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它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成长和变化,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作品中的隐含信息和象征意义,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月亮和十六便士读后感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月亮和十六便士读后感篇1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著名的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和他七十多岁是的著作《刀锋》,短篇小说集有《叶的震颤》、《卡苏里那树》、《阿金》等。“毛姆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剖析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笔锋像一把解剖刀,能够挖掘出隐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思想活动。”
毛姆的作品,让人对于艺术有了一层不一样的感觉。他的小说扣人心弦,让人每每深入其中而不自觉,不得不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天才。“《月亮与六便士》通过一个作家的口吻讲述一个普通人,突然放弃原本宽裕舒适的生活,像“被魔鬼服了体”一样迷上画画,最后,远走他乡追求理想。在异国受尽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后,他最终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灵魂的故土,并在那奔放和原始的热带岛屿上完成了许多令后世景仰的杰作。”通过描述这样一个人,毛姆探索了“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的产生与本质、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正如他所说:“一个艺术家你可能不喜欢他的艺术,但无论如何你不能不对他感兴趣,他的作品使你不能平静,扣紧你的心弦。”对于艺术家,人们的界定界线很是模糊,有人觉得他是个很伟大的人,很了不起的人,但也许另一些人便会觉得他就是一个神经病。对于一位艺术家或者是一件艺术品往往都是充满争议的。艺术到底是什么,是名工巧匠才能完全理解的艺术技巧还是人人都有资格理解的语言。?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作者认为“艺术史感情的表露,艺术是使用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
艺术品,它是一种大雅大俗的东西,就像酒一样,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总是会有不同的认识。大雅大俗的东西,往往是流传最久远也永远不会过时、富有魅力的东西。
艺术在人类文明中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我认为,若文字是人类文明与自然中最重要之处,那么艺术便是人类超出人类自身的创作。对艺术接触的越多,你越会感觉到它的伟大魅力与不可思议之处。
“我想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都羞于使自己的感情外露,因为怕人嘲笑,所以都约束着自己不给人以傲慢自大的印象。我们对自己的一些荒诞不经的行为遮上了一层保持体面的缄默,并不认为这是虚伪。我们讲究含蓄,并不是口无遮拦,说什么都直言不讳。”我觉得艺术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敢于表露,艺术家和哲学家一样,他们敢于将自己所思所想,敢于将自己的一切,表露出来。曾有人说,“真正的模特儿,是将自己的灵魂撕开,展现给下面的观众,她的一个眼神,就可以引发一场战争,或者止息战争。”
我个人认为,一件艺术品。当你认真的去欣赏它、理解它的时候往往你不自觉得就会发现这位艺术家的了不起之处。我一直觉得,艺术是一种灵魂的碰撞。当艺术家在创作之时,它是大自然或者是茫茫宇宙中的任何情感与存在和艺术家灵魂的碰撞,而当我们再欣赏一件艺术品时,是和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品的灵魂以及大自然中的不同的情感与存在的一种碰撞。任何一件倾注艺术家心血的作品都是很了不起的,都有一种灵魂的交流与碰撞包含其中。
月亮和十六便士读后感篇2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于1919年创作的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写作题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中年证劵经纪人舍弃了美满的家庭和稳定的工作,追求绘画理想的故事。这部作品出世后曾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
?月亮和六便士》的作者毛姆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小说家。他于1874年1月25日出生于出生在法国巴黎,父亲是个英国驻法使馆的律师。毛姆小时候父母英年早逝,被伯父接回英国抚养长大。毛姆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和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1897年开始弃医从文,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毛姆的代表作有戏剧作品《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和短篇小说《叶的震颤》、《卡苏里那树》等。毛姆晚年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荣誉团骑士”,于1965年12月15日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91岁。
?月亮和六便士》一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英国证券经纪人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先生。他已年到中年,举止得体,事业有成,他的妻子温和优雅,两个孩子活泼可爱。然而,有一天,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先生弃家出走,不辞而别,只为了心中的绘画理想。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他来到了远离文明、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并在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宁静和绘画的氛围,创作出一幅幅震惊后世的杰作。
?月亮和六便士》通过描写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的追梦历程,作者毛姆带领大家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继而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在《月亮和六便士》这个书名中,月亮代表了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代表了现实社会,人们在仰望月亮的时候常常会忘了脚下的六便士,这就是梦想与现实关系的比喻。
?月亮和六便士》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文字叙述震惊文坛,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让我们跟随毛姆的脚步,走进《月亮和六便士》,学习毛姆,用冷静、客观的态度审视人生……
月亮和十六便士读后感篇3
最近,我读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感触颇多!
月亮是梦想与信仰,六便士是安逸与舒坦,纵然脚下铺满了便士,而他的眼里却只有月亮。我为斯特里克兰欢呼!对于故事中主人公抛弃妻子的行为,我没有太多想法,甚至能宽容,但对他能有勇气活出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却表示无限敬佩。梦想与信仰,从我们呱呱落地起,就与我们相随,本是灵魂一部分,但在俗世不断浸染中被磨灭。斯特里克兰,在他活到四十岁,浑身已沾染了俗气时,能毫不回头,抛弃一切,内心的坚毅已彻底的震撼了我。
拉近点,我想起中国第一位女舰长韦晓慧,35岁前她是华为企业的一名高管,有非常优秀业绩,拿着可观的年薪,有着令大家都羡慕的社会地位。35岁后,她却弃笔从戎,成为一名军人。39岁时,更成为中国海军第一位女副舰长。我时常在想,当她抛弃原来优越生活,决定追寻梦想,成为一名军人时,她的内心要经历多少次博弈,有多少个久久不能入眠夜晚,多少次幻想自己人生道路选择的后果。她所受到的挑战与压力并不比斯特里克兰少。但是她做到了,前半生和后半生,她过了两种截然不同生活,以勇气和智慧,活出人生中的高度和宽度。
不知道,大家有感觉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业余爱好,孜孜不倦,从不懈怠,比工作更有趣!写作,做木工,剪纸,唱歌,或是游戏业余玩家,或是电影发烧友。曾几何时,这些业余爱好在我们还是孩童或者青少年时,是我们梦想和信仰。就如我,也曾想过成为一名舞蹈演员,但在生活道路上,我却离梦想越来越远。当我们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活口的工作,有了安逸与舒坦,我们便有了更多借口告诉自己,要甘于现状,要把过去幼稚想法好好的藏起来。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铁口,同一趟列车,同一个表情,同一种匆忙,我们生命就这样,被偷偷的撷取,静静的,甚至都忘记时间存在。皱纹悄悄爬到脸庞,我们从别人口中的孩子,变成孩子口中的阿姨甚至奶奶。我们的生命,真实的来过人间,但却从来没有感到过灿烂。我们还没有告诉世界,我来了!世界却让我离开了!
读了《月亮与六便士》,我的心底产生了一丝勇气和希望。纵然,我们缺乏足够勇气做翻转,但至少在弯腰捡便士时,努力抬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
月亮和十六便士读后感篇4
这本书是以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一个故事,以毛姆本人的话说便是:“用一根恐龙的胫骨还原出一个恐龙。”为什么我推崇这本书,不是因为故事情节多么迷人,主人公多么伟大,爱情故事多么荡气回肠,而是因为作家本人实在犀利。他以为他躲在故事的背后创造出一个故事来,但你却能看到作家的思想和骨骼,如同梦娜丽莎想要藏匿在颜色暗淡的古画中,而她的似笑非笑让你的眼神无法挪开。
01—想象力丰富的修辞
首先你会被他想象力丰富的修辞笔墨给吸引住。他会用一些形象且富有创造力的比喻,让你理解一些难以一言概之的东西。看看他是怎么描写平淡无奇的家庭生活,珍贵而不为人知的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些语言读完,感觉唇齿留香,可反复琢磨,细细切磋。
这无疑是无数夫妻的平安一生的故事,是人世间生活的样本,具有一种家庭的温馨,它让你想到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穿过绿色的草原迂回前行,最后流进了浩瀚的大海,但是,大海是那么的平静,那么寡语,那么超然,你倒会被莫名的不安扰乱。
为什么你会认为美,这一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能像石头一样被扔在沙滩上,让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便捡起来。那是奇妙的东西,奇怪的东西,画家经过折磨灵魂,才能从这混沌的乱世中将他找出来,画家把美创造出来,美可不是所有人都能辨认出来的,你要想认出美来,就必须重复画家的那种冒险,他唱给你听的是一曲优美的旋律,你自己内心要再次聆听他,你就需要知识,敏感性和想象力。
我们每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铜塔里,只能通过符号与我们的同胞交流,可这些符号是没有共同价值的,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设法把我们心里的珍宝转送给别人,求他们慈悲为怀,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力接受他们,于是我们只好孤独的前行,肩并肩走,而不能一起走,无法了解我们的同胞,同胞也无法了解我们。
02—观察人性之深刻
你会钦佩他那深刻的洞察力,观察人性之微,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他就像一个冷眼旁边世事的侦探,凭借着他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感官,外加毫不动心的冷峻,总能把看似不合理的场景用逻辑线搭起来,一五一十地说给你听,将之描述地合情合理,令你心服口服。不信你看,他是如何看待爱情和虚伪的。
我感觉,面子这东西,一旦掺和然而,我知道,他答应帮助斯特里克兰德,不是出于菩萨心肠,苦难能让性格高贵,这话不准确,幸福有时候到有这种作用,但是苦难,多数情况下,只能让人变成宵小,心生报复。
然而,我知道,他答应帮助斯特里克兰德,不是出于菩萨心肠,苦难能让性格高贵,这话不准确,幸福有时候到有这种作用,但是苦难,多数情况下,只能让人变成宵小,心生报复。
我不认为他过去心里真正有过自己的丈夫,我过去认为他爱她丈夫,这只不过是女人对关爱和舒适作出的反应,多数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作爱情了,这是一种被动的感情,对任何对象都能产生的,好比藤蔓能顺着树木攀爬一样。
男人的灵魂遨游于宇宙最遥远的地域,他却热衷于把男人的灵魂囚禁在家庭收支账簿的小圈子里。
有时候,人们把面具佩戴的天衣无缝,连他们自己都以为在佩戴面具的过程中,自己实际上就成了和面具一样的人了,但是在他的书里或者画里那个真实的人把自己毫无防范的交了出来,他虚张声势只能暴露他的空虚。
03—偶尔为之的幽默
毛姆是个英国作家,字里行间带着一点英式冷幽默。有的时候看到这些语言不禁哈哈大笑。这本略为压抑的书里面看到偶尔插播的一点冷幽默,就像英国一筹莫展的阴天中偶尔能够看到半个晴天。
“你要是想让自己坐得舒服一些,为什么不坐在一把安乐椅上呢?”我没好气的说。(斯特里克兰德)“你为什么关心起我的舒适来了?”“我没有”,我回击道,“我只是关心我自己,看见一个人坐在一把不舒服的椅子上,我自己感到很不舒服。”
04—如何创作之精髓
这个故事非常考验作家的能力。因为主人公按照世俗眼光来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渣男。30多岁以前,过着和常人无人的生活,当一名证券经纪家,娶了一位妻子,生了一双儿女,过着小康生活。忽然有一天,他灵魂中某些东西唤醒了他,他抛弃妻儿孤身一人到了巴黎从零开始学绘画。一开始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常靠他朋友接济。有一次发烧,他的朋友把他接到家里治疗,让妻子照顾他,还让出画室供他创作。结果他睡了朋友老婆,拐带了他妻子。更可恶的是他又抛弃了朋友之妻。然后随着轮船到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在小岛上又娶了一名妻子,生了几个孩子,继续进行创作,直到身染重疾过世。
这个故事如果让我来写,我首先无法理解他的生活轨迹,更没办法把这些离奇的事情全部安排到一个人身上,并且随着情节的推荐要能让读者觉得完全合情合理。他深刻地剖析了人性,并非简单地从世俗意义去写作这个故事。看到最后你会发现,你能够理解主人公的所有离奇的行为。所以能够写出这个故事的人,不愧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在文章中提到的两点方法也适用于我们现在想要研习写作的人。
我觉得,用功夫写出一些说话的窍门,或者一些奇怪的习惯,我应该能让他们不同凡响,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他们站在那里,却像就挂他的人物造型,他们没有从他们的背景里分离出来,从远处看,他们似乎失去了他们自身应有的图案,因此,你只是表现了一点斑驳的色彩。
老天知道书的作者会有怎样的疼痛,她忍受了怎样的苦涩经历?遭受了怎样的折磨,只是为了让某个碰巧的读者得到几小时的放松,或者驱除它路途的劳顿,如果可以根据书评作出判断,那么很多书都是作者呕心沥血写出来的,甚至曾经为他们绞尽脑汁,对有些作者来说,甚至是付出了一辈子艰苦的劳作,我从写作中汲取的教训是,作者应该从创作的乐趣中得到酬报,从思想负担的释放中得到回报,对其他东西都不必介意,表扬还是苛评,失败还是成功,都应该坦然面对。
这本书的书名也证明了毛姆是个心机boy。整本书中从来没有提到过本个跟月亮和六便士相关的字眼,以至于后人众说纷纭,猜测到底书名是什么意思。我更喜欢的一种就解释是月亮是书中主人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六便士指代世俗生活意义的成功。人间之月常有,心中之月不常有,
"要记住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像头顶上夜空中的明月,它不要耀眼,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
月亮和十六便士读后感篇5
塔西提是个巍峨的绿色岛屿,岛上有许多葱郁的线条,大概是安静的峡谷吧,那些幽深的沟壑散发出神秘的气息,谷底有这潺湲的冰冷溪流,你会觉得在那些林荫茂密的地方,人民依然按照古老的方式过着古老的生活。
一不小心,看完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早就听说,而且也放在我的图片架上,但一直没看。原因是近来的时间的碎片化,和越来越懒惰的生活作息,不想去触及长篇。另外从多个角度看来,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不能象看武侠一样草率,随手翻翻,看完所有文字,就认为自己看过了,所以一直没翻页,甚至连尝鲜就没有,怕不小心看了几页,如同没准备好约会样,没有准备得妥帖,就与思慕已久的恋人相会,失去了应有的情调与滋味。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看完最后一章的前夕,我停顿了好久(一二天),对比之前看书的节奏而言,我慢了许多。因为有之前的经验,我没有象之前,用尽一切闲余,如饥似渴地看完它,反而是信手在一周之内的缓缓地看完这个中篇小说。看完后,没想到它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长,也没想到它的内容会比我想象中的更精彩。我再一次手不释卷地看书了。如同我之前看《红楼梦》或者《二月河的三部曲,雍正,康熙,乾隆》一样,而且在心中赞不绝口,并时常沉思掩卷,自以为感触良多。
文字的优美的确是出人意外的,没想到译本也有这么好的文辞。很多时候,我竟然沉浸在文字所描绘的优美的风景中,沉浸在文字所描绘细致感受里,去体味文字中我的非凡体验。毛姆的确有着非凡的表达水平,就如同《文心雕龙》所言述的一样,作者可以言人心中所感,但口不能言之语,阅读时有一种畅尽的欢快达意的感受,对就是这个意思,我也想这样说,然后他就表达清晰了。这样的文辞表达,让人倍感贴切。同样因为文字的优美,所描述的风景纯净芬芳,人物鲜活光亮,我徜徉其中,如同真实旅行了一番,感受到新鲜和沉浸,回头看来,意味深长。当你看到某篇某章时,你一定会同感这一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当然,最最重要的阅读体验,不在于文字,而在于文意。对于文意的阐述,我先讲几个我熟悉的其它人物的联想。首先,bbc记录片《人生七年》中的布鲁斯,在七岁的时候,就充满了梦想,将来去南亚某个岛国去教学传道。没有为什么,在他35岁的时候,大学毕业,真到了孟加拉去支教,生活显现出贫穷,杂乱,但安详平和。如面容一样朴实的他就实现他儿时的朴实的梦想。看到那一集的时候,我心思杂乱的,他们在追求什么,而我呢?接下来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中的最后一章节,徐宏祖,也就是我们深知的徐霞客。在那本诙谐欢快的小说里面,【那年明月】在跌宕恢弘地撰写一部帝王将相的大传后,只是平铺直叙地讲了徐霞客的一生,从小就不爱好功名,但爱读书,而且突然就爱起了驴行,反正哪里好看,就去哪。就这样,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徐宏祖,穿着俭朴的衣服,没有随从,没有护卫,带着干粮,独自前往名山大川,风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饿,一年只回一次家,只为攀登,一直到终老,无家无子而亡。图什么,没说,作者只是悠悠地说了一句台历的文字: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而另一个名篇,阿甘呢,你们自己去看看。
最后我还是不落俗套地说一句:满大街都是便士,为何只盯着月亮。致敬这本伟大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和十六便士读后感篇6
?月亮与六便士》声名在外,好像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但是我不喜欢。毛姆用词很准确,句子也很优美,但是他像任何一个西方作家一样,讲故事啰里啰嗦,每个不相干的甲乙丙丁胖瘦美丑也要用心描述,让人看着厌烦。主人公也不讨喜,甚至真实的有点讨厌,这大概是毛姆最想表达的东西吧,那就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丝一毫的修饰。
“孤独的灵魂怀着不为人知的幻想,终于向他梦寐中的岛屿进发。”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在四十多岁放弃稳定的工作和和谐的家庭一心投入到自己的梦想里去。
斯朱兰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从英国走向巴黎。在巴黎他拆散了朋友婚姻,带着德克的妻子住在德克的房子里。逼死德克妻子之后去大溪地,和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举行了婚礼,生了孩子。他对女人的要求就是,不要烦他,为他做家务,挣钱养他。道德在他身上完全起不到作用,除了他自己的绘画,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对他产生一丝一毫影响。
斯朱兰是幸福的,固执而专注的人都很幸福。他能完全放下前半生经营的大多数人都会过着的平淡生活去实现自己的画家梦,这种魄力和固执,没几个人能做到。他不在乎穷困潦倒,不在乎别人的评价,甚至不在乎这个世界的道德观,除了画,他对什么都不关心。这种超然境界,恐怕一天工作24小时的最工作狂人也比不上。
也正因为他的固执和专注,使得他的画无与伦比。
一个固执的人想走到终点,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的。
月亮和十六便士读后感篇7
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之后,我会思考,《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坊间流传的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月亮”实在不足以回答我的疑惑。书中从未提到过月亮一词,而便士,除了说男主穷到“no penny”外,也为频繁出现过。虽说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便士代表现实,但作者并未做出评判。“满地六便士”的论断,明显有倾向“月亮”的态度。据传说,毛姆听了一位朋友的玩笑话“人们仰望月亮时往往忘了脚下的六便士”,觉得很有趣,便以《月亮与六便士》为自己小说的题目。就传说而言,似乎是讽刺了理想主义者。存在两个矛盾论断,我们不能取一个观点而强迫自己相信。所以,呼吁理想主义并非本书意图。细想来,我觉得,这本书呈献给读者的是他们不曾企及的,甚至不敢想象的生活——艺术的、孤独的、本真的生活。当我们身负重木,不断为自己铺路架桥,小心翼翼地一步步靠近宫殿时,毛姆先生拍拍我们的肩膀,拿手一指,一个全身赤裸在原始森林里奔跑的红胡子男人进入我们的视野,他自由而健康,疯狂而纯粹,他注定灭亡,却享受了最酣畅淋漓的人生。负重的人们不禁惊呼,奥,原来人生还有这么种活法儿。
这是个令人焦虑的时代,人们苦心孤诣渴望世俗的成功,甚至将幸福与成功画了等号,殊不知,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所浪费的幸福及其不知不觉形成的执拗思维,早已成为成功所不能弥补的损失。有时我们需要审视不同的活法儿,这些活法儿为我们提供更宽广的思路、坚持自我的勇气和源源不断的热情。
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证券经理人,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甚至有足够的财力可以让妻子在家中举办文学沙龙。在一次家庭旅行后,斯特里克兰德竟然抛妻弃子独自跑到巴黎,仅仅给妻子留下一张字条。可怜的全职贵妇查尔斯太太不得不自力更生,经过几年的挣扎,她开了一爿抄写店,最终又渐渐回到富裕的轨道上来,将女儿嫁给炮兵上校,儿子也成为了上层人士。作为伟大的再创业典范,查尔斯太太已经是传奇,而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却背道而驰。
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斯特里克兰德却认为自己要画画,绝意离开家庭,只身来到艺术圣地巴黎,追求自己向往的艺术生活。艺术必定意味着孤独,因为艺术的逻辑必然高于生活的逻辑,生活逻辑的掌握者一定轻蔑并惧怕艺术逻辑的掌握者。沉溺于艺术生活,斯特里克兰德每天画画,在巴黎穷困潦倒,天赋平庸却忠厚热情的施特略夫救助了他。似乎野性可以传染,施特略夫的妻子却爱上了不羁的斯特里克兰德。破坏了这个可怜的家庭后,我们的男主流落到太平洋小岛塔希提上,在那里与土著居民阿塔同居。至此,他过上了艺术的'、孤独的、本真的生活。
几年之后,斯特里克兰德死于麻风病,让妻子将自己最后的绝唱——石洞笔画付之一炬,他对自己证实了自己,也表达了作为天才对世俗的轻蔑,甚至不屑于留下什么供人赞叹。“雪上空留鸿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斯特里特兰德天才的一生与孤独、贫困、野蛮相伴,但他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天才本真的生活。随着他的去世,人们渐渐欣赏斯特里克兰德的画作,那些带着原始野蛮精神的作品身价暴增,默默无闻的证券经理人斯特里克兰德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怨妇查尔斯太太通过自己的努力,重回上流社会,她不愧是掌握生活逻辑的成功者,在接受访问时,虽然她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假的,却句句暗示出她跟自己丈夫的关系一直燕好美满。
她不知道斯特里克兰德还有一个土著儿子。当查尔斯太太和他的子女在上流社会左右逢源时,那个快快乐乐,没心没肺的小伙子正在大海航行:他全身赤裸,只在腰间围着两片粗棉布;天黑了,他跟另一个小伙子在喘气般的手风琴伴奏下疯狂地跳舞。头上是蓝蓝的天空,灿烂的群星,还有太平洋上一片烟波浩渺……
读到这里,不知为何我会想起王小波,两位作者似乎都在告诉读者,当有人想用一种生活安排我们时,他俩会说:哦,算了吧,伙计,你的生活是有多精彩,以至于让我们捧为圭臬,无比歆羡甚至去追逐呢?
月亮和十六便士读后感精选7篇相关文章:
★ 玩月亮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