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们的内心荡起层层涟漪,产生深远的读后感,通过阅读,我们对故事产生了深刻的读后感叹,好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种树郭橐驼的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种树郭橐驼的读后感篇1
爱迪生说,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由此可见教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韩婴说,贤母使子贤也,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尤其是幼儿的影响最大。其次就是学校教育了,学校教育要使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要使青少年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是必备的基础;要使青少年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使他们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的个性;要使青少年拥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内心和优雅的举止;要使青少年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恰当的位置,并养成时时自我反省的习惯,学会自我调整,使自身不断完善;要使青少年逐渐懂得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和对后代的责任。
但在有些时候,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因此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后让我印象最深的话就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传记里讲了一个叫郭橐驼的人,种树本领优于常人。人们赞叹他能把树种得这样高大茂盛,而他认为自己的种植方法很简单,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应树木的天性,使它得以实现自身的习性,就能茂盛发展。
让每个人主动发挥出自身的潜力特质、自觉开发出自己的兴趣能力。“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如果再把这培植树木的道理推衍到培育人才上面,那么,最好的育人,也是“顺其自然”,就是能“因材施教”。
学习完这篇文章后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人就是丰子恺。丰子恺爱子女众所周知,他一生有三子四女,许多漫画作品就是以他的子女作为描绘的对象,儿童们为他的漫画作品提供了他们理解的'世界,这些画风幽默的作品,实则也探讨了放在如今也仍然值得人们深思的教育问题。他的漫画《某种教育》让人看了觉得十分的讽刺,一个模子里做教育,制定一套优秀的标准,老师们就像糕点师傅一样,努力把每个孩子往“优秀”的模版里套,这样才是“完美的作品”。
但这真的是我们作为父母想要给到孩子的教育吗?
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用50种方法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孩子。
有远见的父母和教育者都应该明白,人生而不同,如同花草植物,只有清晰认识其不同特性,因性施肥浇水,因材施教,才能开出最娇艳的花朵,结出最甜美的果实。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都是把自己最好的都给到孩子,但若是硬把一个孩子往不适合的模子套和培养,对孩子到底是磨砺还是痛苦。
对于教育者也是一样的,丰子恺的漫画《某种教师》照本宣科,老师讲课犹如录制唱片,循环播放。不像讲课,倒像背书,也不管学生听不听,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讲完走人。
课本是死的,但讲课的老师是活的。老师不是说书先生,而是孩子求学之路上的引路人。人们如今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多,老师也早已不只是单纯给孩子输入知识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在浩瀚无垠的知识宇宙中为孩子指明方向,架起桥梁。
“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丰子恺作为一位父亲所发出的最深最真的呼吁,他反对家长和老师按照成人的观念去干预孩子,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丰子恺先生用这种风趣幽默的漫画形式生动刻画了不合适的教育对孩子们的影响,揭露一直延续至今的教育痛点问题,发人深省。从古到今,哪朝哪代的君王,只要不是昏庸无能之辈,无论怎样的制度为主,本意上都希望自己能够仁政施民,有所建树。但做来几何,就不得而知了。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被属下蒙蔽了眼睛,看不到事情的本相;一是所为与现实情况不符,与爱心初衷相违,即所谓的“好心办坏事”。
一个精于种树、深谙种树之道的稍残老人,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这一点当真难能可贵。树的天性是舒展其根部,培土均匀,原土宜生,筑土紧密。这些做到后,不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的生死,自然会有它自身的生长长势。栽种时就像对子女一样尽心,栽好后就不要再牵牵念念了,随它生长去。只有如此它的天性得到保全继而才会更好的成长。总的来说,也就是橐驼不妨害树的生长。其他种树人呢?则不是粗心大意于树就是过分溺爱于树的成长其程。疏忽导致树死亡,溺爱亦会有损于树的正常生长。正所谓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养树与养人,种树和治民,本无相关,但究其内里,又如此类似。从种树中得治民法,亘古皆适,不妨将其视为颠扑不破之真理。此文涵煦之深,愿时下有心人思之,以为鉴戒。
种树郭橐驼的读后感篇2
重读《种树郭橐驼传》是在琴姐的影响下完成的。昨天晚上,她在办公室备课。而我也在办公室看书。她备的课就是《种树郭橐驼传》。相比于很多人喜欢利用网络备课,我更喜欢用自己看到的直接讲给学生听。总觉得网上的资料乱七八糟的,不符合我的胃口——当然,这也显然是一种骄傲自大的心理。这也是影响我班级管理成效的重要原因。
郭橐驼种树,总结四个字:顺天致性。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曰其莳若子。其二曰其置若弃。其莳若子具体表现为: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置若弃具体表现为: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按照郭橐驼的说法,其种树无它法,不扰而已。相对应的,“不我若也”。要不然就是在其莳若子阶段不踏实,要不然就是在其置若弃阶段太忧心。最后的结果就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将种树的理论运用到“治民、养人”,郭橐驼用反面方法来说,官员名义上不断督促百姓,实际上耗费百姓宝贵的休养和生息的时间和精力来犒劳官吏。也就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柳宗元曰: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如是看来,柳宗元的理论是否就此破产?非也!养树两部分:其莳若子和其置若弃。在没有做到其莳若子的情况下,也就无从谈得上其置若弃。在其莳若子的基础上,是否真正实现了其置若弃呢?
分析g205的情况,优秀的人才自然不少。田雨、谭亮、曾荣飞、肖锐等等皆是一时之选。但是人皆有惰性。正如“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没有做到“欲”后面的内容,这种惰性就会成为破坏力,影响人才力量的发挥。而笔者一直以来,并未找到真正合适的方法。故此,在其莳若子部分,已然失分。
正因为在其莳若子部分失分,我又贸然力图实行“其置若弃”,于是就容易出现所谓“甩手掌柜”的情况。而班级管理那么琐碎,真正“甩手掌柜”是做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现在这种“四不像”的状态。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必须在源头入手,也就是“其莳若子”部分着手。问题来了,如何做才是“其莳若子”?把所有的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对待。严格说,我确实将所有人都当做弟弟妹妹在对待。至于如何当孩子对待,还真是不知道。毕竟我也只是个未婚人士。如果一定要进行猜想,无非是要“爱护”他们。那么何谓“爱护”呢?会不会过犹不及,成为了“非其置若弃”呢?充满了茫然与无措。
郭橐驼给了我们一个样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方向。但是具体的路径还在摸索之中。柳宗元得到了养人术,我却还没有得到治班术。
种树郭橐驼的读后感篇3
从古到今,哪朝哪代的君王,只要不是昏庸无能之辈,无论怎样的制度为主,本意上都希望自己能够仁政施民,有所建树。但做来几何,就不得而知了。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被属下蒙蔽了眼睛,看不到事情的本相;一是所为与现实情况不符,与爱心初衷相违,即所谓的“好心办坏事”。
闲读《种树郭橐驼传》,心下甚是感慨。颇为柳宗元能以橐驼种树为文,警示后人的深意所动。文章短小精悍,却内涵深刻,让为官者深省,想必是柳河东最期望的意愿了吧。他可能不会想到,他的一篇小小的讽刺寓言小传,不仅让他所处的唐朝统治者深思,更让其后各朝各代的`为官者警省。
一个精于种树、深谙种树之道的稍残老人,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这一点当真难能可贵。树的天性是舒展其根部,培土均匀,原土宜生,筑土紧密。这些做到后,不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的生死,自会取得良好长势。栽种时就像对子女一样尽心,栽好后就不要再牵牵念念放心不下了,随它长去。唯如此它的天性得到保全才会得到最好的成长。说到底,也就是橐驼不妨害树的生长。其他种树人呢?则不是粗心大意于树就是过分溺爱于树的成长其程。疏忽导致树死亡,溺爱亦会有损于树的正常生长。
橐驼种树之道,比照于官亦然。做官治民,该放手时就放手,大方向大政策定好后,就要给百姓一个施展的自由空间,而不是万事束缚,左不放心右不放手,用所谓的大会小会抑或发号施令来折腾百姓无暇致力于正常的生活生产,这样岂是民心所向呢?与其打着爱民、忧民、恤民的幌子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莫如在大准则下放手让其自主择行,才是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正道。倘借行政命令使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令人民匆忙于送往迎来、应酬官吏之事,劳神伤财以应付官家摊派各种任务,怎能使社会真正达到和谐和繁荣发展呢?
橐驼种树让人欣羡原因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管理的善与不善是树木存活的根源所在,一如治民的官者,能否让百姓平和幸福生活的前提。“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收放之“度”的掌握,才是避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现象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养树与养人,种树和治民,本无相关,但究其内里,又如此类似。我们的官者,如果多像橐驼种树一样来治民,何愁百姓不安居乐业?爱是放手,爱更是不可或缺的历炼,收放自如,也是为官者需要修炼的上境。从种树中得治民法,亘古皆适,不妨将其视为颠扑不破之真理。此文涵煦之深,愿时下有心人思之,以为鉴戒。
种树郭橐驼的读后感篇4
?种树郭橐驼传》中的养木之道其为:“顺木之性,以致其性。”也就是说顺应树木的自然天性,使其自然生长。养木如此养人亦是如此,在我现在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说我们更多的是需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去教育,而不是一味的逼迫孩子去学一些自己不愿意学的东西。
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词汇“虎妈”、“狼爸”,就是说这些家长用魔鬼似的教育培育出了一个顶尖大学的孩子,但我们若细细“品味”这种教育方式,便可发现这样的成功的代价有多大。她对孩子不尊重,不信任,严定家规,辱骂更是家常便饭,试想在这种缺乏信赖和起码的人格尊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又怎么能够变得自信、宽容、公正呢?
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是以这样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只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好每件事,而失去了自己本来原有的天性,慢慢的变得性格孤僻、不自立,或者自卑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做好了别人给他们安排的事情才不会受到批评,从而导致他们的人格变得不健全。所以顺应孩子的天性的教育才是适合孩子的。
有时候爱也是一种伤害,直到这几年才被人们关注的一样病症——抑郁症,你听说过吗?有一种抑郁症叫青少年抑郁症,死亡率仅次于车祸。导致这个病症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大多数患者表示是来自于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校和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去逼迫他们学习一些自己不愿意学的东西,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慢慢的转化为暴躁最终演变为抑郁症。
倘若家长和学校注重顺应天性的教育,那么将会减少一些这样死亡案例,不要将自己的意志过分的强加于还在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不要以爱之名来伤害孩子。
法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埃德加〃莫兰在谈到教育时也说:“教育的任务不是纯粹的传授知识,而是传授使我们据以理解我们的地位和帮助我们进行生活的文化。同时,它也是一种促进开放的自由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为什么老师在教书的时候经常提起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一个释放天性的过程,人在生下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探索则是人们的天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知识往往比老师传授于我们的吸收的更加牢固这便是为什么老师要一遍一遍的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顺应天性的教育比逼迫和强迫更适合孩子,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学校和家庭更应该重视的是孩子天性。
种树郭橐驼的读后感篇5
当人们谈到教育时总会想到在学校,在家庭。家庭是一切教育的始端,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学生的培养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全人格塑造人生。而学校,则是教育的承接者、转运者。可以说是人的转折之地。素质教育拓宽生命的价值。
身为父母,最重要的不只是学生怎样,还有自己怎样。自己尽力在孩子面前塑造自己,最后还是为了做一个模板。身为学生,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模仿。所以说,环境使然,人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人都有天性。人没有改变人的能力,但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判断去影响他的生活、内部环境。为什么现在熊孩子胡乱作为的新闻层出不穷?说到底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宠溺有错吗?没错。其实这些就是中国家庭教育背景下的现状,家长过度宠溺,本心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想向孩子表达自己是出于真心,最终导致培养出来一个行走在社会上的巨婴。不会独立思考,不会独断甚至无法自理。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爱?还有棍棒教育下的传统家庭,认为只要够严,就够好。随随便便从某处得来某些严厉家庭成才,就觉得自己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望子成龙。这样出来的孩子是没有童年的。就像董卿每每回忆到家庭教育时就会潸然泪下,很难想象一个花季少女,整天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下,不准照镜子,一闲下来就背诗。在她成名的背后是多少心酸与坚持。这样的教育确实可以成功,但也会毁灭孩子的天性。为什么郭橐驼种树会比别人好?是因为他顺其自然,给它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根据其长势而判断是否松土、培育。
身为学校的育人者,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而不是维护自己的面子。这样学生会发自内心去尊敬老师们。青取于蓝而用之于蓝,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相互信任是最重要的,不要总是作表面工作,形式主义。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年轻人气血方刚容易意气行事,素质教育应该做到陪养一个遇事做事思考全面,冷静判断,有敏捷思维,有全面性,社交性。改变一个人可能只是一句话,但一句话也可以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对待学生过于强硬会引起激烈反弹,过于柔和会造成话语权下降。不咸不淡会刚刚好,保持一定联系不过于紧密才是目的。
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以自身之精修为养料,饲养于未来之无限之树。以德教化,以心为本基为其固本松土。所以任环境如何电闪雷鸣,烈日如炎,保其本心。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刺猬拔掉刺之后,只会留下脆弱不堪的身躯。若本无心,为何交心?
种树郭橐驼的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
文中讲到:郭橐驼的种树秘诀在于他只把根基做好。在种树之初,他对待树木就像对待婴儿一样细心呵护,比如:把树根舒展,把土培实、培匀等等。在栽好后,就像丢弃它一样不管它,让它的本性得以充分发挥。这不也正是育人的道理吗?
就拿我们来说吧,小学阶段行为习惯的培养就像种树之初一样,正是要打好根基的重要阶段。只要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就能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比如,独立性的培养。现在,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家长精心呵护着我们,但是如果不及早放手,过度的溺爱,写作业陪着,上下学接送,课外班陪读……以至于十几岁了还未洗过一次衣服,做过一次饭,这样等到长大了一定是一事无成。如果真是这样,还能说父母是爱我们的吗?
种树如育人。家长们,请重点培养我们的好行为、好习惯吧,只要把根基做好,我们一定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种树郭橐驼的读后感篇7
郭橐驼把种树做行业,凡是长安为了玩赏而种树的富豪人家,和卖果营生的人,都争先地请他来奉养。看郭橐驼种的树,时常有迁徙的,却没有不活的,并且硕大茂盛,早生果实,又是繁多。别的种树人,虽是照样的仿着他做,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的。
有人去问他种树的秘诀,他回答道:“我不是能够使树木不死,并且繁茂;不过能够顺从树木的天性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它的根本要舒畅,它的培养要平稳,它的泥土要旧;它的筑护要密;既然种好了,不要动它,不要虑它,离开了不要再时时的回顾;种的时候很谨慎,种好了就像抛弃一样,那么它的天然性格可以保全,所以我不过不去妨害它的生长罢了,不是教它早生果实并且繁多的。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泥土不旧;这培植的时候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即使不是这样的人,便又因爱它太殷勤,忧它太过分,朝看夜摸;已经离开了,还要回来再看;更厉害的人竟掐破它的树皮,来验它的死活,摇它的树根,来看土的疏密,因此木的天性一天一天的远离了。虽说爱它,其实害它;虽说忧它,其实与它为敌;所以不能及我。我又哪里有别的能力呢?”
我听见种树的方法,就知道养人的道理。
种树郭橐驼的读后感篇8
郭橐驼虽然是一个种树之人,但是却在勤耕细作之中发现了万事的发展规律,这和他细致的观察和良好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郭橐驼这个人,他虽然患有驼背的毛病,脊背弓起,弯腰而行,就好像骆驼一样,乡人们都嘲笑他,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个而放弃自己,看不起自己,反而愉快地接受了外号。尽管上天给了他那样的外貌,他也没有去埋怨,只是顺从地接受了现状,并且调整了心态,也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他活的很好,至少他是快乐的。或者说,因为他的心胸开阔,因为他的心态,他比大多数人要活得快乐。
人们常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功总是和付出努力分不开。然而,现实中汗水固然重要,可往往成败的关键则是我们的心态。
成功的关键在于心态,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的结果只是使自己与目标背道而驰。牛顿在剑桥大学期间,由于鼠疫爆发,被迫返回家乡。然而正是他在家乡的两年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发明了微积分等重大成果。而之后牛顿却走向了功名利禄,纵使长时间埋头于书籍与实验室之中,其后的研究也再没有之前的辉煌可言。
目标固然重要,可是若以一颗浮躁的心去探索未来的希望,则无异于揠苗助长,正如同《种树郭橐驼传》中他人种树的方法。目标犹如种树,需要我们抱以平常之心,自然之心方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老子说“道法自然”讲究“无为而治”才是治的最高境界。人生的目标需要我们以自然平和之心予以对待,既要避免急功近利也要懂得水到渠成的道理,我们的人生便可到达天性自然。
种树郭橐驼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