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对书中的情感描写和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和评价,感受作者的情感渲染,优秀的读后感能够引发读者对书籍的思考和反思,好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杨绛我们仨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1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书中涵义较深的一句话,也是给我感触颇多的一句话。思念是什么滋味呢?
思念是一抹清风,拂过心间,温柔的,凉凉的。思念是一杯咖啡,入口苦涩,却甘之如饴。思念是一折纸船,带着你我的期寄,飘向远方。
思念这样甜,却又这样苦,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美好时光,陪伴好我们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负时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步踏入此书,似入迷雾幻境,仿佛迷路的孩子般,不知方向,又似是隔岸观花,愈想看个真切,却愈加朦胧,兜兜转转,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切开始步入正轨……
随杨绛女士沿着时光走到了她和钱先生初遇时,那时,他们风华正茂,一见倾心。就这样,俩人携手走上了共同生活的道路。后来,又喜得一女,钱瑗,开始了三人的生活。钱先生童心未泯,经常逗钱瑗,乐此不疲,一直到暮年仍是如此。人这一生不可能永远安逸,杨绛女士一家也是如此,他们经历了坎坷波折,但他们还是相扶相持的走过来了。后来的后来,钱瑗和钱先生都先她而去,独留杨女士一人静静地思念他们仨的共同时光。
每次读起此书,心中总有一股暖流划过,这书,就像那绿茶,平平淡淡,温温润润,却又给人强烈的震撼,那是家的温馨啊!所谓大师手笔,就是给人以灵魂的感召吧。
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无论喜悦的,还是带有淡淡哀愁的,都将成为我们今后最珍贵的回忆。毕竟,最美的长情是陪伴。
愿杨绛女士带着心中的思念,一路走下去。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2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题记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杨绛奶奶在书中写到。这是一个关于她和她爱的女儿圆圆以及她的丈夫钟书之间的感人故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们仨’,如此简单的三个字,也正是这么简单的三个字背后却蕴含着多少故事以及对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的无限眷恋。
曾经“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这,是杨绛奶奶在失去两个最亲的人或者说是两个要好的朋友后对曾经的往事的回忆,纵然以前再苦再累却还有钟书和圆圆相伴,如今却只剩她一个人……
她曾这样说“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曾这样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三里河的家曾是杨绛奶奶的家但如今却是她的客栈因为‘我们仨’失散了家也就没有了是啊没有我们仨的家又何尝不是客栈呢。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2016年5月25日,杨绛奶奶逝世,享年105岁。到现在我想我们仨已经在另一个世界里相随相伴再不分开了。
就这样恍然间书已翻到了尽头故事也悄然结束,让我知道了:家,需要我们家中的每个人都用心的去经营,让它被爱包围,让它充满温馨、充满温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爱我们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它像一阵清风拂过在我的暑假里,留下阵阵清凉……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3
薄薄的一册书,着实看了挺久的。说实话,我这个年纪读这个书,并不能感同身受那个时代,感染我的,是字里行间满满的朴实与真挚。
我们俩老了
不到六百字的篇幅,描绘了一个梦。或许这个梦正暗示着钱老先于杨绛先生离开,类似的梦境反复出现,却没有流露出伤感,只是让人感受到一位温柔的老人对家人的爱和怀念。
我们仨失散了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杨绛先生在这一部分中用三个章节构筑了她在古驿道上做的与丈夫和女儿分别的长长一梦。
大概是被死亡压得太沉重,即使在文字构筑的梦里,她依然觉得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包含着热泪的眼睛。而当她的女儿去世后,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包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一场梦即一次送别,最终,她淡然地接受了丈夫和女儿依次的离开,接纳死亡,不卑不亢。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本书的第三部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忆录。从杨绛和钱锺书两位老人的相识、相知,一同出国,在国外有了圆圆,凑齐了三个,从此开始了我们仨的生活。
跨越63年,杨先生用冷静而又细腻的笔调将一家人大半辈子的生活情节娓娓道来,令人感到温暖而又伤感。我仿佛看到了杨先生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她和钱老在英国牛津求学租房的生涯,她眼中不谙世事、拙手笨脚的钱锺书;她一家三口住在上海辣斐德路的日子;她眼中的教学尖兵、和钱锺书最哥们的钱瑗……她在文中写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然而,人间哪里存在单纯的快乐,更何况永远?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个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squo;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squo;。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20xx年,杨先生92岁,在回忆起一家人63年的欢愉而艰苦,爱与痛并存的日子时,发出了这样凄凉的令人动容的感叹。
最令人羡慕的,大抵就是杨先生和钱老的爱情了吧。读《我们仨》,总觉得他们之间有说不完的话。哪怕分隔两地,双方也都会详细记录各自生活的点滴,他们称作石头,以便日后见面的时候一一拿出来相互娱乐,彼此分享。这种无话不谈、总有话谈的生活状态正是当下人不可或缺的,却又望尘莫及的。聊得来三个字看似简单,但却成了多少剩男剩女蹉跎到四五十岁的羁绊,在这个灯红酒绿、事事追求速度效率的时代,能安安静静看书、平平淡淡谈心的人太少太少了。翻阅家中旧物,学生时代的信阀早已泛黄,那种不用只字片语,只要一个眼神就能读懂彼此的知己已然成为了过去,不复存在。
再说说孩子,圆圆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无可厚非地长成了一个充满爱的人儿。她自小便会体贴妈妈,怕她一个人害怕就不要她夜晚出门;怕她担心病情就忍痛写信报平安。她继承了父亲的天真顽皮,又遗传了母亲的文静儒雅,正是这样和谐的原生家庭才能培育出如此有爱的小孩。如今的社会,孩子要么被溺爱得顽劣不堪,要么被各种补习班压得喘不过气,如果可以,多希望他们能够自由却不放纵,快乐而有担当。
珍惜当下,爱家人爱朋友,付出我们能付出的,给予我们能帮助的,用一颗感恩的心看世界,用平淡的心情面对一切,无论幸福还是悲伤。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4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读完了杨绛的《我们仨》,这本书似一股清流,每读起来,便使人心静,让人心疼,而又心生佩服!
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书中静静的回忆他们一家三口的故事,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作者以梦为引,飘渺而又真实,好像失去是一场梦,但梦回到现实又真的只剩孤身一人。不知杨绛在1997~1998年是怎样挺过来的,接连失去至爱的女儿和老伴,杨绛用了最为平和的文字,却给人传递出无比心痛的感觉,生老病死,看似自然,却是至亲至爱的失去,痛又无助,但还要坚强的活着。
书中满满是回忆,满满是思念,思念过去的点点滴滴。我们虽常说不能活在过去的回忆里,但是美好的回忆会让我们心存感激,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会给我们以动力和方向。话说回来,现在是未来的回忆,我们的现在能否成为未来的动力,能否生成美好的回忆?所以珍惜每一个现在,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让生活变的有意义!痛苦的也好,快乐的也罢,在未来,这一切都将是故事。
失去亲人后,杨绛开始回忆他们三人的生活。从她与钱钟书先生的相识相恋开始,虽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是志趣相投,性格互补,两个学者、文人,在艰难时期异国求学,却能苦中求乐,不卑不亢。后来有了他们可爱的女儿,生活更加充满乐趣。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发现,孩子是生活的催化剂,如果自己能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则会两相宜,当然得会善于取舍、善于选择;如果安排不当,优柔寡断,生活琐事就会侵占工作时间,而工作完不成就又导致生活不开心,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两头都抓不住。所以,生老病死是规律,代代相传也是必然,怎样把工作和生活都照顾的很好,则是智慧。
他们回国后,赶上了革命,杨绛夫妇没有选择逃离祖国,即使没有安定的居所,也安静的在上海等待解放。他们爱祖国,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他们就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这比单纯的高喊爱国更加爱国,用切身行动诠释什么是爱国主义。
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杨绛对生活的态度,她们夫妇一生坎坷,但在书中,她对命运的不公没有抱怨,对经历过的苦难只是简单略过,而对于生活中细小的感动和美好却历历在目,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也许这就是幸福!
读完整本书,就像杨绛所说的,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记录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他们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5
终于慢慢地安定下来。
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终于也无聊起来,我是最怕闲下来的,也最怕被别人甩下。于是不断的找可以丰富自己的方式,好好捡起书来。
曾经看过一句伟人说过的话,只看经过至少几百年沉淀依旧流传,受人吹捧的书籍。这句话让我对很多现当代的作家以及作品嗤之以鼻。殊不知自己错过了很多经典。
知道杨绛是在钱钟书之后,大学时代她的《我们仨》总总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我却从来没有为它驻足。近几年陆陆续续从报刊杂志网络得知她的名气。这个满头银发的世纪老人安详的坐在书桌旁,让人顿生佩服。
况且人一长大,总会更倾向于家庭,处理家庭的艺术。特别想了解这样一位伟人是怎么在最亲的两个人(丈夫和女儿)死后写的回忆录,怎么安定的过余生。
这本书杨绛以一个妻子,一个妈妈道来家庭的琐碎,三个人平淡中的小幸福。完全没有你想象中的遥不可及,有的只是小日子,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共同前进,女儿与父母的成长与陪伴。
我从外界知道的钱钟书是一个高傲,不可一世的作家。然而在妻子笔下的他仅是一个与世无争,不太谙世故,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妻子帮忙的普通的丈夫,只是默默的学习,默默的教导学生,传授知识的文人。
杨绛是一位伟大的女人,本也是出生书香门第,大家闺秀,想来很多事情都无法料理却还是跟着钟书从英国到法国,再回到国内不停的奔波,作为一个妻子,还要渐渐的熟悉柴米酱醋油盐之事。一定是相互的爱情才让这繁杂的家务变成生活的乐趣吧。
钱媛,知道她也是由于他们的父母,总觉得她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秀,应该过得很自卑,钱氏夫妇也可能会不太认可这位孩子。我是多么的肤浅,一个人的美好岂能用所谓的外界的功名来概括呢。她这个乖巧的,有天分的孩子,在杨的笔下就是她的丈夫钱的化身,很多时候像极了她的爸爸。这想必是爱的一重高境界吧,因为我也会经常从我妈妈的耳边幸福的说我和爸爸的很多相像之处。
我原本以为如此有名的一对作家应该过着殷实的生活,可是并没有,我也以为他们不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就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或者更加的知名。他们在国外省吃俭用,还不断地想尽办法努力丰富自己。回到国内也是经常性的两地分居,为生计奔波。生活的苦并没有压倒这样一个美好的家庭,他们有的只是乐观的面对与迎接,三个人共同的扶持,这是个多么伟大与和谐的家庭。圆圆这个美好的女儿曾经还为了要照顾父母要终身不嫁,最终还是父母劝服了她,你就完完全全沉浸在这个美好的幸福的家庭中。
晚年的钱氏夫妇过得并不好,看着让人非常的辛酸。由于时代的关系,两位老人体弱多病还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这也只能怪时代给予那时人民的苦。
曾经以为轰轰烈烈才是生活的本色,也听过看过太多的晒幸福,过分歪腻与争吵,于是植根于脑底的就是这个婚姻与家庭的模板。殊不知平平淡才是真的真。
走过这些,杨绛是多么辛苦,看着女儿和丈夫在两年内相继离世,这世界上自己最最亲近的两个人永远的离开了自己。即使现在有了固定的房子也只是一个旅舍般,心却没有了归宿。她心里是经过了怎样的翻江倒海,才达到如今的心如止水。
愿这位百岁老人,安安稳稳,静静地享受最后的时光。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6
最近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很有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作家,她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还有,写到当时有些落迫的钟书先生“留在上海没个可以维持生活的职业,不得依仗几个拜门学生的束修”,却不想在一个夏天,收到学生送来的一担西瓜。圆圆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众人,自己还留下许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经对爸爸说:
“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显然她是觉得“与有荣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这样聪慧的女儿,妈妈怎能不记得她吐露出的每一个音符句语?所以,当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杨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她嘴上这么说,心上却牵扯得痛!阿圆去世时,还差两个月才满六十。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如何摧残着两位体弱多病的老人……
当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先生去世。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读到这里,还能有人不为之动容吗?
最后的附录里,有钱瑗打算写的她的那个版本的《我们仨》的手体本初稿(未完成),还有她在病中写给同样生病的父亲的几封信,写给母亲的新年贺诗,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进食了,但不放心阿妈,特写信教妈妈如何做简易饭食……那种父女亲人间的浓情和俏皮让人感慨万千。最后附录三里,收录有女儿给爸爸的速描画、钟书先生给煮饭阿姨的抽象写生实物画……这点点滴滴碎纸片都让杨先生视为珍宝一一收藏其间,那是属于他们仨的宝贵财富和回忆传记,没有人能走进,只能在远处观望与唏嘘…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篇7
“人生不如意之事很多,我只念其一二”。今天听过最有意义的话,记住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好平平安安度过这漫漫岁月。
真是好巧,刚翻出一篇旧文章来正准备另存为新的稿子,结果发现居然是北京生活记录的第一篇。而上段话正是那篇的结尾。看着自己当初来北京的一些体悟,还有文章中出自杨绛的这句话,真感觉缘分如此奇妙,正愁苦不得解脱的心情,也突然被莫名安抚了一顿。
看这本书前,对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先生的印象,大概就是两位学识渊博不求名利的两位老人。看过书后,对两位先生的崇敬之情又多了许多细节,譬如爱书如命又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朴实平和与世无争的处事风格等等。另外,一家三口经营生活和婚姻的小细节,也让我这个准妈妈有了颇多感悟。
在书中,杨先生大致叙述了从夫妻俩去英国读书,到后来回国,经历各种战争家庭生活。虽然有时候时局危急物资紧张,一大家人挤在一套房里应该也不很不容易,可是从文章字句中,却没有一丝辛苦艰难的感觉,所有的困难像一阵微风,吹过就过去了,就这么波澜不惊地度过那些艰难甚至惊恐的岁月。推及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国破家亡的危险是完全不用担心,家境普通却也能从容生活,比上不足比下也是有余的。可是,消极的情绪总是不时折磨自己,既不满意现状,也对未来忧心忡忡,总是没法简单快乐的过日子。这样的状态自己也很不喜欢,却总是被消极情绪左右,备受其苦。看看杨先生的经历,也许还是得沉浸在某些事务中,才能从忧虑中解脱出来吧。所以重新写起文章,希望能调整自己的心态。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我们读后感8篇
★ 我们班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