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延安观后感6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电影中的情感,观后感让我们对电影的主题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管延安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管延安观后感6篇

管延安观后感篇1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细细品读了《延安精神教育读本》这本书。它从圣地延安、我的理想、团结力量大等十一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及在这片热土上诞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此书图文并茂,以古喻今,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当代的小学生如何弘扬延安精神,怎么用这种精神引领我们的生活航程。

小时候,我通过一首优美的歌曲“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认识了延安,知道了延安是中国红色革命根据地,但不知何谓延安精神。直到今天,我读了《延安精神教育读本》这本书后,我才知道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精神……虽然延安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延安精神并没有过时!它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渗透到我们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我读到“毛主席每顿饭都只吃小米饭、盐水煮白菜、土豆”,“周总理找半截铅笔头”,“朱总司令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彭总两个大拇指露出也不肯换鞋”这些故事时,我感动得流泪了。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们朴素的生活态度让我明白了延安精神的真谛。他们这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不正是当前我们应该学习的吗?现在我们生活有所改进,旧社会的不良风气“烟消云散”了,而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渐渐“隐退”了。许多同学认为现在的生活这么好,还需要勤俭节约吗?更谈不上什么艰苦朴素了!文具盒用旧了就换;衣服什么时髦穿什么,喜新厌旧;掉在地上的一角钱硬币或纸币根本就没人理会,有人拾起来时,还会受到别人的嘲讽,认为他太小气,是小气吗?不!不是!这只是一种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同学们,让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这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延续下去,就像书中所写:如果我们每个人从现在起,节约每一滴水,那么日积月累,我们就可以节约出一条江河;如果我们每个人从现在起,节约每一张纸,那么日积月累,我们就可以节约出一片森林;如果我们每个人从现在起,节约每一粒粮食,那么日积月累,我们就可以节约出万亩良田……

延安精神是什么?延安精神并不是只有一种,但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是最基本的,我们要从最基本的做起,才能更好的弘扬延安精神!同学们,让我们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使这种精神世代相传。

管延安观后感篇2

延安,是一个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也就是在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万代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

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野艰苦奋斗了13个春秋,他们以坚定不移的崇高信念和勇于开拓的创业实践,使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武装斗争的统帅部,并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人民解放的血与火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业绩,培育和铸造造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奋进之魂——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是我们克敌制胜的坚强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要“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倡导:“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江泽民指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胡锦涛强调:“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

延安精神,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在陕北延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与生活作风的精华和结晶。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战争形成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传统,集其大成,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之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新中国成立之后,它又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到不断深化。延安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回顾党的历史,从在上海成立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

看完《延安精神》后,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心灵深处受到了震撼,让我对延安精神的本质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令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追思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巨大力量,在这里,我真正懂得了共产党的伟大。

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依然挡不住大批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冲破反动派的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汇入中国革命滚滚洪流的热情。同时也引起了我对如何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深入思考。我深切感悟,延安精神确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今天的时代虽然已不同于几十年前的战争年代,但延安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通过党课的教育下,如何尽快转变角色,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在接近中国共产党组织之前,我将如何提高自己,如何使思想觉悟提升懂啊另一个境界,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新的考验。就在我迷茫、彷徨之际,延安之行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我将认真践行延安精神,努力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存之于心、见之于行。具体来说:

(一)坚定信念,端正态度。信念是方向,方向正,航向就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自觉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性质和宗旨,服从和服务于为人民的事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不为风险所惧。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端正态度,谦虚谨慎,不以监督者自居,既要坚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也要注意优化服务。

(二)加强学习,努力工作。通过看书学习之后,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的重要性。虽说平时自己也在学习,但现在看来学的不系统,不连续,缺乏整体规划和明确目标。今后,我会进一步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多读书,读好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仅要学习业务知识,还要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素养和水平。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向办里的领导同事们学习,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世、业务技能、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善于向被监督单位学习。

(三)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工作中,不能仅局限于按部就班的完成,要结合本职工作,积极、主动的思考,善于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强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能。看完《延安精神》,让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升华了思想,

增强了党性,磨练了意志。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我们坚持和发扬新时代的延安精神,就一定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我也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把延安精神化作奉献国家财政监督的工作激情和对党的事业更加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严格要求自己,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管延安观后感篇3

延安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它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它像一颗耀眼的星星照亮着中国大地,使这种精神世代相传。

记得解放后那枣园的灯光、南泥湾的大生产,曾激荡过无数的知识分子、有识青年的心。他们奔赴延安,向着心中的圣地,他们捧起延安的泥土、延河的水,心中一片深情、一片圣洁。“祖国啊!就剩下这一片干净土地了。”那时一个怎样的年代?一个革命理想高扬、革命激情燃烧的年代。尽管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物资条件是那样的艰苦和困乏,但到处能听到革命战士嘹亮的歌声,到处都看到他们欢快的笑脸。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理想和信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在学习延安精神时,有这样一段话,我深有感触,表现了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段话是这样写的:中央领导同志带头艰苦奋斗,参加劳动,种菜、纺线,节衣缩食。英国记者斯特朗在延安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后深有感触地说:“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有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为了节约灯油,每考虑问题时,就把灯头拧小,挥笔写作时,再拧大一点。就是在这小油灯下,毛泽东写出了卷卷雄文,指引着中国革命的航程。这种精神,美国记者斯诺说它是“人类历史本身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这段话,象一幕幕真实的画面浮现在眼前,有许多活生生的面孔,呼之欲出。他们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在战士中,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在中国共产党最困难的时期,得到了民心,壮大了人民军队,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国虽然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国防业等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基础差,我国现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八十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使一部分人进入了小康生活,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仍在贫困线上挣扎----贫困母亲、贫困学子到处都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学习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更应该发扬光大。要使所有的老百姓都脱贫致富,保证我国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尽快由发展中国家变为发达国家。我国的西部开发,就是要改变西部长期封闭落后的贫困面貌,使西部尽快发展起来,不拖全国的后腿,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才会驶上一个平衡、发展的稳定轨道。

要使所有的老百姓都脱贫致富。怎样脱贫呢?党的富民政策有、科技下乡有。最关键的是要有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首先干部要带头,当好火车头;全国的老百姓要自觉,齐心合力。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掀起新的南泥湾大生产的热潮,把现有的科技变为强有力的生产力。只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上不去的高坡。

如果说,我们的干部没有带好头,没有当好火车头,全国的老百姓一盘散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是一句空话。等,是没有好的物质生活从天上掉下来的;靠,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光靠我国的专家、学者是带动不了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所以,只有全国人民齐心合力,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我们贫困的母亲才有希望,失学的学子才有书读,我们的国家才会富强。

枣园的灯光啊!愿你永远亮在全国人民心中,成为指引中国走向富强的航标灯。

管延安观后感篇4

?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历史题材电影,自上映以来,广受好评。影片讲述的是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之后,重新回到工作了13年的革命圣地延安的故事。在周总理回到延安的22个小时中,看望了曾经的老朋友、老邻居。影片充满着浓浓的人民情怀,体现了领袖与人民的鱼水深情。“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中国共产党始终牵挂着革命圣地延安的百姓,重温《周恩来回延安》,从中感悟共产党员初心。

严于律己,勤政为民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周总理的一生,两袖清风,为百姓呕心沥血,重回延安时已身患重症,但他仍记得曾经的邻居,叫得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周总理的袜子打着厚厚的补丁,发白的衬衫领子都快洗破了,身为总理的他并没有“搞特权”,知道百姓还过得艰苦,一定要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周总理为广大共产党员树立了好的榜样。

立足本职,服务于民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是人民的勤务员”。作为共产党员,应该想民所想,忧民所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总理带领延安人民撤退时,全力帮助放牛娃找到受惊逃走的牛,他知道,这头牛是牛娃家生活得以为继的希望。危急时刻,周总理不顾自身安危,以百姓利益为先,体现的正是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初心。

爱岗敬业,奉献于民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周总理回到延安的第一句话是“我又回到家里来了”,短短一句话话浓缩了多少总理对人民真挚的爱。周总理离开延安前,郝大爷拿出原本攒着七十大寿用的小米送给总理,远道而来为周总理送行的百姓特意带来特产送给总理,总理没法拒绝热情的百姓,但是都折算成钱拿给他们。周总理就是这样,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坚决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我们在工作岗位上,要更加兢兢业业,爱岗敬业,不能辜负百姓对我们的信任,奋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初心,即最初的坚守。向前走,不能忘记曾经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作为党员干部,我们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严守道德底线,勿做令人喷饭的事。

管延安观后感篇5

“五一”长假,我踏上了红色之旅,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去了吴起镇、瓦窑堡、洛川、凤凰山,看了杨家岭、王家坪、枣园、南泥湾,红色旅程每一个景点都让我流连忘返。

感受了枣园的灯光,聆听了南泥湾好地方的动人故事,领略了革命领袖的光辉身影,我肃然起敬,由衷敬仰。在枣园,注视一代伟人居住的窑洞,我的心头沉甸甸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的领导者们在煤油灯下辛勤工作等一幅幅画面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似乎看到一盏一盏闪亮的灯光,照亮着布满黑暗的旧中国,照亮了中国人民的心,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他们思考着、商讨着、决策着、指挥着伟大的抗日战争,引导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在南泥湾,一片美丽的田园风光映上眼帘,“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这首传唱至今的优美歌声仿佛在耳边回响,这是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真实写照,1941年至1942年,陕甘宁边区在经济上遇到了最严重的困难,面对这样危机,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响亮的口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边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于是,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开展起来了。……

延安,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党中央、毛主席曾在这里度过了13个春秋,这13年,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13年,是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创业的13年,是中华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13年;这13年,也形成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精神-----延安精神。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如今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敬意之情。这不仅是因为延安是革命的圣地;而且这片神奇的土地,还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历史的红色旅程是革命先辈们开创的,未来的红色旅程是要靠我们新一代来开创的。因此,我们决不能愧对那些为中国革命浴血奋战的先烈们,更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宏扬延安精神,并用这种精神引领我们的生活航程,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按照总书记的希望去做:好好学习,快乐生活,天天向上,全面发展。

管延安观后感篇6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为了帮助党员干部提高认识、深化思想,《党建》杂志社组织集中观看优秀国产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并同步召开以“弘扬周总理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作品研讨会。作为杂志社的一员,我全程参加了观影活动和研讨会现场,在历史真实、影像丰富、情感充沛的“一场生动的党课”中,思想受到极大震撼,情感受到极大冲击,灵魂受到极大洗礼。

初心,是对人民的念念不忘。周总理身在中南海,但心中装着人民,满满地全是人民,对延安人民更是念念不忘。影片的开头,当越南代表团提出要去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一下子勾起了周总理对延安的回忆,这份回忆也一下子激荡了他想回延安去看看的感情涟漪。当周总理与毛主席说起这个想法时,两位伟人高度一致地表达出同样的情感:阔别延安23了,真想念延安的人民啊……正是周总理对延安人民的念念不忘,使他对当年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几十年不曾忘记,一直刻在心中最深处。影片中,周总理到达延安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当年的老邻居、老朋友吃饭,急切地想与他们见见面、叙叙旧。当总理一一同他们亲切地握手,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时,当年的老邻居、老朋友激动万分,也是惊呆了,当时就由衷地感叹:“周副主席,您还记得我的名字啊……!”周总理肯定是记得的呀,永远会记得他们的名字,因为,在总理的心中,永远装着“人民”二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于都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动情地说:“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及河北阜平、福建古田、山西吕梁等多个革命老区,每一处足迹、每一个镜头都记录下“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总书记与老区人民在一起”的温暖时刻。现今,人民依然是我们党最大的靠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紧紧地装在心中、高高地举过头顶,作为共产党人“初心”的底色用心呵护、精心保养、全心坚守,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诚之情,以“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为出发点,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

初心,是对人民冷暖的牵肠挂肚。周总理身为大国总理,日理万机,但人民的总理心头永远牵挂着人民的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担心着人民群众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影片中,当周总理发现当年延安的老乡亲仍然还吃不饱饭、生活仍然十分艰辛时,眼中噙满了泪水,脸上写满了愧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闪回”着当年延安人民的小米饭、延河水养育了红军、养育了党……当看到一个大国的总理为了人民的“饭碗”如此悲情、为了人民的疾苦如此伤怀,怎不让人对伟人的人民情怀、人格魅力深深敬仰!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牵肠挂肚,是具体到一人一事一物的,真实、真情、真心。影片中,带给观众巨大情感冲击的一个画面,是周总理悄悄去看望当年的曹大姐。周总理心中永远惦记着当年的曹大姐,曹大姐心中也永远惦记着当年的周副主席,正是当年曹大姐家的一碗小米饭连接了深深的鱼水情、永远的人民情。时光可以流逝,这份真情永远留驻心间。当曹大姐看到周总理苍老了、消瘦了,还是跟当年一样的真情,要拿出珍藏的几个鸡蛋给总理补补身子。当周总理看到曹大姐生活还非常困难时,执意让曹大姐留着自己吃。就在这时,曹大姐一句“周副主席跟我们生分了……”,一瞬间,总理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情感波涛,泪光闪闪,与曹大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无言,却是力量无边。周总理最怕的就是句话呀,因为,在总理的心中,人民的分量最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沿着狭窄山路辗转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探访村里的特困户施齐文家。他走进两位老人睡觉的小木房,揭开米仓盖子察看,还走进猪圈看老人家里养的两头猪。施齐文老伴用苗族话主动问起:“怎么称呼您?”总书记向大妈介绍自己“我是人民的勤务兵”……从黄土地到中南海,从下乡知青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怀着人民公仆的初心,把人民时刻牵挂在心中,并把关心群众落实在行动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一条公仆之路。今天,人民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条件也大大改善,但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的作风永远在路上,要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群众的贴心人,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最牵挂是群众”。

初心,是对人民好日子的矢志追求。周总理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奋斗不息,鞠躬尽瘁,他生前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一个人只要还活着,就应当为党工作。”影片全面、真实地反映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的内心世界、丰富情感,片中总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细腻、深刻、立体地表现着他的内心活动与情感波动,总理的每一次情感爆发无不冲击着观众的心弦,总理的每一次噙满泪花无不带动着观众泪流满面,与其说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关于周总理人民情怀的写意史诗,为观众留下了久久的回味、长长的怀念……影片结尾处,周总理与地委同志们在饭桌上“立军令状”那一幕,把总理的初心与使命彰显得淋漓尽致、推向高潮,也看得观众无比心痛,要知道总理因病是滴酒不能沾的,这也是邓大姐在北京一直担心和叮嘱的。当总理举起酒杯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伟人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民勇担当的使命、为民忘却自我的伟大人格的光芒四射,这光芒,映红了延安宝塔,映红了延河水,映红了延安人民的心。让观众无比欣慰的是,今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报告周总理:今日的延安,如您生前所愿!2015年农历腊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延安,亲切看望父老乡亲。此次到延安,总书记一个重要目的是对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进行调研,他亲自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延安干部群众迅速行动,打响了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019年5月7日,新华社消息,“革命圣地告别绝对贫困”!脱贫的欢呼声响彻延安的山山峁峁,也响彻在全中国的角角落落。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是对人民的好总理的最好回报,也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管延安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社会管工作计划优质5篇

楼管每周工作计划8篇

贷后主管工作计划7篇

社会管工作计划模板7篇

管孩子的心得体会优质7篇

社会管工作计划参考5篇

楼管每周工作计划优质7篇

贷后主管工作计划最新5篇

年度品管工作计划5篇

县管招聘演讲稿7篇

管延安观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