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培养我们的表达能力,这对于我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都有帮助,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陷入沉思,然后写下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好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做馒头的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做馒头的读后感篇1
平娃的童年非常艰苦。她家里穷的叮当响。娘把她和妹妹拉扯大,费了不少工夫。每天起早贪黑挣工分,供姐妹俩上学、生活。
有一次,平娃的学校为了庆祝六·;一,每个同学都发三个馒头。平娃把这件事告诉了娘和妹妹,她们一家都很高兴。六·;一那天,平娃领到了三个大馒头,走在回家的路上。她看着手上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饿得咕咕叫。于是,她就先吃了自己的.那个馒头。三下两下,把馒头咽下了肚,可是一点味道也没有尝出来,她只好把娘的那个也吃了,只给妹妹留下一个。可后来,口水和肚子又故伎重演。没办法!无奈下,平娃只好把妹妹的那个馒头也给吃了。
回到了家,平娃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包,连馒头屑也没有了。她不知道怎么进家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
呆立间,同院二丫娘来串门。还夸二丫饿着肚子把三个馒头都带回来了。娘也笑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馒头。晚上,娘把馒头分给平娃和妹妹吃。妹妹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平娃却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娘却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平娃听了,心里有了一点安慰。
后来,她才发现,就在那一天,她的童年结束了。
做馒头的读后感篇2
星期一,我阅读了聂作平写的《童年的馒头》,我深深地体会到文中母亲对作者的爱,使我感动不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上的村小学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给每人发了三个馒头。作者原来打算把馒头带回去和母亲、妹妹一起吃,结果自己忍不住诱惑把馒头全吃了。回家后母亲不但没有责怪作者,反而做了五个馒头,让儿子在邻居面前挽回了尊严。
没有太过复杂的情节,也没有十分优美华丽的词组,一切都是那么简单,那么平实。故事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无尽的爱。在母爱的宽容与爱护面前,作者就越发觉得愧疚了。母亲那朴实无华的爱不仅感动了作者,而且感动了我们。尤其是那句“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吃麦粑呀!”更加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娘真的不爱吃麦粑吗?在那样一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母亲把麦粑让给了孩子们,为了让孩子吃的心安,才会说自己不喜欢吃麦粑啊!
再想想我们身边,母亲的爱不一样默默地关注着我们吗?还是歌唱的好:“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你路出笑容时,有人乐开花。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个家……”。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给予了我们一个家。我们要大声的对母亲说一声:“谢谢您!”
童年的馒头,饱含了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母爱无声,一直在默默关注我们,默默风险,母爱无尽,如同涓涓细流沁人心脾。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母爱中出生,在母爱中成长。
童年固然难忘,母亲尤其伟大。我要永远用心珍藏妈妈对我的爱,在品味和细细咀嚼母爱的幸福中慢慢长大。
做馒头的读后感篇3
在那年的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时文选粹》,有一篇名叫《拾馒头的父亲》这篇文章让我感触很深。
这篇文章讲的是:“我”考上了全县城最好的高中,父亲非常高兴,准备来县城养猪,照顾“我”,开始猪越长越肥,粮食吃了个精光,父亲正苦恼着,“我”想了一个好点子:学校食堂里的同学经常剩饭剩菜,如果把它们拿回来喂猪不是挺好的吗?第二天父亲就去了,同学们给他取了很多个侮辱性的绰号。“我”很怕同学们知道他是我的父亲然后歧视我,所以每次“我”去打饭时就装着不认识父亲。期末考试时“我”考了前3名,还发表了许多文章,老师说要开家长会,要我父亲来,“我”怕同学知道拾馒头的人是我父亲,所以我对老师说:“他生病了,来不了。”家长会开始了,“我”却发现门外站着我的父亲,我流泪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在于他不怕被人嘲笑,去养家糊口,照顾正在上学的儿子,他虽然说很穷,连儿子的学费都交不起,但是他非常希望自己儿子能考上一个好大学所以他不得不去省城养猪,但猪吃的多他又不得不去儿子的学校拾剩馒头剩饭剩菜,这样做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考上一个大学。父亲虽是平民百姓,不象别人的父亲那么有钱,有地位,但是人却很高贵!我想对作者说一句话:好好考!争取以好的成绩来报答父亲!我想对作者的父亲说:你虽然只是一个农民,但你的人格却非常的高贵!
在生活中我的爸爸也是这样的:我小时候特爱生病,每个冬天的夜晚,我都要蹬被子,爸爸几乎每晚都要在美梦中起来给我盖被子。
父亲节快到了,我要为世界上所有的父亲鞠一躬说一声:您辛苦了!
做馒头的读后感篇4
读了莫言写的《拾馒头的父亲》,我难忘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更难忘父亲教导儿子的做人的道理。
文章讲的是莫言读高中时,父亲为了挣钱养家在县城养猪,由于猪的饲料不够,父亲便到学校捡馒头剩饭喂猪,可莫言怕这事被别人歧视,一直不敢当同学们的面认自己的父亲。直到开家长会那天,父亲的寥寥数语让莫言惭愧万分,从而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莫言的经历让我明白我们不光需要努力,更需要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让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和不幸。正如莫言父亲所说: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那些自卑的人,不管你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自卑,都请相信,所有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别人有的,你经过努力,也终究会有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美国的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他小时候是一个瘸腿男孩,因为自己身体有缺陷,也很自卑。他很少和朋友玩耍、交往,害怕被人歧视。他的父亲仿佛看出了他的心思,有一次,父亲向邻居要了些树苗种子,对孩子们说:你们来比赛种树苗,谁的树苗种的好,谁就有奖励。于是,兄弟姐妹都开始忙碌起来,只是罗斯福显得并不开心,自卑的他显然不够自信,简单的浇了几次水后,便不再管树苗了。可是他的树苗却越长越好,越来越茂盛了。他没想到,竟是父亲在夜晚偷偷给他的小树苗施肥!罗斯福在比赛中获胜并收到了父亲的奖品,开始自信起来。最后,他通过努力还当上了美国总统。
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害怕歧视,有些时候,歧视自己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只有自信地面对生活,人生才会越来越精彩,成功也会因为自信离你越来越近!
做馒头的读后感篇5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做《童年的馒头》。
文章主要讲了,“六一”儿童节时,学校要给每一个人发三个馒头,我在回家的路上,因为肚子很饿,就开始吃,把自己的吃了,回到家后,我手中的荷叶已经空空如也了,这时,邻居来串门,说自己的孩子把三个馒头都带回来了,妈妈竟然说学校还多奖励了我两个馒头。事后,妹妹吃着馒头,我却哭了。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自己以前的做法感到后悔。
以前,妈妈一买来好吃的,我就马上拿起来自己先吃了,看见妈妈看着我的时候,才想到让父母吃,问妈妈吃不吃,妈妈却说不吃,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那时,我已经在这所学校里读二年级了,那时候,自己还小,做什么事,妈妈都不放心,就连我在学校里吃饱吃不饱都要询问一般,隔着四五天的就来看我,每次来的时间点儿都差不多都是中午,每次来还得带我出去买点衣服,吃吃饭。每次吃饭的时候,我都要问一下妈妈,问妈妈饿不饿,妈妈说自己不饿,我就不信,所以就点了一个双份的汉堡,我把东西端到餐桌上,妈妈看见有两个汉堡,问我能吃的下不,我就说另一个是给你的,妈妈笑了笑,就把汉堡吃下了,我见妈妈吃了,就开始狼吞虎咽的吃东西,妈妈有食欲,我就更有食欲了,以为每一次吃肯德基的时候,妈妈都看着我吃,我就还不下多少,现在,妈妈和我一块吃,我就吃的更起劲了,妈妈高兴,我就更高兴了。
想起以前和妈妈度过的快乐时光,我就心里甜甜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我就要和小学的美好时光告别了,踏上我人生前进的第一步!
做馒头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