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是一次文学的体验,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智慧和启发分享给他人,一起成长,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培根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培根的读后感篇1
读书汲取系统的知识,有了系统的知识支撑着思想的大厦,在与人辩论时,表面看来是口才的好坏,实质上是思想的深刻与周密;因为思想深刻,故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其见识高超;因为思想周密,则各种细节都予以关照,十分娴熟、透彻了解,辩论的基础很厚实。此时,将辩论与思考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并进行不断地修改,使之变成“艺术”作品,他人阅读时,无不感到“精细”,如同千滤百过的地下水一般。
读书的潜力很大,故对人的影响很大。一般说来,人生下来,头脑只是具备被开发的条件,也就是“物质”条件有了基础。如果不读书,从古代传来的智慧也就无法传承,更无法更新。读书究竟有那些潜力呢?
培根解释道,“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有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这些深刻而精辟的见解,不是读书人无法概括;同样不是读书人也无法理解。“读书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也就是说,知识可以弥补一切心灵上的缺陷,而这正是我苦苦追求读书本意的所在。
综合起来说,培根的一篇《论读书》,篇幅不长,字数也不过千言,可不失为一篇思想深刻、洞察微妙,知识渊博,富有联想,行文简洁,文采斐然的好文章。不知为何,国内却读不到这样的作品,我深以为憾。
培根的读后感篇2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着。《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培根的读后感篇3
常言道:“世界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培根在此书中谈及的伦理触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说理透彻,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而这本书里包含着的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我特别喜欢他在《论友谊》一章中的一句话:“语言犹如展开的挂毯,心象意念都显示在其图案之中,而思想犹如为打开的挂毯,。心象意念只是裹在里面”他谈到,正是友谊开启理智,正是友谊让人们可以亮出自己思想,友谊可将感情风暴骤雨变成丽日和风,亦可把理智之混沌暗夜变成朗朗白昼。他写道“一个人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总是浸泡在自己的偏好和习惯之中。所以朋友的建议和自己的主张有着极大的差异,所以以人为镜有时候难免不合实情,所以最好的药物便是朋友的药石之言”真正的朋友往往会提出公正而客观的建议,帮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他在《谈读书》中也说道:“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必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以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古人说“学皆成性”即“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生活中,我们读的书就像吃的饭,会长成我们的血和肉,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这个时候,就需要练就一双慧眼,多读书,读好书,在书中,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性格,提升自己的修养。
他在《论爱情》中谈到的一句话让我记忆颇深,他写道“如果有人不得不接受爱,但却能将其摆在适当的位置,使之与人生的重要使命截然分开,那这人就算把爱情处理的最为妥当。”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杨贵妃的美丽,是那样动人,牵人心弦,唐玄宗也同样这样觉得,沉迷于热恋之中怎能治理好国家?最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而衰,和杨贵妃的受宠不无关系。其实不只是爱情,生活中还有太多和爱情占据着同样地位诱惑人的东西,有时候如果我们不得不接受它,也要学会将它共处,和自己的本职分开,切忌不可因情而枉费时间。
在《论习惯和教育》中,他谈到“人的思维多取决于性格上的倾向,其言论都取决于被灌输的趋势和主张,但其行为却多取决于他们长期养成的习惯。”“习惯可主宰人的生活,那世人必须努力培养良好的习惯”“毋庸置疑,形成于青少年时期的习惯最为良好,我们把这种习惯成为教育。”像孔子也曾谈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不仅让我深刻反思,我们在学校,在家里,老师,父母要求我们做的事不就是要我们养成习惯吗?这也就是所谈到的教育。有一句话说“选最佳的生活道路,习惯会使那条路走起来轻松愉快。”习惯,就是通向成功的快车,而教育,是在告诉我们如何登上这辆车。
简洁、干练、精致,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有让人拍手称快的绝句,又有让人深深反思的警句。这就是培根先生的作风,一个智者的笔触。
培根的读后感篇4
人们应该总有一瞬间思绪豁然开朗,在黑暗的审讯室打开一盏灯,思绪像光线上的尘埃飘飘浮浮又清晰明朗。后来为自己那一瞬间脑海中闪过的话语而自喜,好像自己的话可以成为千古名言。
培根是怎么想出这么多诸如此类又站在理性顶端的话呢。这么幼稚的想着。
爱情或许就像钱,没有思想而造就别人的思想,总是做出许多称之为不幸、误解的东西,却无法阻挡人们追逐的脚步。“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持聪明”,海神波塞冬掌管江河湖海,也握不住安菲特里忒的眼泪;“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沈从文写完这句话后离开张兆和,为了高青子;“从前有个小兔子,掉到了爱里面。恋爱让我,有种吃饱的感觉”,恋爱就像吃烤肉,吃的饱饱的.瘫坐在垫子上摸着肚子,即使新买的大衣已沾上无法除去的烤肉味。有些人说只有一生一世一心一意才是爱,有些人说就算同时爱着十个人,都是真真正正,那也是爱。可是谁知道呢。这世上的千千万万,也许只有幸运才能毫无误差的感受到“啊。对了。原来就是这个。”
就是这个爱情。
亚里士多德说过:“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其实神灵和野兽也不赞同这话吧,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遇到深夜独自坐在路边喝啤酒这种让路人看来孤寂又可怜的事,同样的,野兽与神灵也拒绝孤独。“对一个人来说。与其把一种想法紧锁在心头,倒不如哪怕把它倾吐给一座雕像,也是多少有点益处的”,有人对床边的布熊说话,有人对树洞说话,有人在山坡挖一个洞向下大喊,难道不能说他们与这些缔结一种“友谊”吗?“我们曾经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怀念也好,歌颂也罢,就像在下着大雪的冬天喝下烈酒让胃里不断燃烧翻滚般火热又漫长,这样温暖、无尽的存在。
这样温暖、无尽的友谊。
?论爱情》、《论友谊》……,似乎乍一看都是与原文相差无几。若是深究,人们总会按照自己的头脑来解释。
培根从不同角度去俯仰它们而印在一只只羽毛笔下。
在每一个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永不腐朽。
培根的读后感篇5
人是一切的中心,世界的轴。培根
在不久的过去,我一直清楚地记得:培根不仅可以煎着吃,还可以放在披萨里吃,而且,放在披萨里比煎着吃好吃多了!
直到我看到了《培根随笔》这本书。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烤肉的认识,呃,是对培根的认识。
培根的文章,散发着古老的悠远的的历史的味道。
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把这种智慧用在一切对象中最有趣的那个对象,即通常所说的人世上。这是培根的特色。
?论真理》是整本书的第一篇,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它表达了培根对真理的崇敬之情。培根认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级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认知则是最高级的认知。在他看来,只要拥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显得无比光明和快乐,就是人间的天堂。应该敬佩这位先哲,这个追求真理的先驱者,是指引人们走向光明的英雄。
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而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正如他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满足我们的智力那样。他的文章的调子,波澜壮阔,冲击你心灵的局限,带着你的心一齐倾斜,涌向它永远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
这本书就是要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要读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尝到甜头。即使这只是一本随笔集!
培根的读后感篇6
?培根随笔》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的结晶,一共有58篇,其中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随处可见那些发人深思的语句,大多数都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但由于培根的行文方式,对于我们来说,虽然语言优美,但却有些深奥。
给我印象到深的,是《论逆境》。我最欣赏的话是“顺境中的好处人人向往,逆境中的好处人人羡慕。”“顺境的美德在于节制,逆境的美德在于坚韧不拨”在这两名话中我们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是人生的不幸,也给我们带来困难与挫折;遭遇逆境也可理解为人生的万幸,因为它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
?培根随笔》这本书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我们要向培根学习,并且学会用小故事描绘出深刻的道理。
培根的读后感篇7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不错,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却是如此――每天关注着自己形体和颜色之美,对于自己的内在的美却一点也不关心,就出现了很多很美丽的女生却出口脏话连篇,让人觉得很没教养,很不稳重的情况了.正如培根所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根能对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写下来让后人们一代一代传阅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样成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话,也要多读、多练,让自己的作品也成为作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语”。
培根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