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读后感5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探索不同的阅读方式,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增加文化素养,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雅舍》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雅舍》读后感5篇

《雅舍》读后感篇1

梁实秋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文章,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

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梁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然而。梁实秋住进后,宾客盈门,骚人墨客,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1946),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大致有:1、结构简陋,2、风雨难避,3、地点荒凉,4、行走不便,5、门窗不严(隔墙传声),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关于其结构简陋,作者刚刚说它“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便一转曰:“但是……没有人能说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连起码的砖墙也没有!)。这话说得俏皮,表现了梁实秋从容的文风,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接着写它的“不避风雨”,他用整饬、雅致的骈句写房屋的破旧、残损,是承认它的“丑”,但肯定它的“个性”,表现了梁先生超脱、豁达的性格。明明是“地点荒凉”,却冠以“若说”,似乎“荒凉”只是别人所说,自己未必这么认为;明明屋内地板是个斜坡,连来客也“无不惊叹”,却说“亦不觉有大不便”。写门窗不严,杂音扰人;鼠子瞰灯,破坏严重,都不厌其烦地用排比来铺叙,极言环境之不宁,而最后的结论却是“没有法子”,表现了一种自嘲和无奈。写蚊子骚侵,用了两处夸张,强调蚊子的厉害,结果却是“我仍安之”。真是“以不变而应万变”,对环境的恶劣始终安之若素,不是别有旨趣是无法想象的。

“雅舍”既有那么多缺点,也并非一无好处。从文中看,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觅情趣。正如李白诗云:“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赋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种面对困境的释然、达观的态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丧、颓废,总是要积极得多。

《雅舍》读后感篇2

“在尘世烟火中安享属于自己的闲适人生。”是啊,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依旧能发现其中的美好。

在这个寒假我也有幸读了散文家梁实秋所写的《雅舍小品》,书中以散文的形式,讲述了生活的平凡小事,期中《北平的街道》令我印象深刻。

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回顾着自己小时候在北平的生活,一次次走过北平的街道,回顾着街上一个个商店,虽然街道不宽广,也并不繁华,名字也只是普普通通,但却十分风趣,路也是高低不平,可以说朴素到有些寒酸,每当走到这里,都会有人抱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街道与北平一样都在改变,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北平的市容,在进步,也在退步。进步的是物质建筑,诸如马路行人道的拓宽与铺平,退步的是北平特有的情调与气氛逐渐消失褪色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躲不过改变。

这一点我也有着深刻的体会,模模糊糊记着小的时候在乡下,街上并没有什么装修的很好的店铺,大家都是推着推车在在街上买卖东西,走近就能感受到那种简单的感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各式各样装修精美的店铺,各种五花八门的广告,在走进去,已经仿佛没有曾经那种清爽的感觉。还记得曾经的房子可以说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房顶上铺满了瓦,甚至有房子是用土堆成的,而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了,现在都是各种五颜六色的房子,以前就像一幅水墨画,淡雅朴素但却依旧令人喜爱,从而回味无穷。曾经春天打开门,一眼望去全部是油菜花,泥土混着各种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而如今再打开门,已经没有了油菜花,曾经的土路也变成了水泥路,曾经的春意盎然也被钢精水泥所替代。

现在更多人想回到简单的地方,更愿意去到那些寂静无人的地方,这也是对生活的享受,即使是在繁华的都是,都有曾经美好的回忆,而我们可以去寻找最古朴的印记,即使找不到,我们也可以将曾经的回忆留在心里。

天下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哪里都不例外。但我们依旧可以于寻常琐碎中发现妙趣,在世间万象中感悟人生,或许我们也可以从《雅舍小品》这本书中,感受平凡却带有美好的事,同时去回顾点点滴滴的美好。

《雅舍》读后感篇3

今年暑假,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虽说是读,其实就是听,因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这样,我才有机会用耳朵听到了这么美的散文。

?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里面有描写台北故居、写雅舍、时间即生命……但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雅舍,是作者的故居。它修建在山上,从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几公里,如果有客人来,要爬七八十层土台阶,再走过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雅舍不大,共六间,作者只占了两间。因为房子是依着山势修的,就形成了一个超好玩的现象。早晨起来从书房到厨房是上坡,吃完饭从厨房到客厅是下坡。房子是用来挡风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风,也不能挡雨。不能遮风是因为窗上没有糊纸,不能挡雨是因为房顶上的瓦片有很多小细缝。虽然雅舍尽不到房屋的责任,但作者认为“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雅舍给了作者灵感和快乐,雅舍前面是金灿灿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这么美好的景色,作者怎么会不喜欢呢?读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认识到了语言的美。当我读到一些词句的时候就感觉深处作者描写的那个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鸟》的散文,里面描写了各式各样的鸟,当作者在描写这些鸟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身临其景的感觉。我不仅体会到了语言的美还懂得了要珍惜时间。我在《时间即生命》学到“不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年轻的时候要学习,不然到了老就会有所遗憾。”

这本书用它独特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雅舍》读后感篇4

文章给人整体的感觉多是用轻快,一本正经的语气来陈述事例等,却表现出讽刺的意味。有些幽默。总惹来无奈一笑。看得出来作者对于国学和外国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随便拉出《尚书》一类书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国文人或思想家的话语和做法。

随笔描上写的都是本身所想,实际经历,世间百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现象与揭露的事实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选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过的事物,却写出丰富的内涵,看见我们没有看见的东西,做出联想。可见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入,全面。和对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读《雅舍》并未觉出有多少晦涩难懂,却依旧觉得读得很累,或许是人生履历不够。没读一篇文章都要想许多,其中有问题,还有许多深刻的地方没能理解。

雅舍品人与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开头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龄写,按职业写,再到具体的五个人。基本表达了他对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着重以讽刺去了。如男人这篇,开头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下一段开头则是“对了,男人懒。”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于品世,作者选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说出自己的观点。举得事例是我们熟悉,却又不常用的。写得很真实。如“音乐”疑问。很是实在,“音乐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艺术,什么歌剧,古典音乐会后,只能让人有些许愉悦,可是花了多久的时间,受了多少磨砺才会这样。我呢,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就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了什么,我真没啥感觉,连历史书介绍它时都是用的“据作者介绍”如何如何。如果听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着自己,音乐和绘画都是宁缺毋滥的。

再到雅舍谈吃,就多是一些没事的出处,做法以及世人对其的观点,还联系了许多生活上,作者经历过的事情。想想,也许作者是在怀念友人,回忆当初。看着,还觉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内就读不出许多了。

至于海外撷英,多是写作者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语言风趣幽默。一“豆腐干风波”为例,描写的是作者踏上美国本土,与美国海关的一些故事。把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不了解写了出来。至于有个美国作家写的那本书,就像是个笑话,作者也仅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一笑而过了。有很典型的美国人形象。对于美国人的人情味,则有一种反讽的意味。

这本随笔,对人生,对世间百态的看法。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也许再过很多年再去读,味道就不同了。

《雅舍》读后感篇5

?雅舍小品》,的确是一本好书,里面的文章以一个微乎其微的事物或事情命题,比如孩子、音乐、信、下棋、写字等,而结尾出乎意料,生动传神地画龙点睛,微妙之处,让人拍手称赞。

还记得《雅舍小品》的一个段落,说:“外国的风俗习惯永远是有趣的,不过若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剥地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成桎梏,有趣往往变成肉麻。基于这种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与牛奶。”结尾用看似荒唐而好笑的想法,映射出了作者自己对外国风俗的不满。我想,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传承并发扬民族文化。我认为《雅舍小品》赋有哲理性,是在于这本书能在读者看书时饶有趣味,又能挖掘读者的内心,让读者领悟字面之下的底蕴。

平凡之中见伟大,《雅舍小品》的题材多是随手拈来的,给读者一种平凡的滋味,但是梁实秋先生将这样平凡的题目,写出丰富而多彩的内容,普通人难以做到,更无法做得妙、做得巧。

一般的书往往长篇大论,中心零散,可是《雅舍小品》却每篇作品不出两千字,写的都是身边平凡琐事,独立成篇,作者梁实秋先生在《雅舍》一篇中说,他的作品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这种清新洒脱,无拘无束的生活,我也很向往,但我更欣赏的是他笔下的《雅舍小品》,这一本蕴味十足,留有深意的,赋有哲理性的文学作品。

我非常喜欢读《雅舍小品》,我看这本书时,喜欢在书中做旁批,写下当时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看过的文章我会重温,从而发现更深层的含义,我乐在享受书中作者的所感所悟,乐在探讨书中的丰富而深沉的底蕴。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人谈话。”就是如此。

现在看这本书,会感觉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无比开心。以后回看,可能会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雅舍小品》就是这样,最重要的是它洞入人心,他给了我们更丰富的感受,让我们发掘了他的底蕴,更发掘了自己心中的底蕴。

《雅舍》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

诺曼门读后感5篇

白牙读后感的作文5篇

麦穗儿读后感5篇

读后感读后感800字5篇

黄袍怪读后感5篇

雷雨读后感字5篇

红家书读后感5篇

《手指》读后感5篇

达的读后感5篇

《雅舍》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5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