观后感是观众在观看完一部作品后所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一篇富有深度的观后感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激发他们对相关作品的兴趣,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1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节目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并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故事讲述场”,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本节目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典范,对于高考语文极具指导性。
数祖不忘典: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一套首播,穿越时空、对话先贤,以典籍作舟,畅游华夏文明之河,沉寂千年 《尚书》破壁而来。这本书穿越千年才重回世人面前,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王道士发现,内藏典籍万卷,沉寂了近千年,这些典籍破壁而出。清朝末年,1910年,部分经卷被运到京师,《尚书》文献当时最早的传世文本也在其中。现在一万六千余件敦煌藏经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尚书》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传承,在“传承”中领悟中华文明,千年来,《尚书》历经无数学者先贤薪火相传。
?典籍里的中国》中,倪大红饰演的伏生以命护《书》片段让观众不禁泪流满面,秦末动乱,《尚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伏生视《书》如命,纵然乱兵刀剑相向、天降大雪,也不忍《书》损毁一丝一毫。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妻、子为保护《书》,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网友:敬佩!敬畏!
节目演绎了《尚书》中多个场景,每个经典故事都让人沉浸其中,节目中演员对故事入木三分的刻画,看得观众热血澎湃,泪流满面。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精粹绵延不绝?《典籍里的中国》中,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故事,都将给我们答案。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2
把一部部典籍搬上电视荧屏,是非常大胆的想法;让一位位古圣先贤走进千家万户,是令人激动的创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不仅把这样的想法和创意落到实处,而且取得极大成功,社会各界交口称赞,尤其备受年轻人喜爱,实在难能可贵。
笔者有幸参与第二季第十期《文心雕龙》的制作和拍摄,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见证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的工作方式,亲身感受了他们如何让一部古代典籍“活”起来。节目组人员全身心投入,表现出对典籍的虔敬,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极大热情,对中华人文精神的高度认同。
文心一脉,打造雅俗共赏之作
在中华文化史上,以一部书而名垂青史者不乏其人,刘勰正是其中一位。至于以什么样的书流芳千古,则各有不同。刘勰留给我们的书叫《文心雕龙》。它共五十篇,最后一篇《序志》具有“序言”性质,正文部分四十九篇,自《原道》至《程器》,刘勰以“道”为根本,最终落实到文人之成“器”,结构经过精心安排,思想理论秩序井然、逻辑严谨,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庞大理论系统。
?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化领域有着广泛传播,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和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近代以来,随着著名学者黄侃把《文心雕龙》作为一门学科搬上北京大学的讲坛,这部文论经典的魅力更是吸引了无数研究者流连忘返,产生一大批卓越的研究成果,进而形成一门学问——龙学。一百多年来,“龙学”的专门著述已经超过八百种,专题文章超过一万篇,世界各地均有不少研究《文心雕龙》的读者和学者。
让这样一部文论经典走近大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用了大半年的时间阅读各种资料,从两方面走进《文心雕龙》和“龙学”:一方面,全面把握刘勰的生平,深入分析有关刘勰生卒年的各种学说,抓住刘勰与昭明太子萧统的关系,充分演绎出一幕生动感人的梁代文坛忘年交故事,并以此把《文心雕龙》和《文选》这六朝文学的双璧巧妙地联系起来,合乎情理,而又不悖历史,不仅让刘勰的形象丰满了许多,也把萧统这一文化名人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成为本期节目的一大亮点。
另一方面,节目组抓住“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的基本精神,让古今之“文心”一脉贯通,以“为往圣继绝学”的专业态度,秉持刘勰“文心雕龙”的精神进行创作,可谓一丝不苟、精雕细刻,数十易其稿,最终打造出一部神思飞扬、融汇古今,既有专业水准又有大众情怀的雅俗共赏之作。通过节目,让《文心雕龙》这部深奥的文论典籍走进千家万户,让刘勰这位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千古奇人走上荧屏,也让“龙学”这一大学讲堂的精深之学走近万千大众,这种有益的尝试,值得给予一个大大的“赞”字。
立文之道,深入挖掘典籍价值
?文心雕龙》是一部文论,但又有着远远超出一般文学理论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对此,《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进行充分挖掘和提炼,从专家访谈到典读会,再到生动感人的戏剧演绎,《文心雕龙》的性质得到多方面体现,它的“立文之道”及其当代意义也得到全方位展示。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的元典。所谓“元典”,就是首要之典、根本之典。中国文论浩如烟海,但真正可以称之为元典的著作,主要就是一部《文心雕龙》,其后很多著作、很多理论,特别是很多范畴,都是从《文心雕龙》生发出来的。《文心雕龙》的“文”不等于今天的“文学”,它的范围更宽广,地位也更重要,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军事、仪节、制度、法律,都离不开“文”。因此,《文心雕龙》虽是一本文论著作,但这个“文论”不等于今天的“文学理论”,刘勰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科书。
值得称道的是,《典籍里的中国》较为完整地展示了《文心雕龙》这部独一无二的文章学元典所具有的多方面意义,如文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朝综文,千年凝锦”等,以此说明《文心雕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关注文章发展,而且注重文章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应该说,这既是刘勰撰写《文心雕龙》的初衷,也符合时代发展的主题,彰显出《典籍里的中国》的品位。
人文化成,体现追求与担当
?典籍里的'中国》这期节目的构思和拍摄,不仅着眼于刘勰及《文心雕龙》一书,而且挖掘该书之所以诞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洞察其时代成因,并广泛联系刘勰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充分展现这一文论著作成为不朽经典的来龙去脉,并由此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这对一档电视节目而言实在不易,体现了节目组的追求和担当。
实际上,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中国文论,乃关乎所有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领域的人生通识,其最终达成通向人生自由境界的文化能力。故刘勰说“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不仅学文是建功立业的手段,而且“文”与“政”原本是密不可分的,所谓“文武之术,左右惟宜”,学文和达政乃是一致的,学文必然达政,因为“文”的能力也就关乎“政”的能力,这才是《文心雕龙》之作的出发点。
毫无疑问,《文心雕龙》不应只是专业人士研究的对象,“龙学”也不应自居于学术金字塔的顶端,而是应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比如各种公文写作、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都需要刘勰所讲的“文章”功夫,也就离不开《文心雕龙》的具体指导,更不必说中小学生的作文基本功训练了。因此,新世纪的“龙学”必将走向更加宽广的舞台,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增添力量,为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典籍里的中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是必然的,节目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倍加呵护。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3
央视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对话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解读《楚辞》,了解屈原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一生。秭归作为屈原故里,屈原是当地人的理想化身和精神寄托。节目播出当晚,全县掀起了观看热潮,大家情绪高涨、反响热烈。
县文联主席秦晓梅说:“这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国》,我觉得有三个空前的肯定:一是对屈原积极光辉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对屈原故里是秭归的空前肯定,三是对秭归柑橘的空前肯定。这一期节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内核——不惧艰难、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家国情怀,怜恤百姓的民生理念。对屈原故里是秭归,央媒这次是一个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这个观点。”
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说:“我们反复吟唱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通过屈原解读给楚怀王听,实际上是解读给我们大家听。他不仅是文学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不仅是古代的,而且是当代的。屈原当然是秭归的,他从秭归走出去,已经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世界。我们感觉到撒贝宁的汇报就代表了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向屈原汇报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汇报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归实验小学学生李子炫说:“我在节目当中,看到我们秭归的特产上了央视,我感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
大学生郑智露说:“朋友圈被《典籍里的中国》刷屏了。‘屈原’看到秭归的风景之后,发出赞叹;品尝了秭归的柑橘后,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开学后,我会跟同学分享关于我的`家乡秭归、关于屈原的一些文化历史,把屈原文化更好传承下去。”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4
今有革命之长征,古亦有夫子周游列国,其虽未完全成功,但对于后代人影响深远,在现今来说足以算是周游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这么一部电视纪录片,写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国之事,关于此事,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但你也许并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件事情。孔子这一路,可谓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难,当时又正值诸侯争霸之际,各地战火纷纷,狼烟四起。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甚至被叫做“丧家之犬”,他为了去楚国传道,被奸臣连困七日,口粮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还说出了千古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可惜的是,当时他已经60高龄,受不了这种考验了,但他还去整理各类书籍,为教育做出最后一点贡献。
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门生那位“一担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以及性格刚强的子路皆离孔子而去,但孔子没有放弃信仰,继续派弟子四处游说,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论——《论语》也被后世喜爱。
二千年前,孔子是鲁国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国人,而现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论语》如今已被传入很多国家,成为一本巨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人,虽说周游列国失败了,但“周游世界”成功了。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5
大年初一,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闪亮登场,立刻成为新晋网红!历史的讲述和当代的表达交织在一起;历史时空和现实空间交错在一起;典籍的生命力和文化的感染力交汇在一起。这正是我们呼唤的“王炸”节目,节目中倪大红扮演的“伏生护书”让人泪目,全网刷屏!
伏生,听上去并不熟悉的名字,为何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呢?“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又是怎样的历史呢?让我们和撒贝宁一样,穿越千年,拜访这位舍命护书的经学大师!
伏生,其实是叫伏胜。“生”是古人对“先生”的尊称。伏生是秦汉时期济南郡治人,他的祖先是春秋时期的虑子贱,至圣先师孔子的弟子。伏生继承先祖衣钵,一生钻研经文,把毕生心血献于《尚书》。古往今来,中外学者,都认定四书五经的经典之作《尚书》,因他而传播,因他而伟大者!
现在就通过三个时期,追忆这位传奇老人的一生,品味经典文学的魅力!
第一个时期:少年刻苦,精通《尚书》
伏生出生于公元前260年,当时是战国周赧王时期,身处富饶的齐鲁大地,继承祖上良好的文化基因,伏生年幼时就聪明好学,博览群书,10岁就开始钻研《尚书》。
?尚书》可是一本了不起的书,尚和上谐音,尚书就是上古的书,记载了从黄帝、尧舜禹到夏商周的历史,里面有远古时代重要事件,先贤帝王如何勤政爱民,贤良名臣如何侍奉君主等,是展现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伏生读书非常刻苦,为了熟读《尚书》,他把自己关在“小黑屋了”,腰上绑上一根绳子,每读一遍就打一个结,没过多久,八十尺长的绳子上就全部打满了结,伏生也成为当时精通《尚书》的第一人。
凭着这份才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伏生被纳为秦朝博士,这个博士当时是个官名,全国只有70名,必须是掌通古今的学问家,才能胜任。可见当时伏生已经是享誉全国的经学大师了。
秦始皇早期,为了巩固统一大业,对博士是很重视的,博士经常要参与皇帝的顾问工作,回答历史典籍中的许多问题,因此,博士有着“藏书于家”的特权,这就成为后来伏生能够舍命护书的先决条件。
第二个时期:中年热血,保护《尚书》
秦始皇后期,很多读书人出现和秦始皇不同的政见,加上迷信方术,准求长生不老的计划成为笑柄,秦始皇重点打击儒者方术士,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焚书坑儒”,使古代各国历史、诸子百家的文化典籍遭受严重破坏。
听到秦始皇颁布焚书令后,伏生立刻带着他的宝贝《尚书》,从首都咸阳逃回济南老家,在自家墙壁上,挖了个大洞,把视做生命的《尚书》藏了起来。这在当时可是灭门大罪,伏生的儿子也在这个过程中死于乱兵之手。
伏生就这样,壁中藏书,躲了起来。这期间,经历了秦朝灭亡,汉朝建立,伏生的妻子整日担惊受怕,早早就病故了,伏生靠着对经学典籍传承的信念,苦苦支撑下来。终于到汉文帝时期,迎来转机。
贫苦出生的汉文帝,对儒家学说非常推崇,听说过上古传下来的《尚书》,向天下颁布求书令。
伏生这才扒开墙壁,翻出藏匿许久的“宝贝”,发现损坏了十多部,尚有28部保存完好。汉文帝听到后大喜,准备召伏生如朝中传授《尚书》。
伏生此时已经年近九十,走路困难,口齿不清了。文帝就下诏,派晁错到济南伏生家中,向他学习《尚书》。这个晁错就是后来汉景帝的老师,辅佐景帝平定“七王之乱”的肱骨栋梁。
伏生亲自讲授,他的女儿羲娥一旁解说,晁错使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这个隶书基本上和现在的楷书已经非常接近了,晁错终于将保存完好的28篇记录下来,合后又做《泰誓》篇,这就是传世的今文《尚书》。
第三个时期:晚年治学,传播《尚书》
伏生晚年致力于《尚书》的传播,西汉时期的《尚书》学者,全部出自他的门下。伏生的弟子根据他的讲解,编制《尚书大传》,流传于世。
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诗》、《书》、《礼》、《易》与《春秋》五经博士传授五经,《尚书》成为官方指定经书。自此,《尚书》在两汉王朝的政治文化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后世经学家将传授《尚书》的`伏生,和“独尊儒术”的倡导者董仲舒,合称“董伏”,足见其对中国儒学经学文化的影响力。
伏生在世时,曾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是山东人欧阳生,之后欧阳氏世世相传,到汉明帝时期已有门徒3000余人,其中多为大儒,许多都位列三公,做到最高官位。西汉末年,有一个叫桓荣的少年,钻研学习《欧阳尚书》,确立了伏生《尚书》欧阳学派。欧阳学派中名人众多,东晋时期的权臣桓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伏生的另一个得意门生是济南张生。张生也做到博士,将学说传给夏侯都尉。夏侯氏继承发扬《尚书》学说,到夏侯胜时确立"大夏侯氏学派",夏侯胜的侄子夏侯建创立"小夏侯氏学派"。这三家《尚书》学派传承数千年,屹立不倒,经久不衰!
后世历代《尚书》学者,也都以伏生为宗师,恪守其家法与师法。唐代王维曾画《伏生授经图》,成为传世国宝。清代学者皮锡瑞,将自己书屋命名为“师伏堂”,以示对开山祖师伏生的崇拜。
伏生最后在公元前161年,即汉文帝三年离世,享年整百岁。在那个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度岁的时代,堪称奇迹,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传统经学的护佑。伏生一生经历周赧王、秦始皇、秦二世胡亥、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六个皇帝,展示了独特的传统文化之光,实践了“学习使人长寿”的秘诀,践行了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6
到底什么是中国?我想,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名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傍晚,一家四口人围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典籍里的中国》。这是大年初一刚推出的综艺节目,也是刚刚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说,节目的进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跨时空对话等方式,是观众有了沉浸式体验。
当然,这第一期的内容也是干货满满。由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叙述了他如何保护《尚书》传授《尚书》。秦末楚汉相争,民不聊生,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颠沛流离,其间伏生的爱子为了保护《尚书》与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烧《尚书》取暖,最终永远地留在了荒野。而当战乱结束,伏生回到家乡,凿开墙壁,却发现被他藏在墙壁里的尚书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传授尚书,希望尚书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浮生活了90多岁,有90多年一直在读尚书,20多年的颠沛流离,只是为了保护尚书,若不是因为尚书,伏生的儿子和妻子也不会死去。可是伏生却不后悔,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
其中还有几个片段,是属于尚书部分的禹贡还有牧誓。其中大禹划九州,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至今还使我的眼中含有泪花。结尾部分,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向伏生介绍尚书自西汉以后的传承过程,其中不乏多种坎坷,直到唐代,还有人在一块大青石上刻下了尚书,为开成石经。华夏经典,弦歌不辍!
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7
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
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