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的美学读后感5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对书中作者的崇敬和尊重,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总结作品中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深入思考它们的意义,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恶的美学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恶的美学读后感5篇

恶的美学读后感篇1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去年的这个季节,也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季节里,我司组织了书法培训,一年下来,从篆隶行走到行草楷,随着对各种碑帖的品读和临摹,对水一样的墨汁配合柔软的毛笔在宣纸上呈现出的力与美无比震撼。年届不惑方知美,方才有了对何为美以及美之为美的初步认识。一年的翰墨学习,方始走向美,走进美的世界。

回想从出生到家庭、学校的教育,似乎我们对什么是“美”,如何“审美”,一直停留在一个简单的认知上,或者说,国内的教育只会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价值判断,至于“为什么”和“怎么做到的”则从来没有。老师们告诉你王羲之如何的遒美健秀,癫张醉素如何的狂放空灵,颜筋柳骨如何的挺拔有力;吴带当风如何对飘逸超拔,曹衣出水如何的刚劲稠叠,八大山人如何的疏旷倔强。至于他们为什么写的好、画的好,好在什么地方,这种美的出现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出现这种美的表现形式等等,一概不知。为什么好?因为老师说好,老师的老师也是这么跟他说的,没人问,没人学,也没人教。审美教育的缺失,让我们早已不具备对艺术的雅与俗、美与丑的鉴赏辨别能力。造成当今书法之怪现状,“丑书”大行其道。

为了更好的学习书法(写好字),多多少少的通过书法来熏陶和涵养自己的美感和审美情趣,有必要系统的了解中国的美学和美术史,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可以说是不得不读的经典之作。初识李泽厚,是在看易中天先生的《闲话中国人》里提到,当时乍一看到这个名字,脑海中下意识想到的是李嘉诚,以为是李泽楷的兄弟之流(悲催的金融民工暴露无遗)。后来百度方知,李泽厚出生于1930年,比李嘉诚略小2岁,一个出生在湖南,一个出生在广东,一个是著名哲学家,一个是香港首富。两个人虽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翘楚,但实在是“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维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美的历程》初版于1981年,内容时间跨度从远古图腾和原始歌舞开端,历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到明清文艺思潮。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和认知,以通俗而又玲珑剔透到语言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今新版配了近百幅精美的插图,具体地呈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文字是美的注解,插图是美的具象,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相得益彰,让读者在阅读中实现文字与图像的印证,读来十分的亲切。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对《美的历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美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从老子的众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到说文解字对美的解释,《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注》:羊大则美,故从大。从这里可以看到,“美”,从味觉上是甘甜的,从视觉上是旷大的,从语言上是温善的。“美”是好看、好听、好味的意思,自古及今都是如此。因此,“美”不同于一般的“漂亮”之意。“美”字出现的时候,往往用来形容眼耳鼻舌身意在色声香味触法全方面都得到愉悦的时候。《美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能让读者身心都得到愉悦的书。

?美的历程》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从远古时代到明清近代的各种美的展示。远古图腾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的狞厉的美,先秦理论精神的儒道互补,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的主题与文的自觉,佛陀世界的壁画、雕塑,盛唐下的青春、音乐性的美,中唐的韵外之致,以及宋元的山水意境和明清的文艺思潮,都被作者以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字一一道来,阅读这部书,也就变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的美的享受。

读完《美的历程》,方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美学内涵的一脉相承。美学精神在历史的长河里淘砂剩金,在时代更迭的战火中浴火重生,在文明的交融与冲突中凝冻积淀。随着岁月流逝,这种美的传承和流变感染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和精神。面对如此恢宏的美的流变,情不自禁一唱三叹,流连不已。跟随李泽厚先生的笔触和讲述,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与哲学和宗教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是指导人从生存到生活,是人之所以区别动物的根本问题。面对如此人生根本问题,如何从这本经典中,如何在短短的月度读书任务中,吸收更多的营养,领会更深刻的美,提升丁点的审美层次,才不枉先生巨大而重要的美学研究成果。但这又是何其困难啊。话又说回来,美学的涵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应该是一生的追求,岂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思虑及此,更应抱着一份闲情逸致来读。正如李泽厚先生在这本书的开篇和结语所说的话一样,在读完这本书后,的确有一种“匆匆巡礼”的感觉,他把自己对中国远古到明清的美学认识以最为代表性的事件、最直接的风格和手法向我们呈现出来。于我而言,李泽厚先生的这部美学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在其启发和指引下进入美学的探究和学习。

艺术和美是精神与心灵的外化、表现和寄托。“美的历程”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历程,民族的艺术史也就是民族心灵的历史,随着民族精神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因此,在本书中,谈艺术的发展必先谈社会、思想的变化和演进,以期理解艺术和美发展的内在因素和相互作用。

恶的美学读后感篇2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待得我散步归来,我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对于体味中国艺术至境,宗白华原则的是从“错彩镂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xx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xx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他更是一位欣赏家。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

恶的美学读后感篇3

先生的《美学历程》似乎太薄,只有几十页匆匆翻过;先生的《美学历程》似乎又太厚,让我迷恋于千年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美的历程》,你像一罐经年累月的陈年老酒,把那份苦涩剥去,留着沁人心脾的香醇;你也似一位久历沧桑的老者,把世俗抛下,印在谈笑风生的皱纹。你如缕缕春风,杨柳依依中保留着春的姗姗来迟;你如炎炎夏日,汗流浃背中挥洒着夏的激情四射;你如绵绵秋雨,梧桐深夜中弥漫着秋的缠绵悱恻;你如皑皑冬雪,寒风萧索中沉淀着冬的刚劲凌厉。

先生的笔太过于独特,让我漫步于美的历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浮躁。千年的美景教我应接不暇,色彩斑斓中尽情散逸着古老国度所特有的气质,让美、智慧和艺术融入其中,美得深沉、美得壮丽。我不忍下笔,怕唐突了这份美轮美奂的艺术。如高山、如大海、如蓝天,让我瞻仰,让我膜拜,让我错愕惊叹。

美的历程好长,跨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摆在我的面前。它开启于那没有历史记载的神秘时代,图腾的龙飞凤舞,绚丽的鱼纹兽身,可怖的青铜饕餮,张扬着炫耀武力和神秘的时代精神。这种深沉、恐怖、崇高、难以抵挡的狞厉可畏之美,真正让我体会到“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的深刻内涵。先秦甲骨金文中流动着中国书法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诸子百家争鸣着中华美学追求功能、关系、韵律之美。我们需要这种美,一种主观情感客观化的艺术。我来不及过多地停留,楚汉的浪漫主义已浸润在我的周身。马踏飞燕,风驰电掣,力量、运动和速度构成了大汉天子统领下的大国气势与古拙的美学风貌。南征百越,北抵匈奴,东逼大海,西入大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崇尚“力”的历史春秋。再往后观赏,中国的文艺开始觉醒了。那种超然物外、平淡冲和,那种忧愤无端、慷慨任气。《易》的万有流变的生的礼赞,庄的高举远慕的人格本体,屈的死亡反思的以往深情,在这里充分地交汇融合。这是一种风骨,一种超脱、清净之美。这种美太过自由、太过洒脱、太过奇异,终被统治者用一种轮回来世的信仰之美所取代。

那无数的佛陀,丰富的故事,苦痛的麻痹,让我们很难想象人们醉心于虚无缥缈的情景。在今天的我们,将如同诵读悲怆的史诗或翻阅苦难的小说去看待这些艺术图景,感受着这种通过美学形式积淀着的历史和人生。美得沉重、阴郁,我不忍细细咀嚼,恍然间来到丰满热烈、充盈青春活力的盛唐的大千之美。带着古老东方美学的特质,“诗圣”杜甫总是那样的情感深沉,那样的人道忠实。他完全执著于人间,关注于现实,不求个体解脱,不寻来世恩宠,而是把个体的心理沉浸在苦难的人文关怀的情感交流之中,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创作使命。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带着发现美的慧眼,将绝句、草书、音乐、舞蹈的表现形式合为一体,构成了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天堂,奏出了一曲世界美苑奇葩的盛唐之音。陡然间,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让人高山仰止。峰回路转,山来水往,我又来到宋元山水美景面前,如畅游桂林山水般真切美妙。放眼望去,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四季景象各具风貌,美不胜收。韵外之致的背后,有着苏东坡先生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使得这种美别有一种韵味。山水佳境渐尽,我又回到了灵魂的归宿,哲学意味的明清文艺思潮似乎在拷问着世事百态、人间冷暖、离合悲欢,入理动情。爱之深、恨之切的复杂之美,似乎给千年的美景留下了无穷的思考空间,我徘徊者、琢磨着。转念间,西方伟大的哲学家、诗人歌德对中华文艺的一段评价浮现脑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加明朗,更加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数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或许这就是对这段美的历程的很好诠释。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动,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华人和华夏艺术的美的理想是不求凝固的,不变的永恒,而求动态的平衡,杂乱中的和谐,自然与人的相对应而一致,把它看作是宇宙的生命,人类的极致,理想的境界。深情、执着、温柔、含蓄,这些成了这千年美景的标准特征。

这美的历程又仿佛太短,当我匆匆走过其间,却又多了几份不情愿回返的意念。我想多表达一点,记述些心得,却发现原来只是徒劳。

最后,只好借用日本的东山魁夷先生《一篇绿叶》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是一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生的光辉,花是美的,人类在心灵的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热爱自己的生命。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一种欣喜。”

读后感

读后感

恶的美学读后感篇4

美学历来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因为美正常依附于历史,文学,艺术等存在,并成为历史和文艺的灵魂。一直以来,美学家谈美学都是从历史或者文艺入手。

譬如《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按照历史的发展梳理美学。从远古到商周,从盛唐到明清。一个个看似无关的细碎事件被从历史中筛出来串联在一起,组成了几千年来绵延不绝,若隐若现的美学脉络。这种在千年历史中拿捏,为美学把脉的能力,无疑对审美的敏锐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其实另一位美学大家朱光潜,也按照历史的经络阐述过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中,我们看到的,其实不仅仅是美,更是西方历史文化的结合体。是雅典学园到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对美的不同理解,不同的鉴赏与思考。不同的是,朱光潜把人作为一个观赏者,看美的发展,美的升华与变化,把“我”作为一个置身事外的记录者,记录下了浩浩百万字的美学体系,森严而宏伟。李泽厚则对这种态度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美是随着人的出现而出现的。

人是美的鉴赏者,更是创造者。美的感觉起源于人的思维,因而人不存在,美也就不存在了。不能说两位大师孰是孰非,只能说这是唯物主义美学和唯心主义美学的碰撞。但是在我个人看来,感受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抚摸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吟哦气吞山河的盛唐诗歌,欣赏清雅超然的山水画作比严肃地审视厚重的历史,探究一部部哲学论著带来的美感更深入人心,更能引起一个普通人发自内心的共鸣。

不妨再将眼光放到《美学散步》上来。同样是负有盛名的美学著作,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像前两位那样按照中西历史发展来梳理美的脉络。正如书名所说,这本书就如同散步一般,漫无目的的散步。走到哪里,拾起什么,便对它讲解一番。看上去,似乎这本书根本就不成体系,根本就是随笔,山水,素描,雕刻,书法,哲学,诗歌无所不谈。但就在这杂乱无章中,宗白华先生却又有条有理地带我们探究了一个个美学的大问题:虚与实,道,留白,舞,生命的意蕴。在虚与实,阴和阳,充塞与空白,最高理性和最高生命等等对立的碰撞与融合中,一切已达化境,因而产生了美。再将其与朱光潜,蔡仪等的唯物主义美学对比,发现在这方面,宗白华和李泽厚不谋而合。

唯物主义的美学研究者深究着本体论,认识论等钻研,于是,对于美学的研究越发艰深,忽焉在前忽焉在后,体系巨大而难得要领。而宗白华和李泽厚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跳脱出来,不再苦究美的哲学逻辑。他们认为,与其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艺中寻找美的逻辑,美的原理,不如探寻你的内心。因为美的感受正是发源于你的心。罗丹的雕刻,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诗,王羲之的书法好,好在哪里,无非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和美的对象融合在了一起,借以一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向外发现自然,向内探寻自我,于是山水等外物空灵化了,也附上了情致,美自然也产生。这种境界有一点道教的天人合一之感。因此,看《美学散步》《美的历程》时,很容易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冥合天人的宗教境界。

说罢关于美学的唯物和唯心。另一方面,不妨来看看这些美学著述的依托。

比如《美学散步》,主要是依托着阴阳虚实等意境,依托着审美的心来阐述美。至于其中涉及的素描,雕刻等等,也着重于艺术家本身的境界思想来讲,而非立足于专业技法。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随心的书,他的逻辑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与万化冥合”的超然境界。读这本书,不能用脑子,只能用心。而浩浩百万字的《西方美学史》则扎根于西方历史,探寻历史的美学,每一处论述都注重着逻辑,严格的剖析着各种美学哲学流派的发展,继承。如果说美学散步是随意绽放的空谷幽兰,那西方美学史更像是一棵根系深厚,枝繁叶茂的橡树。

与《西方美学史》类似,《美的历程》也是依托历史,只不过是依托华夏的历史。这本书对美的研究不像《西方美学史》那样逻辑严密,一枝一叶一根一脉的来源去向清清楚楚。《美的历程》对于中国历史中的美,采取了一种大刀阔斧的取舍,摸到了千年以来美的脉搏点,龙凤图腾,青铜饕餮,楚辞唐诗,魏晋风流等等等等。将一个个极美的点从历史的烟海中挑出来,连成一脉。如果说朱光潜是大禹治水一般将九州山河开辟分明,各行其道,那李泽厚就是传说寻龙点穴的高手,睥睨山河,找出一峰一岭,点出美学的龙脉。

至于蒋勋的《美的沉思》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与前面的几本论著有所不一。《美的沉思》着眼于书法,《人间词话》着眼于诗词。看似一本是书法论著,一本是诗词鉴赏。却又无时不刻让你感受到美的宣泄。蒋勋与王国维一样,曾经致力于对西方美学的研究,蒋勋承袭泰纳,王国维承袭叔本华,尼采。而后,他们又出奇一致地感受到了华夏大地的美,将眼光放回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来。

于是这两本书便有了依托,两种古老的中国艺术形式——书法与诗词。不难看出,这两本书尽管有西方美的影子,但根还是中国的。譬如王国维,很好的继承了中国的古雅美,在严羽和王士祯的神韵说和兴趣说基础上提出了耳熟能详的境界说。这才有了中国妇孺皆知的美的三重境界。

其实,不管如何来看,这一本又一本著作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美学家都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又没能展现出美的全部。而当这些著作放在一起,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就是我们人类已经认知的美。逻辑的,内心的,严谨的,虚无的。

而通过《美学散步》《美的历程》,其实给我们带来的,是展现了美的更多的方面。只要人类的历史还将继续,那么人类就会不断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美。我们也许无法完全明晰从古至今的一切美。但至少,通过阅读这一册又一册书,我们可以掌握一点美学的脉络。因而,将自己也作为美学的主人公,美的建设者,去参与创造这宏伟精妙而又千姿百态的美学史诗。

杨帆,女,1990年出生于辽宁,在锦州渤海大学就读中文系。喜欢一个人安静的思考和阅读。

书法与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这是从字的结构之美、笔的使用、笔法章法、执笔人心之美四方面来体现的。

据说仓颉最初造书,都是依照物象来点画的,之后形声相益,才产生字,由字生文,使字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所以成为美学的对象。中国文字成熟期分为三期:纯画时期、图画佐文字时期、纯文字期。中国的书法和画是分不开的,通过抽象的点、线、甚至是符号等直观物象来表述自己的情感。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曲折、应接、疏密、穿插等规律和结构来表示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书法自从殷代以来风格的变化很显著,所以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尤其是纯文字时期,文字就像是一个有生命的躯体,各个部件像血肉筋骨一样组合在一起,立刻使文字有动感有活力起来,使这个生命能够站立和行走,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形式。

而中国人所用的笔也是书法中蕴含美不可或缺的要素。自从殷代起就有了笔这种特殊的工具。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主要是兔毛)捆缚起来做成的,我们现在称之为“毛笔“。这种笔是欧洲人用的钢笔、铅笔等所不能代替的。它铺毫抽锋,极其柔软又富有弹性,再配上一张好纸、一盘好墨、一方好砚,挥放自如、变幻无穷。正因为这种笔的发明和运用,才创造了美妙的书法艺术,才使历代不断有伟大的发展,所以在中国艺术最高峰的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独爱晋人王羲之的《兰亭序》,临死时还恳求其子让他把它带进棺材,可见它是一种怎样独特的艺术,带给人怎样一种美的享受。

书艺中的用笔更表现出独道的美学思想。这与执笔人用笔的技术性问题或者说是笔法有密切的关系。商周的篆文、秦人的小篆、汉人的隶书八分、魏晋的行草、唐人的真书、宋明的行草……各有各的姿态和风格。

古人曾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后汉大书家蔡邕在论字时也说需“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历朝历代的中国,可以称之为书法家的有晋人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柳公权、颜真卿,还有为人熟知的宋人欧阳询等等。无一例外,他们对文字都会心会意,能够熟练、巧妙的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和行笔的急缓来表现作者对物象的情感。欧阳询曾留下真书字体结构三十六条,这也流露出他对书法美学范畴的思想。只有明结构之法,方得字体之美。

而一篇文字全幅的章法也是贯穿情感的血液。如何起、如何领、如何应、如何接、如何转、如何承、如何回、如何旋。同时运用得当,才能善于表现作者的基本乐思,从而使文章互相照应、相互联系。一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全篇从第一字“永”到末一字“文”,一气贯注、风神潇洒、起收有力、连接得当、主题贯穿,可谓“绝世好书”,具有美的典型意义。

最后要说的是人心之美。一手好字,必包含着主笔人的内心独白。主笔人将其独特的个性与风格灵活的融入到书法中,这才是真正的书法。世间美景皆由情起,只有“美人”才能用“美字”去抒写“美心”。中国人用笔抒写世间万象,尽笔之势、诠世之美,用的是一种胆量和气度,来丰富色彩、视觉、形象和心灵世界。如以草书见长、人称“草圣”的书法家张旭,他见山水鸟兽、花草虫鱼和天地事物之变,有触动心灵的,不论喜怒哀乐,必将赋一草书。他的书法是可喜可愕的,在表现世间生灵的同时也暗含自己的情感,或理性、或感性,构成一幅意境,美不胜收。

书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前进,同时扮演着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值得好好品味和斟酌!

恶的美学读后感篇5

手指落在键盘上,却不知道从哪谈起。实不相瞒,写读书笔记完全是因为要完成单位下发的任务,本身是反感的。但当决定落笔之时,不得不说,这样的被迫是坚持写下去的动力。那就从我选的《美学散步》这部书说起吧。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学知识的书籍。最早接触美学,源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想增强个人的审美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自己熟知的已经适应了的环境中,对周遭的一切已经习以为常。不管是居住条件、饮食习惯或是生活环境,很少去体会是否有美的存在。有一天,当我们走出这个环境,走到和自己生活环境差异比较大一个城市。我们可能会对那里产生许多的好奇心,或许会对那里的建筑,那里的饮食,那里的山川河流,产生各种美感。

反过来,也许那里的人们来到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因为差异性,也会产生好奇心和许多美感。听起来似乎都和距离有一定的关系。当我们将熟知的事物拉开一定距离欣赏时,往往会产生意外的美感。远方是美景,我们早已熟悉的生活环境其实也是一幅独特的美景。这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睁大眼睛寻找美的信息。除了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力,也需要我们积累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来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仔细想来,我最早接触美学方面的知识,是从听美学大师蒋勋老师的音频节目《美的沉思》开始。每天上下班坐公交车上的路上,饭后、睡前的空余时间,这档节目都在陪伴着我。从西方艺术文明起源到欧洲文艺复兴,从中国古代美学殷商陶器、雕刻再到唐宋文学的诗词之美,这些都如雨露清泉时刻滋润着我的心田。蒋老师就像一位美的布道者,将我引入这片超越世俗的精神圣地。

恶的美学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读后感父母课堂读后感5篇

眠读后感5篇

你坏读后感5篇

读后感斑羚飞渡读后感5篇

《……》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

诺曼门读后感5篇

白牙读后感的作文5篇

麦穗儿读后感5篇

读后感读后感800字5篇

黄袍怪读后感5篇

恶的美学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