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让我对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性格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写读后感是对书籍内容的一个再现和延伸,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书中的主题和意义,好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史记读后感最新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史记读后感篇1
?史记·留侯世家》主要写的是刘邦的谋臣张良的一生,顺便还简单写了张良的继承人张不疑的情况。
本篇写了张良与黄石老人、张良与项伯在鸿门宴的表现、张良建议汉王焚烧栈道以安项羽的心,张良劝刘邦暂不分封、张良建议建都关中、张良为太子出谋保住继承权,等,许多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看完了感觉张良还真是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特别善于出谋划策,正如汉高帝言:“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只是张良与黄石老人的故事有点离奇,杜撰的吧?
总之,张良个性有点神秘,年轻时曾谋刺秦始皇,失败后被追捕更名改姓躲藏于下邳,十年后陈涉起兵反秦,天下纷争,张良在准备跟随景驹的途中遇到刘邦,以精通太公兵法得到刘邦赏识,从此跟随刘邦。这时候张良是20多岁呢还是30多呢,文中未交代,已经开始表现足智多谋、老谋深算的特点,从他协助刘邦攻打尧关一事就可以看出来,而且自他跟随刘邦以来所出的计策就没有失败过,真神人也,比诸葛亮还诸葛亮。
但由于体弱多病,张良在刘邦打江山时未立战功,在刘邦坐江山时也未象萧何一样出任相位参与治国,不过也避免了像萧何一样饱受猜疑装模作样。全文看完,看不到有刘邦或吕后对张良有一个字的诟病,看到的只有对他的赏识与感恩,这对于像刘邦、吕后这种人,真异数也。世界真奇妙。不过,仔细想想,韩信、萧何等追名逐利之徒怎能与张良这类世外高人相比呢?
读史记读后感篇2
?史记》,是一部力透纸背的大书,内容深广,包罗万象,政治、军事、文化、地理无所不容。《史记》最为人称道的是大量鲜活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而在书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总有一大批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读来让人血脉喷张、荡气回肠。
这些英雄,或是包藏宇宙之机,如“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宰割天下亦如是肉”的陈平;或具吞吐天地之志,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彼可取而代也”的项羽,“大丈夫当如是也”的刘邦;或是战必胜,攻必取的良将,如身先士卒,灭敌百万的白起,身怀绝技,一生征战令敌胆寒的“飞将军”李广;或是隐忍,胸怀大志,目光高远的草莽英雄,如“为人深沉好读书”,受人怒目呵斥转身就走,却惊世一击喋血秦王殿的荆轲,如受食漂母,受胯下之辱最终却将兵百万,威震天下的韩信;或是重义轻生,士为知己死的刺客,如甘当刑人,吞炭易容,两次赵襄子酬知己的豫让;或是以武犯禁的市井游侠,如“专趋人之急”的朱家,“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郭解····
唯英雄,识英雄。司马迁就出生在一个让人心驰神往,充满英雄情结的年代:春秋,战国,秦朝的大一统,楚汉相争···· 战火的余烟还未散去,力拼的金戈声回荡在历史的天空,大汉一统天下,国运日上,四夷臣服,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司马迁十岁诵古文,二十岁足遍九州,并有幸随西征巴蜀的大军一直到达昆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一位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才高一代,被喜好文学的汉武帝赏识,似乎前途一片坦荡。
唯英雄,识英雄。为了被朝廷逼得无奈投降匈奴的军事天才李陵的清白,金銮殿上,在一片见风使舵的献媚声中,司马迁挺身而出,拔刀相助,直谏犯龙颜,他和李陵素昧平生,一切只为心中的正义,不平则鸣,结果因言获罪,被打入狱中,因为没钱赎罪,身陷囹圄,被施腐刑!惨遭酷刑的司马迁,也因此对人间世态认识更深刻。于是一腔抱负无处施展,而又穷困潦倒的他,写出了李广难封侯的愤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情;为别人打抱不平,自己被一文钱难倒时却贫无达士将金赠,所以他更渴慕,钦敬那些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但是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的豪侠,“士可杀不可辱”,但是胸怀大志的他在生不如死的境地里,想起的是管仲的“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像勾践一样卧薪尝胆,发愤著史,默默地忍耐,默默地等待,默默地耕耘,在浩瀚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尽吐胸中块垒,横论千古,纵书八荒,一杆直笔终于写就一部横空出世的煌煌巨著。
他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英雄的局限性,不回避他们的缺点。越王勾践的刻薄寡恩,霸王项羽的自负多疑,高祖刘邦的痞子习气,大侠郭解年轻时睚眦必报的狭隘,以好客著称的平原君叶公好龙……
在皇权当道的封建社会里,在暗沉如铁的命运里,司马迁为了理想,为了信仰,为了奢侈的正义,孤独地行走,拼命抗争,终于冲破了命运的困锁,一破茧就直冲九霄,迸出灼目的火花,在历史皆为帝王家书的中国,他为那些“施于天下,莫不称贤”然“墨皆排摈不载”的巷之侠开篇列传,歌颂他们高洁的品质:帮助伍子胥渡江的渔丈人,夷门抱关的侯赢,为亡命天涯的郭解自杀的籍少公……他让人无论贵贱,在人性道德面前得以体现真正平等!实现人性的解放!司马迁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像十年磨一剑的侠客一般,以一杆笔当利剑,为世间主持公道,为平民挣出空间!
他的心与历史上的英雄前贤交响,也让后世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与之共鸣!
司马迁,亦是侠之大者!
凛凛千载后,无论是拜读《史记》,还是仰望司马迁,仍让人高山仰止,心中依然如同瀚海回澜,激荡不已!
让我们一起翻开《史记》,一起感受喷薄而出的生命力,一起感受人性的光辉!
读史记读后感篇3
春申君——智与昏的集合
他,出人也,名歇,姓黄氏,招揽门客三千余人,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曾以辩才出使秦国,并上书秦王说明秦楚两国友善相处的优势;他以命相抵,将入质于秦的楚国太子设计送回,其忠心、胆识可嘉。他就是春申君,本名黄歇,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读完《史记》的《春申君列传》后,我认为春申君这一生可分为两个时期:智,昏。他出使秦国,以口才和智慧分析了其中利弊,使秦王改变主意,不攻打楚国,保住了自己国家的安全。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聪慧和极棒的口才。在入秦国为质时,因楚王得病,聪慧的黄歇铤而走险设计将太子送回楚国,他以命相抵,见他的勇敢,同时也为他的主动深感佩服。在这一时期,黄歇把自己的口才与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不禁让人赞赏、感叹。
亲王放了他,黄歇回到楚国,几个月后楚王便驾崩了,太子继位。在这一时期黄歇的“昏”便体现出来。
贪心是一把刀,他最终还是被金钱、权利这些所谓的富贵蒙蔽了双眼,红颜祸水这一词让我真正领教到了它的威力。赵国李园及他的妹妹出现在黄歇面前,李园因知道楚王无子,便决定将其妹献给楚王,自身已被权势吸引,导致忘了初心的黄歇采纳了李园的建议,将怀有他孩子的女人送入宫中,王去世后,黄歇被奸人李园所害,死在了他的手中。正所谓: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助一人奔向光明的大门,不要被一时的“富贵”所吸引,勿忘初心,身为春申君的黄歇正是迷恋它们,才导致这样的结果.细细想来当年的春申君劝秦王放弃攻楚,是多么一个能分析局势,能言善辩的人;后来设计太子回国,自已独自面对生死,又是一个多么智勇双全,有担当,忠心不二的人。可惜却听信奸人所言被杀害,果真是世事无常。
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原来的他在利弊之间权衡的很完美,就在一念之间,使自己落得如此下场,可见人言可畏,心中要有杆秤,来衡量是非对错。
窗体顶端秦始皇———强大却不懂仁政
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其建立者秦始皇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以“皇帝”自称的帝王。然而,秦始皇逝世后,这个空前强大的封建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汹涌波涛冲毁了。
秦始皇广纳贤才,任用贤才,他采用正确的谋略,奋发努力,终于兼并六国,实现了大一统。由此可见,秦始皇嬴政的谋略,聪明才智和知人善用。
他统一钱币,统一度量衡,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制定了中央集权,刑法等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法令,“无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在他的治理下,是秦国日益强大,但是由于他残酷的刑法,使有些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政策并未起到作用,他焚书坑儒,将人活埋的做法摧残了文化,使许多推崇儒家学说的人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种做法加快了秦朝的灭亡速度,同时也再次证实了,人无完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正是他这种残酷的做法使得后世对他难以评价。秦能扫荡六国,完成统一是因为指挥者指挥得当,军事力量强大,而且六国之间各为其利,不同团结,就如同一盘散沙,彼此之间缺少信任,容易击破。秦始皇身边更有贤才辅佐,才能使国家逐渐发展。
秦始皇辛苦打下的天下却被秦二世毁于一旦,人们并不服从他,他身边的赵高更是胡作非为,胡乱谏言,秦二世愚蠢残酷,才容易相信他。他命人再建阿房宫,繁重的工作量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国家内部不互相团结,再加上农民起义,更是人人自危,乱作一团。秦二世与赵高合谋篡权的详细经过和极端残虐,腐朽,生动的揭露出一个昏庸暴君和一个阴谋家的丑恶嘴脸,令人痛恨。
为君者,要以“仁政”治天下,关注民情,民意,要有谋略并善于用人;为臣者,要尽力辅佐国君,助国家日益增强,国泰民安。无论何时都应保持初心,要有理智,不要一得志便得意忘形。
读史记读后感篇4
司马迁的《史记》鼎鼎大名,她既是一部文学巨作,也是一部史学巨作。书中记述了上自黄帝时期下至汉武帝时期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里面篇篇故事都很吸引人,让人感觉就像身处其中。我感觉自己读完史记有很大收获。
?史记》中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其中《五张羊皮》讲述了秦穆公用小小的五张羊皮就赎回了拥有治国之才的百里奚的故事,让我见识了秦穆公的智慧。这个故事告诉我:凡事要从多角度思考,从这个角度解决不了,换一个角度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功。
?完璧归赵》讲了蔺相如用机智的头脑把和氏璧完好无损的.从强大的秦国带回自己的国家赵国的一段历史。这个故事告诉我:有时机智的头脑或许可以胜过十万雄兵。我太佩服蔺相如在遇见大事时的处变不惊了。
?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就更有名了,周幽王为了讨自己宠妃的欢心居然点燃烽火,戏耍诸侯,拿国家大事开玩笑,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这可是个惨痛的教训,她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小事而不顾大局,否则就会酿成大错,后悔都来不及。
我很敬佩司马迁完成这部巨作的毅力,因为他当时忍受着皮肉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付出的一定比正常人更多。我就缺乏这种毅力,我应该向他学习。
?史记》这本书很精彩,作者也让我们非常敬佩,让我们一块好好读读这本书吧!
读史记读后感篇5
读了《史记》,我最深的感触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这些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故事里,令我印象最深刻有几个。
一个是暴君商纣王,他虽然拥有好的口才,但他把这个才能用于拒绝大臣的进谏,他有强壮的身体,但他把这些力量都用于狩猎、玩乐之中,读到这,我的心隐隐刺痛,为商朝感到悲哀,明明商纣王有这么好的资本,完全可以好好地治理国家,让国力越来越强大。最令我吃惊的是,当忠臣比干劝说他的时候,他却“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好”主意,他对比干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难道你是圣人么?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几个孔!”说着,他就拔出剑,剖开了比干的胸膛,把比干的心脏当着众臣的面挖了出来!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对商纣王如此暴虐的行为深恶痛绝,可以想象,当时的百姓多么痛恨这个商纣王。当周国的首领—周武王和纣王交战时,纣王的百姓、奴隶们竟然发过来攻打商纣王。结果当然不用说了,周武王赢得了民心,大胜而归。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理!
?史记》的第四十二章也讲述了类似的道理,郑国的国君与妻子姜氏生下了两个儿子,但姜氏偏爱二儿子,厌恶大儿子,因为她生大儿子时难产。当长子生继太子位时,姜氏就不高兴,她想让二儿子段继位,于是在生登基时强迫生把京邑封给段,然后,让段在京邑暗中操练兵马,然而这一切长子生都看在眼中,但他不动声色。段听说他没反应,便进一步与母亲商量他篡位的奸计,准备内外呼应。读到这,我的心不由紧缩,生怕二儿子段会得逞。结果并非如此,生在段攻打京城时,拿出最精锐的兵马和段决一死战,结果生大胜。段的荒淫无度使百姓非常厌恶他,所以最终生保住了王位!
?史记》中类似的历史事件很多,他们都让我领悟到一个真理:正义永远能战胜邪恶,得民心者得天下!
读史记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史记里的《垓下之战》。
鸿门宴之后,项羽如愿以偿的率兵新进,将秦国的土地烧成了连渣都没有的一片废墟。并封楚怀王为义帝。还将巴蜀给了刘邦。但是,项羽只把肥沃的土地给了与自己亲近的'将领,把那些贫瘠的连草都没有的土地给了众多诸侯,诸侯们一肚子怨气。
没过多久,刘邦叛变,率领着对项羽愤愤不平的英雄豪杰们准备厮杀项羽,项羽见大事不妙,带着重兵急忙逃走。
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汉军约计与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军将领、陈贺为右军将领,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失败,引兵后退,命左、右大军继续攻击。楚军次次打败仗,韩信再让汉军进行大反击。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由于被断了粮食,楚兵筋疲力尽、无精打采。韩信命汉军士兵夜唱楚歌,致楚军士兵开始还念家乡,丢下手中的武器,军心瓦解。项羽见楚军大势已去,乘夜率800骑兵突围一直向南逃。刘邦让灌婴率5000骑兵马不停蹄的日夜追击,到了最后能坚持下来的只剩了一百余人,项羽迷路,被汉军追至乌江,见大事不妙,拔起利刃自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每个人都要公平对待,不能歧视任何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读史记读后感篇7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作品,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史记》对优秀古代任务的赞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也揭露了丑恶现象,表现了中华民族对恶的憎恶的精神品质。比如大禹治水,表现了一个造福人民的大英雄。他治理了九条河流,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自然的雄心壮志。我还从赵遗孤中刻画了忠臣、公孙杵与奸臣英勇搏斗的故事。让我们被忠诚、善良和正义所感动;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其中《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以仁义利民,让百姓安居乐业,与纣王的残暴形成了鲜明对比,让后人永远铭记。《陈胜吴广》的故事讴歌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的光武带领奴隶推翻了秦朝的暴政。从起义到陈胜牺牲只有六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却越烧越旺。《飞将军李广》写道,李广这位飞天将军,爱兵如子,抵抗匈奴入侵,保卫国家,成就斐然,深受百姓爱戴。
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巨大耻辱,遭受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但他依然完成了《史记》,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激励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为“离骚无韵,史家的绝唱”。
翻看《史记》,不知怎么的,心里有一种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把那些或多或少投射在历史上的人物抛到了心里,依稀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血色夕阳。
两千多年前,一位学者在遭受了巨大的屈辱之后,忍辱负重,用自己的灵魂和血肉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几千年来,这部伟大的作品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和一座巍峨的纪念碑,矗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中。这位学者是司马迁,这位无与伦比的史书是《史记》。
司马迁是个普通的历史学家,不可能再普通了。和其他人一样,他读了几千本书,走了几千英里。然而命运的捉弄使他遭受身心的折磨和屈辱。但值得赞赏的是,在如此恶劣的形势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负重,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努力,最终完成了作为历史学家的顶级杰作3354《史记》。就凭这一点,我由衷地佩服司马迁先生。他的坚持、毅力、坚韧和他的作品一样令人钦佩。
读《史记》,就像穿越时空,看着中国古代的风雨。而能有这样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主要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丰富的情感,对英雄的讴歌,对封建帝王的批判,使之充满了强烈的爱恨情仇。本来历史学家在描述历史的时候,只是要求客观公正的叙述,而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当你读到《史记》的时候,你会很容易跟着司马迁的思路走,为那些泪流满面的悲剧英雄感到惋惜;我对恶人感到愤慨和惭愧。
最让我感慨的是,《史记》里还有其他的历史学家连想都不敢想,也不敢写。——揭露批判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时的汉武帝。记录皇帝的历史已经是一些历史学家不敢恭维的事情,更别说揭露一些负面的事迹,很容易导致死亡。但是《史记》完全把他们纳入书中,尖锐而深刻地剖析了他们内心的秘密,让我看到了最真实的王朝,没有任何阿谀奉承。这是前所未有的。这可能就是《史记》如此珍贵的原因。
读史记读后感篇8
今天,我读了《史记》这本书它原名《太公史书》,在三国时期才改名为《史记》,它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我过从五帝传说到西汉中叶三千多年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本书中有许多人物,使我最敬佩的是舜、屈原、田单、勾践等人。
舜,20岁就因孝顺父母而出名,但他父亲想杀他,偏爱弟弟,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杀舜,可舜一次次的`死里逃生。虽然他们如此对舜,但是舜却越来越爱护、尊敬他们,他才因此被推荐称帝。仁者无敌,此乃“仁”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22年,一直忍辱负重,天天不忘受到的欺凌,最终振作起来,灭掉吴国。小不忍则乱大谋,此乃“忍”也。
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房亲属。他有无可估量的智慧,他用了一招反间计,使燕国免掉大将,再用激将法,使我方士气大增,再让城中富豪诈降,最后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智者无忧,此乃“智”也。
屈原,一位冰清玉洁品德高尚的诗人,却被小人陷害,逼得他投汨罗江而死。一片冰心在玉壶,此乃“忠”也。
任何人有了这些品质,做事怎么能不成功呢?我也要具有这几种品质,做事学习才能成功。
读史记读后感最新8篇相关文章:
★ 史记二读后感5篇
★ 记史记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