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有价值的观后感是需要结合相关的情节抒发自己的感受的,值得我们写观后感的影片一定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定要认真对待哦,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玲珑月观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玲珑月观后感篇1
一直都比较喜欢毕淑敏写的文章。最初接触她的文章是一篇散文《我很重要》,一改以往我们习惯于说“我不重要”的固定思想模式,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我不重要”的教育,其实是忽视个体尊严和个体价值、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她告诉我们,每一个生命来之不易,我们没有权利和资格说不重要。无论是对社会,亲人,爱人,友人等,我们在各自的圈子里都是不可或缺的,世上只有一个自己,而自己很重要。
这是这篇文章让我有了想要继续去品读毕淑敏老师作品的欲望。看过她的散文集,看过她的小说等,可以说每本书我都挺喜欢阅读的。从她的文章里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情感的细腻,文辞的华美,更能深有感触。她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更多的是停留在生活。于是,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充满睿智的眼光在对生活、对生命进行理性思索的智者。
今天我要讲讲她的其中一本较著名的小说《血玲珑》。这篇故事虽描述较为简单,但是却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位女强人有着温文尔雅的丈夫,一个可爱漂亮的却不小心患有渐进性贫血症女儿。骨骼停止造血,生命危在旦夕。这位母亲为拯救女儿倾尽所有。为了挽救女儿的生命,“血玲珑”计划诞生了。这位年近40的母亲需要再怀上孩子抽取其骨髓来挽救女儿的生命。在这过程中,她惊奇发现自己女儿并不是丈夫的骨肉而是奸犯的女儿……几经波折,“血玲珑”启动了,孩子没足月就引产了,当所有人面临选择,是生命垂危的女儿还是作为牺牲品的健康胎儿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准备要抽取健康胎儿骨髓时,患病的孩子自杀了。这个故事就停笔了,引人深思。
读完这篇文章,对于母亲卜绣文这个人物形象,我想法很复杂。首先,她是一个典型的商业界女强人同时更是一位执着的母亲,为救治身患绝症的独生女儿,她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事业,尊严,乃至生命(甚至是自己亲骨肉)-------然而,用两条生命换一条生命是否合适是否划算呢,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也不是说母爱胜过一切那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回答的问题。
另外,她为了让魏医生能够尽心救治自己的孩子,而主动挑逗这个迷恋自己的年轻医生,愿意用自己的肉体换得医生的一句话“我会尽力救早早的”这一做法让人感到震惊。我是不喜欢甚至可以说是鄙视利用肉体进行交易的人,但她从一开始的成功商人形象,到得知女儿身患绝症之后她所表现出来的坚强,让我对她在同情之余,更多的是肃然起敬。想必伟大的母爱是胜过一切的吧……包括后来得知夏早早真正的生父是另人恶心的小人匡宗元之后,她又忍辱负重,主动投入匡宗元的怀抱,想和她生一个孩子去救早早……随着故事的发展,让我最终对这位母亲剩下的更多的是同情,再有就是敬佩,我越来越不敢指责她,不敢以一个人旁观的局外人的嘴去说她什么。更加谈不上鄙视。这位母亲让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这篇文章没有结局,谁都不知道这位母亲后来是怎么走出这个阴影,另外早产儿的结局又是怎样,留下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
玲珑月观后感篇2
该书由毕淑敏所著,我喜欢她的作品,因为她的作品幽默中带有睿智,大方大气得体。
该书讲述了一名年届不惑的母亲卜绣文为了救自己身患不治之症的女夏早早所经历的事情。她女儿患有渐进性贫血症,为了救自己的女儿,她拼命赚钱,一向谨慎的她为了赚足早早的医药费不惜冒险去炒股,一向傲气的她不得不在她讨厌的人面前假装讨好甚至出卖己的肉体,她为早早耗尽了时间,金钱,精力乃至尊严。为了能让早早受到更多的关注,她向对她早有好感的小早早的主治医生献媚。作为一个母亲她是伟大的。
夏早早的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在家里一些大事上都是卜绣文拿主意,相对来说比较懦弱,然而当卜绣文在再次怀孕中(生一个同夏早早同一基因的孩子进行骨髓移植时),他并没有懦弱的逃避而是勇敢的承担起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责任,有次体现了男人的担当和父爱的伟大。
该书中还有一名医生名唤魏晓日,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医生的严谨,对医生有了更深一部的了解,原来医生并不是冷淡无情的,只是因为他们这一职业的性质要求他们不能对病人带有过多的感情,医生这一行业时间精力是必须付出的但唯有感情是不能付出的,因为有时候感情是会伤人的。在魏晓日的身上我了解到医生收礼也是有规矩的,他只收有希望救活的病人家属的礼,因为某病人能救活是确定的事,收了礼病人家属以为你尽力做了你收的也理所应当,然而如果该病人没有希望救活,你又收了人家的礼,到最后病人家属就会理直气壮的将责任归到你的头上,这个是承担不起的。从这件事中我更深刻的了解到“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是怎麽一回事了,你受了别人的好处,自然要为别人做些什么,所以一般还是不要占小便宜的好。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两名值班护士轮流照顾一位不能说话的老人,在互发的微信上是如何欺负这位老人并以此为乐。她们掐病人甚至侮辱病人,给病人的身心造成了极大地伤害,我不禁感慨为何护士会如此歹毒,拿病人作为发泄的工具。直到读了这本书,才对护士有了一点点的了解。因为医院本身就是令人压抑的地方,再加上护士每天要做很多的工作接触很多的病人每天接触到的都是一些生老病死,多少都会有厌倦与烦恶的。
在医院是医生和护士的天下,有些人可能有些畏惧便对医生护士有些低眉下气。然而护士越是看到好欺负的越肆无忌惮,有时会将自己受到的委屈撒到病人身上,这也或许情有可原吧。但那两个护士的行为远远超出了护士应有的医德。从书中我了解到,护士对病人的态度取决于她的心情以及病人是否安顺。当护士当天心情好得时候,或许会对病人热情一些,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或会对病人冷淡一些。无论怎样都希望每个护士都能够尽心尽力吧。
人生在世,角色无常,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一个男人作为父亲与丈夫应给有的担当,医生护士的不易。
玲珑月观后感篇3
?血玲珑》,这一伟大的医学科研,付出多少人的 心血。是 也许其中的许多人并不是为了 它只是个医学科研而来的。在这本书里,毕淑敏女士为我们谱写了 一段血淋淋的画面,也许这样说是并不恰当的,她也为我们道出了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
换句话说这部作品中的人物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并没有大恶之人的出现,虽然是有或许人的,但是最终血浓于水他还是显示出了人性之善,在身女面前他还是低头了,虽然他是悄悄的默默的祝福,也许是悔恨也罢。最终是低头了!
剧中所有的人都被夏早早这一鲜活的生命所吸引,是教授,早早虽不是他的生女,但得知真相的他任然早早为亲生。这一形象就展示了一种理性之美。卜女士,早早的妈妈是作者描写的重点,她不为自己的安危,自己的荣辱。只有一个信念救早早,救自己的早早。这种母爱的谱写是非常成功的。魏大夫早早的经治医生,在私利面前,在早早这一鲜活的生命面前,在恩师的命令面前他选折了早早。是现在的医生所缺少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医德呀!我们为之赞叹!薄护士,这是个尽职的护士,也是一个有人情味的护士,是真正的'病人的守护者。老奶奶的儿子生物学家,侦探,他为人真派,孝顺自己的老母,而且聪明过人。他为了早早的事跋山涉水,找罪犯,找偏方想尽办法救早早,完成老母遗愿。
这部作品为我们留了个令人深思的结尾,早早死了,自杀了。晚晚却得救了.....多少人也得救了,他们的内心得救了....
玲珑月观后感篇4
认识毕淑敏,是去年春天有一次行于特价书店淘金时,发现广西民族出版社编的一套很女性的“雨帘文丛”。之所以觉得很女性,不仅仅是因为“雨帘”带入的阴柔,更因为这套书好像都是女性作家所著,准确的说,这套书选的都是女作家的随笔集。因池莉是我熟识的作家,就捡下了她的《于云破-处看天蓝》。之后再随便翻捡其他人的,别人的文字没有引起我多大的注意,只有这个看起来比较陌生的毕淑敏的《无形容颜》,在我信手翻阅时却看到了作者睿智的思想和娴淑的语言,于是带回了家。从那时喜欢上了毕淑敏。
毕君(不知道这样称呼她是否妥当,她是我国最无辜的那代人,中学赶上____,再有才再有理想也只能到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最崇敬的老师,北京知青张立文、钱玉晨、余和就是这代人中的)的随笔让我爱不释手,她的文字是需要备在案头反复咀嚼而不是眼睛饥渴急吞猛咽的。后来在其他文刊上了解了毕君,甚至想,鲁迅也是学医的,这学医的从起文来,大概是入了骨头的——人体的构造他们了解得太透,剖析起人性来也就有如拿了手术刀,任何一点病灶都在水银灯下暴露无遗,继而被锋利的刀刃切开剔除……
然而这部《血玲珑》给我的感觉却没有“简介”上说的及我原本对毕君的持有那么尽人意。感觉中有很多造作的地方,失却了她最大的优势——语言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加之情节设计的过于“精巧”,给人一种失真的感觉。情节上还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如魏晓日得知卜绣文怀的胎儿与夏早早不是一个父亲时对她的鄙夷属人之常情,怎么没有交待就由他的口给那个古生物学家梁秉俊讲述了卜绣文被强暴的故事?还有卜绣文大着肚子央护士薄香萍带她夜间去看早早,早早和那个大大咧咧一惊一乍毫无城府的保姆出身的病友花鼓都明明知道来了两个人,且早早明确知道是薄阿姨及一个“面容”长得酷似妈妈、而身材却很“胖”的女人站在她床前。依她对妈妈的想念,依花鼓藏不住事的天性都不该悄悄装睡。更不用说花鼓那蹊跷的住院原因——给一个主人家作保姆,主人家许诺过几年孩子大了就送她去读书。结果还没等到孩子大,保姆却得了白血病!于是主人家出钱给她治,甚至长期的几年住院全部由主人家出资!这是个蹩脚的故事,就算真有这种事,放在“血玲珑”这个更巧的故事里而不成为重点情节,亦显得失真!不就是要引出一个口无遮拦率真热心的病友来吗?犯不着那么挖空心思是吧?这个保姆岂不是有“抢镜头”之嫌?而作者如此花费心思岂不是自己喧自己的宾夺自己的主?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个故事编造痕迹太重。如卜绣文为救早早对投怀送抱,对于这个守身如玉的女强人来说显得牵强和生硬。只因为作者要突出她母爱的伟大,于是把这些有悖人物性格的情节点缀其间。还有卜绣文对匡不是恨,是求,是一丝不挂地匍匐于他的脚下乞求,乞求这个十三年前强暴自己的混蛋再次要了她的身子,只为救他们共同的女儿?给人好不舒服的感觉。
看起来写小说不是那么容易的。虽说各种文体比较而言,小说似乎是最可以信马由缰胡编乱造的,因为它堂而皇之地明告人们:虚构!然而正因为是虚构就更难写!因为本是假的,但写出来让人感觉却是真的,这就是个工夫!尤其是知识人、文化人、学者之类,别看他思想深刻,杂文、随笔、散文写得出神入化,但要把严肃的思考和深刻的思想换成引人入胜的情节表现,嘿,还真的不是太容易!这不仅仅是道德观念知识水平就可以代替的!要什么?技巧吗?不知道。总之,看过一些人的文章,比如韩寒、郭敬明、毕淑敏,甚至周国平、余杰等人,他们的小说都不如散文和随笔。
?血玲珑》中的人物性格描写都比较鲜明,尤其是几位男性:卜绣文的丈夫夏践石,卜绣文的主治医师魏晓日,古生物学家梁秉俊,这三个人性格相去甚远,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爱心、善心、良心。相形之下,医学泰斗钟百行就近似冷血。还有夏早早夏晚晚的生父匡宗元就是混蛋禽兽了!性格的塑造还是很成功的。
玲珑月观后感篇5
圣经上关于生命有过这样的解释:之于灵魂的载体,之于意念的肉身,之于情感与上帝的美德之间。现代医学中称生命为一切有运动的肢体。而在文学中生命是那种有着七情六欲,有着痛苦欢笑,充满活力的灵魂。与之种种关于生命的定义,我不知道她到底是什么样子,然而看过了《血玲珑》方才明白,原来生命更多的是唯一,无法用其他内容替代的唯一。
从我们的第一次喘息,第一次啼哭,第一次微笑,直至生命的尽头,不能摆脱的始终是对于生命的渴望。如果没有这样的渴望,我们是不可能在出生的一刹那就懂得如何去呼吸。常常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的本能,是条件反射,但在我的理解中这些都是在渴望的支配下下意识的行为,尽管她没有呼吸的概念,没有啼哭的缘由,没有微笑的喜悦,但当第一次有了生命的选择时,她都会是用近似于欢呼的声音,来迎接这在生命延续中,所赋予的她生的机会,所以在夏早早还不懂得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已经开始了对生命的担忧,因为人的生命是在灵魂之上的,只要有她的存在,即使再懵懂的内心,也会有这种意识的担忧。
我不可否认,在夏早早对生命担忧的一刹那,开始了对她的同情,同样我也开始了与她一样的矛盾:到底要如何继续这样的渴望,又该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没有接受与否的痛苦,只是在抉择生命是否还要继续,是否还要为别人的生命而继续的时候,一种现实的思考。这不仅仅是在对于一个生命垂危的人的考验,也是对于我们生活在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的考察,如果你充分认识了生命,相信你也会像早早那样,用结束来迎接下一次生命的到来,也许这样做会令一些人痛苦,但至少在这其中,我们尊重了另外一个生命的出现和存在,假如她没有这样做,那么就已经失去了拥有生命的意义。
在死亡的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是无所畏惧的,谁都想在生命的尽头有更多生的机会,往往一个小小的希望也会给人以安慰,纵然没有最后如愿,但只要曾经有过这种机会,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夏早早曾经有过,她也曾经为此喜悦过,可当另外一个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生命,因为她的存在而即将被毁灭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自己消失。这对于爱着她的亲人而言无疑是痛苦的,但对于整个生命来说,这又是最最完美的结果。因为她的逝去给了晚晚生的希望,这样即使失去了生命的喘息,那个曾经年轻、善良、纯真的灵魂也会依旧绽放着生命的光辉,弥久更新。
常常感叹生命的短暂,常想能够久存不亡,但生命都只有一次。当我们没有了这唯一时,懂得尊重,懂得失去,才会在下一次的生命中有更美好的命运!
玲珑月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