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人物命运的思考和反思,让我们更加关注和思考人生的意义,优秀的读后感是要结合实际的故事情节的,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随笔》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随笔》读后感篇1
知道自己的天性很重要,如同知道自己手持何种武器一样,是镰刀最好就去收割稻子和麦子,如果你非要用镰刀去打铁,那么抱歉的告诉你,有可能你的镰刀会变成破铲子。同样,是锤子就应该去打铁,而你非用锤子去收割粮食,那只会砸住自己的脚。
譬如,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设定任务量。有些人喜欢慢工出细活,事情越慢越得手,喜欢手端一杯热气腾腾的卡布奇诺,享受成就带来的快感;而有些人却属于大刀阔斧,喜欢大腕喝酒、大块吃肉,恨不能一气把所有工作做完,然后醒好一杯82年冰镇拉菲,享受完成后的休闲时光。
因此,给自己设定任务时,依照自己的天性选取是会事半功倍的。相反,如果选取不好,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有的人因任务过大,他就会屡遭失败,进而心生气馁;而有的人因任务过小,尽管屡屡得手却感觉进步不大。这完全取决于你是何种个性特质,有些人可能就适合日进一步,如同戒酒从动不动就喝醉,到每餐只喝一小口,最后完全戒除。有些人则有决心和毅力一举解放自己,瞬间挣断磨胸的锁链,解脱正在受罪的自己。”
针对天性中我们希望改良的一面,文中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矫枉过正’这个古训很有道理,就是说要把天性像辊子一样弯曲向相反的一面,以便它放开后能弹回来,从而达到矫直的目的。不过必须明白,我们所说的相反的一面,并不是弯向恶习的一面。”
良好习惯的养成,应该注意的是——“一个人最好不要一鼓作气地硬要让自己养成一种习惯,而应该有所间断。因为双方停战,一则有助于新生力量得到增援,出现旗开得胜的局面;二则一个人的做法不可能总是尽善尽美,一鼓作气的情况下不仅会锻炼自己的能力,还会锻炼自己的错误,极易导致二者兼收并蓄的习惯。除了适时的间歇外,恐怕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补救这种局面”。读到这里,我想到这是否就是很多人减肥、戒烟失败反弹的缘由。
对于天性,我们不要试图相信自己能战胜天性,而是采取科学、操作性强的方法加以改良。因为天性能潜伏很长时间,一有机会,一有诱惑,它就会借机复活,就像《伊索寓言》中的猫变姑娘一样,她娴静地坐在餐桌的一头,可是只要有耗子从她面前跑过,她就会忍不住现出原形。因此,改良天性的方法可以选用这样两种方式:“一个人要么完全避开这种机会,要么跟它经常接触,让自己慢慢对诱惑免疫。”
总之,天性也是心中的一块田地,要么生香卉,要么长野草。学习了解天性,改良驾驭天性,就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掌握这块田地,帮助我们灌溉前者,铲除后者。
读经典,增智慧。今天我们便是开始这项重要的工作,希望朋友们能从文中领悟一二。停车,走好!下回再见。
《随笔》读后感篇2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可能对这个人生思考并不是很多,我们会迷惘,会犯错,会停滞。而这本《培根随笔》带来了福音,这本堪称“人生哲学”的书,会使这个阶段的我们受益匪浅。
里面有许许多多精致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或生动,或有趣,而作者将这些深刻的哲理和感悟埋在这些小小的浅显的故事之中,让人一刻顿悟。这是一本充斥着哲学的寓言,是一片有着许许多多理论的童话,是让人一读就懂的高超散文,人们惊叹着这本书,同时也惊叹着里面的哲理。
培根说的话是有绝对道理的,发人深省的,培根也将自己的优秀品质与人生的过程埋人了这本随笔集里,我们在不同的随笔里能看到不同的培根
或许,在这许许多多的培根中,我们感受最深的便是那个追求知识的培根。
他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永垂不朽,鼓励了这世界上一代一代人的生活。
他说,学皆成性,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他以书人合一油然而生的感悟。
他说,知识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句话,与自然顺应,与现实顺应,与生活顺应,真正的方法,就在为他人做出贡献,而非只为书中做作。
他说,学识之完美需靠实践,虚的事物,需用实来检测,否则本末倒置。
这本书不仅带来了哲学意义,也带来了现实意义,他在这本书的领域几乎是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宗教、爱隋、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几乎无一不全。我觉得,培根将他写出来,无非是是想在方方面面都达到了完美,这种态度,他自己在这本书里也有所体现,正如前面所说,在培根的文章里,什么样的文字,什么样的哲理,就代表了什么样的培根,他不奢求他物,但愿舍己为人,这是贯彻整本书的真理,是在这个时代最有用的真理,他认为美是有用的,只有奉献的美和双重的美才能发挥真正的色彩。
我们如今渴求着许多,而培根也早已指出,这些东西被包上了华丽的外表后,人们所见到的,根本不是本质。这给我们人类自诩的本质当头一棒,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类在智者面前,多多少少都是贪婪的,我们只有追寻自己的自由意志,才能够拜脱这些名号,何必为了一些带不走的东西而疯狂呢?这给我们现代的道理不亚于一本哲学总集,古人的智慧,或许比现代人的智慧更加冷静和凝实时至今日今时,我们也未曾忘记这本书的价值。时间能够证明书的价值,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可磨灭的真理。
《随笔》读后感篇3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着。《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随笔》读后感篇4
论论论一共六十个论,把人生的各个方面都论了个明白,论哲学,论政治,论经济,论宗教,论教育,论生活,论爱情,论友谊,论情趣,论艺术,论命运,论心计。虽然每一篇都是短短的,但这样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了,也可以说培根的话语即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吧。
这本《培根随笔集》的许多篇目都是催人上进的,他在教导父母怎么对儿女时,颇有见地地指出:“父母对子女在管教上要严,在钱财上宜松,这才是上策。”他在教导父母怎么教儿女最好时告诫人们:“人们(父母、教师或仆人无不如此)往往不够明智,怂恿子女在年幼时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时兄弟失和,家无宁日。”培根认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长宜及时为他们确定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加以培训。也不可过分迁就儿女的心愿,以为他们会为早年的爱好而奋斗终生。如果子女有强烈 的爱好和超人的天赋,则不妨顺其自然。培根还说“子女是父母的辛劳苦中带甜,也给他们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对生活的忧虑,却也减轻了父母对死亡的恐惧。”只用了两句话就把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说得那么透窃,难怪雪莱评价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一动人的美感,他的论叙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在我们学生阶段的青少年,就象是一页树苗,总希望能够得到春雨一般的滋润,早晨的太阳一样给我们的温暖.当然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必须有经历暴风雨的思想准备。
《随笔》读后感篇5
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题记
我读过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清高自傲的妙玉,柔弱多病的秦可卿,泼辣大方的王熙凤,孤寂深宫的贾元春,聪敏能干的贾探春,木愣呆傻的贾迎春,看破红尘的贾惜春,落魄村庄的贾巧姐,大大咧咧的史湘云,初嫁守寡的李纨,但她们的美丽才华都在岁月的沉淀中慢慢消逝,只有薛宝钗的唯美高贵依然在我心中传来空灵的回响。
暗自祝福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美好姻缘的人,多多少少对断送了这份爱情的薛宝钗有些怨恨。但我看见的是一个背对阳光的薛宝钗。
也许她是有城府的女子。书中写她“挑贾母爱看的几出热闹的戏点,贾母见了,更是喜欢。”可是,我赞赏她懂得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为人处事是一门哲学,那么薛宝钗可是小小年纪便精通这门哲学的。元春省亲时发下来的灯谜,即使她觉得并无什么新奇,嘴上也止不住的夸赞灯谜新颖精巧。有城府又怎样,我喜欢的便是她那恰到好处的城府。
也许她是个可怜而朴素的女子。就算贵为大家闺秀,房间里也“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古朴的定窑花瓶,供着数枝菊花,并两本书,茶奁茶杯而已。”不过,这是衬托出了她的超凡脱俗。不喜用那些庸俗的胭脂古董来修饰自己,即便如此,也丝毫掩不出她的大气。她不会浪费,她可以坦然穿着半旧的家常衣裳和身为宝见华贵的贾宝玉交谈。她可怜嫁进家门三月就被迫守寡。就算贾宝玉不爱她,为什么也这样决然而去独留她一人?是岁月无情还是天意弄人?
她是如此的善解人意。知道史湘云没钱请诗社作席,就把哥哥的螃蟹宴搬来替史湘云解围;史湘云送了绛纹石戒指,便给袭人也送去一份;夏金桂独独欺负香菱,她便把香菱要来跟在自己身边;林黛玉身体不好,她给黛玉送燕窝,送一瓶儿蜜饯,还开导她爱惜自己身体和读正经书。这般的善解人意,更是红楼梦中无人可比肩的。
论相貌,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不知是哪一点比那“倾国倾城貌”差了些。论才学,她“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痕”,也不比那“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差。论女红,她“坐在床边纺织女红”远超林黛玉的“丫鬟紫鹊坐在风口做针线活”。论道理,宝钗心胸开阔,黛玉那小心眼儿远不及她。
某日,蓦然在一个午后胡思乱想:如果宝玉先遇到的是宝钗,那会不会没有这个结局?而后,我便释然了:宝玉黛玉纯真的爱情岂是时间可以决定的`!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最后受伤的那个人是宝钗。那个朴素却超凡脱俗,善解人意又有城府的女子。
任他宝玉弃你而去,你依旧是《红楼梦》中最美的那一朵花,跳一曲最美的独舞,爱上那座盛世的空城。
让我跨过千年来爱你,背对阳光的薛宝钗。
《随笔》读后感篇6
什么才是聪明,什么才叫聪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按字义理解,应该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吧。但现在人在解释聪明的时候,如果以一个人“耳聪目明”就可以算作聪明的话,可能就有点片面了。而《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聪明”的释义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而培根好象并没有去特别的论述这样的聪明,他只在论说小聪明。他列举了一些小聪明的例子,比如说,善于保密的人,故弄玄虚的人,装腔作势的人,藐视一切的人,百般挑剔的人……等等。他把这一类人归入小聪明的行列。小聪明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聪明,而其实是实实在在的大糊涂。因为,善于保密的`人,其实际原因是自己的货色不在阴暗处就拿不出手;故弄玄虚的人,除了略知皮毛外,其它就一无所知;装腔作势的人,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几百年过去了,当年培根所描述的英国社会的小聪明的现象,到了现代的中国,仍然生生不息,随处可见。
也说小聪明 —— 随风摇曳 —— 梦 里 梦 外也说小聪明 —— 随风摇曳 —— 梦 里 梦 外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玩小聪明的人。对一个事物,不懂装懂,夸夸其谈,显示出高人一筹的样子,这种人可以说在任何单位,任何部门都大量存在着。两面三刀,左右逢源,欺上瞒下,这种人也不少。而我自己就经常的与据别人之劳为已功,说别人之非而显已是的人同事或共事,那情那境,虽过数年却历历在目。玩小聪明者,投机钻营,八面玲珑,其言其行,让愚笨者眼花缭乱,看不清真面目而自叹不如,或佩服得五体投地。
更见过一些小聪明的人,在一个环境下,可以说人人知其能力深浅,人人知其徒有虚名,但恰恰领导不知而欣赏有加。这也算是上世积下的阴福。至于以毁人声誉而打开自己通道的小聪明,以上下周旋左右逢源前倨后恭获得青眯的小聪明,实在是数不胜数。
玩小聪明而玩过头的也不少。如培根言,许多小聪明的动作言行,其实是拿不出手的,能拿出来的也只是皮毛,或故意做作而已。于是,遇到较真的人,处在较真的环境下,小聪明者往往没有生存的市场。而一意孤行,硬要把自己的小聪明玩下去,也许会被摔得头破血流,甚至赔上区区性命。这样的案例也随处可见,随时可闻。只是一听到因为小聪明丢掉人生的一切,就会唏虚不已。
喜欢玩小聪明的人,是不值得相交的。我经常反省自己,别玩小聪明,那会害人害已!
《随笔》读后感篇7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在《培根人生论》优美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两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将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正谓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我印象最深的是《论时机》。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用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
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我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利用。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已经充分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朋友是一个可靠的支柱,让我们可以得到依赖;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们站起来。这永远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每当一个人迷茫时,第一个伸出援手的人,必定是他的朋友。只有朋友才会时刻帮助你,保护你,让你走出黑暗的地方,一起欣赏阳光的灿烂。
《随笔》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对雨果读后感7篇
★ 奇游记读后感7篇
★ 豆孩子读后感7篇
★ 名著读后感7篇
★ 香草的读后感7篇
★ 闽农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