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阅读后感优秀6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生动的读后感,读者能够在情感的共鸣中产生对书籍更深刻的思考,读后感的写作过程,让我们在文字中探索更深层次的思想碰撞,好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书籍阅读后感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书籍阅读后感优秀6篇

书籍阅读后感篇1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书籍阅读后感篇2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战争故事。它描写许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许云峰英勇斗敌;江姐坚贞不屈;刘思扬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

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我崇敬的画面。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强大起来!

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作文,花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没有对学习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我以前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小孩子,但是有个叫小萝卜头和我差不多大但是他在恶劣的环境中与敌人做着斗争深深的感动我,我决心再也不撒小孩子起。

我明白: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我也看到郑立昌这个人的丑恶嘴脸,他利用自己掌握的情报像一条哈巴狗一样给敌人指路,给革命造成惨重损失,他真是个无耻的人。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崭新的理解,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书籍阅读后感篇3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可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十分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教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明白。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日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教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活力;父母不惜自我省吃俭用,为我供给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提高,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以往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可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日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期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供给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书籍阅读后感篇4

王树增《抗日战争》:一部宏大的历史非虚构作品

?抗日战争》共分三卷,每卷均有60多万字,第一卷于6月底出版,其余两卷将于其后陆续上市。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120种重点选题中,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位列其中。

?抗日战争》是一部宏大的历史非虚构作品,它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用国际眼光审视中国抗日战争的发生、发展及结局。作者立足于全民族抗战的全局,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地位作用,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各阶级、各政党、人民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浴血奋战,不屈不挠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

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走访战争的亲历者,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最后完成总计180万字的巨著。

这部作品以波澜壮阔的文学叙述向最广大的读者解读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持久的战争。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广大读者认识战争的本质,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

首次全景式反映全民族抗日战争历史 彰显中华民族“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在讲抗日战争历史的时候,国共两党的矛盾成为影响客观呈现的重要因素。王树增在《抗日战争》中,摆脱了这一思想的束缚和限制,他站在全民族抗战的角度,从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出发,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为反抗外敌侵略,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伟大历史。“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整个中华民族表现出的“不屈服”精神值得我们深深铭记。

在王树增看来,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不管国民党的军队在正面战场打的多糟糕,只要他们是在抗日的、是在拯救民族危亡的,都值得我们尊敬。如果对某一方面有所偏废,或者故意遗忘,那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是对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的不尊重。

深入剖析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

“时至今日,日本右翼政客依旧认为,日军对中国残暴的战争行为,是值得大和民族骄傲的壮举。”为什么会这样?

日本侵略中国,并非一朝一夕爆发的,而是一步步发酵成熟,是一步步从设计到实施的,王树增在《序章》中,用了七八万字篇幅,详细挖掘了日本侵略思想产生的根源。

在王树增看来,日本人的侵略意识由来已久,尤其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向外进行领土扩张的思想日嚣尘上,畅想由“小日本”变为“大大日本国”。日本提出了所谓的“补偿论”,意即在强国面前,隐忍所有的屈辱和损害,同时向弱国动用武力,把在强国那里的损失——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统统补偿回来。

再加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其冷酷、自虐和虐人发挥到了极致。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再到七七事变,日本的侵华战争是一步步推进、深化的。

在读完序章之后,王树增提醒我们:绝对不能对日本右翼政客抱有任何幻想,对日本国内的右翼思想要时刻保持警惕,其死活复燃的土壤依然存在。

客观呈现国民党正面战场

深入剖析国民党军队战争失利的根本原因

在书中,王树增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详细描述,记录了每一场重要的战役,从卢沟桥事变开始,到淞沪会战、平津战役等等,在他的书中都有详细描写。同时,他也深入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在战争中失利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武器装备大大落后于日军,而且毫无现代作战理念,没有任何真正的战术配合;另一方面也因为军阀割据造成的地盘意识,导致国民党无法真正实现统一指挥,也导致各地军队在战争中出现推诿现象。

中国的地方军阀部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个畸形存在。这些部队基本上是地方军阀的私属军队,他们各有各的招募制度、编制制度和军需制度,武器也是自己筹款购置或是自己土法生产的。对于这样的军队,其作战理念、官兵素质、作战能力、武器装备、整体协同乃至统一指挥均陈旧落后,在战争中显得不堪一击。这些都是导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失利的根本原因。

“九一八”后,蒋介石、张学良为何选择不抵抗?

“九一八”发生时,东北军奉命不抵抗,仅仅一周之内,两万多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广阔地域上几乎兵不血刃地相继占领了辽宁和吉林的三十多座城市。张学良多年购买的三百余架飞机也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众多相关历史陈述都言是国民政府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关于这一点,一九九九年,耄耋之年的张学良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当时,因为奉天与日本的关系很紧张,发生了中村事件等好几个事情。那么我就有了关于日本方面的情报,说日本要来挑衅,想借着挑衅来扩大双方的矛盾……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和他冲突,他来挑衅,你离开他,躲开他……”“政府给的回答不外乎是两句话,就是你妥善办理,相应处置。”

王树增在书中写道:蒋介石和张学良都认为,日本过于强大,中国过于贫弱,中国尚没有力量与日本全面开战,一旦全面战争爆发,中国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全部沦陷。“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甚至想到,如果与日本全面开战,不出三天,日军将占领中国的长江流域,切断整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命脉。再者,蒋介石始终对“国际调停”抱有幻想。这也是蒋介石、张学良选择不抵抗的真实原因。

凸显毛泽东《论持久战》作为抗战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以充足理由解释为何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在王树增看来,《论持久战》成为整个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让日军没有“后方”,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真正原因。

毛泽东《论持久战》以超凡的视野和宏阔的韬略,在思想上、理论上、战略上、方针上,全面阐述了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持久战,为什么日本侵略者必败中国人民必胜,中国怎样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的问世,再次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在这场规模巨大且将耗时甚长的战争中的砥柱作用,那就是无论日本侵略者的国力军力有多么强大,无论中国的抵抗作战现时如何失利,也无论哪个党派或哪些国人有怎样的悲观论调,甚至哪怕是国民政府的高层中出现了妥协乃至投降,中国共产党也决不会屈服。中国共产党的存在,保证着中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

蒋介石高度认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他的许可下,《论持久战》得以在全国印刷发行。白崇禧也对《论持久战》甚为赞赏,认为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方略”。“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周恩来)的同意,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在王树增看来,之所以说日军对中国的占领是“名义上”的,指的是侵华日军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后方。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兵力甚微,武器简陋,尚不具备与日军现代化师团进行大规模正面作战的能力。但是他们于广大的敌后战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创建扩展抗日根据地,不惜代价不间断地战斗,为的就是把日本侵略者的“后方”变成前线,令敌人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为其侵略付出代价。

书籍阅读后感篇5

今年寒假老师推荐我们读《兔子坡》这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从同学那里借到了这本书,《兔子坡》是美国作家罗伯特.罗素写的,是享誉世界的优秀文学名著。

故事的大概是:兔子坡上来了新邻居,小动物们既兴奋又担心,新邻居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幸运的是,新邻居一家很友善,大家伙儿欢呼雀跃。然而,没过多久,误会产生了,兔子坡上失去了往日的快乐,小动物们用了许多办法终于认可了这家人是好人,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又和谐的生活在了一起。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乔奇跳跃了“死亡溪”战胜困难解脱危机的那一段,里面讲小乔奇去阿那达斯叔公家跳跃了“死亡溪”,那“死亡溪”足足有十八英尺宽呢!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跳远健将”小乔奇,它不仅聪明可爱,机灵帅气还善解人意,孝敬父母呢。我也要像小乔奇那样在家中尽一点孝心。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这是一个关于爱和奉献的温馨童话,小动物们活灵活现、各具神采,作者通过轻松愉快的叙述方式表达了人与动物和平相处的美好希望,更倡导了积极乐观的态度。让我懂得了,不仅人与动物之间要以诚相待,人与人之间更需如此,以一颗真诚的心去接纳他人,和谐共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书籍阅读后感篇6

程红兵,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语文名师培养基地带头人。他用自己的行为与业绩告诉我们,不要动辄就埋怨社会,把一切不如意都推给“体制”。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只要坚守内心的良知与理想,自觉抵制世俗的诱惑与时尚的挑逗,一个有追求的教育者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甚至可以走得足够远。

在书中,作者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讲教师的职业修养“爱满天下”;二是讲育人之道——生命之爱、民主思想、人文情怀;三是讲学校管理——努力打造学校的品牌;四是讲语文教学观——让心灵自由呼吸;五是介绍部分语文教学的课堂实录;六讲作文指导——创新思维写华章。看完书,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身的不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可谓受益匪浅。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学习,要努力提高师德修养,提高专业素养,学习现代科学的教育理论,做到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同步。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一要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二要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三要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四要读学生和为学生写的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想想自己的业余时间,忙是事实,但也不至于真的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只是在心里对读书不够重视,习惯没有养成。“春困秋乏夏打盹,冬天不是读书天。”不想读书,四季都有理由。好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师工作者的实质所在。”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还要求我们教师要“爱满天下”。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赏识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区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关注的不能只是学生学到多少知识,其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等。教师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人,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不能把学生当成小大人看待,吹毛求疵,以种种成人的规范去束缚他,而应把学生看成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他们有童心,有童趣,比大人拥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更杰出的创新精神。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必须赢得学生的爱。

书籍阅读后感优秀6篇相关文章:

书籍《人生》的读后感6篇

看见幸福阅读后感

小红鞋阅读后感

孝的书籍读后感参考6篇

子夜阅读后感5篇

读书阅读后感5篇

子夜阅读后感最新8篇

读书阅读后感通用8篇

猫的阅读后感7篇

读书阅读后感模板7篇

书籍阅读后感优秀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