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与进度来撰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教案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好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煤的应用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煤的应用教案篇1
教学内容:
第十一册,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使学生沟通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百分率的意义,探求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并学会计算。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百分数来源于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百分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产生问题。
1.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土豆能浮在水上吗?
(边说边做)老师这里有一杯凉开水,另一杯凉开水中有一些盐,如果教师把同一只土豆分别放入杯中,观察发现了什么?
2.师:你能根据老师刚才的实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提,师随机板书,如:盐占盐水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答吗?
(板书提供数据:盐80克,水170克)
现在能解答吗?指名口答。80÷(170+80)=80÷250 =8/25
3.小结: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这类题的解答方法是──一个数÷另一个数。
二、探索新知
(一)如果求“盐占盐水的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生尝试)
1.与前面的算法比较一下,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3.师小结:它们的解法是相同的,都是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只是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果要用百分数表示。
(二)百分率
1.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知道盐占盐水的32%。生活中,盐占盐水的百分之几一般叫含盐率。(板书:含盐率)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率的应用。(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叫含盐率?怎样求含盐率?
师:计算百分率的公式通常这样写:含盐率=盐的重量/盐水的重量×100%(板书)
同学们,对这个公式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解释:为什么×100%)
2、出示例题
一号杯中:倒入200克清水中放入10克糖。
二号杯中:倒入200克清水中放入20克糖。
师:你会求这两杯糖水的含糖率吗?含糖率=糖的重量/糖水的重量×100%(板书)
3、想想这两杯糖水的口味会怎样?谁愿意尝一尝。为什么?
因为含糖率9.5%比0.5%大,说明了什么?含糖率越高,糖水就越甜。
三、知识迁移、完善揭题。
1、 师:百分率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除了含糖率、含盐率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吗?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
读一读
实行科学种田,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计算发芽率;
用花生仁、油菜籽等榨油,可计算出油率;
每次考试后,老师要了解本班的及格率、优秀率;
护林工人了解小树苗的成活情况,可计算成活率;
工厂检验所生产零件的质量情况,需计算合格率;
根据学生每天的出勤情况,可计算出勤率;
调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可计算正确率;……
2.小组活动:请大家组成四人小组,每人挑一个你感兴趣的百分率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并尝试着像老师一样编一道求百分率的应用题,并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交流。
四、比赛、调查、应用延伸
(一)只列式,不计算
1、加工400件产品,经检验,合格的有390件,求这批产品的合格率。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2人事假,求六(1)班今天的出勤率。
3、某电视台调查了500个家庭,有462个家庭收看该电视台的节目,求该电视台的收视率。
(二)判断
(1)我校五年级共有100名学生,今天缺勤2人,今天五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98%。
(2)林场种了杨树100棵,成活了98棵,杨树的成活率是98%棵。
(3)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
(4)工厂加工了105个零件,合格率达100%,则这批零件有100个合格。
(5)小麦的出粉率达到100%。
煤的应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能够画出较复杂应用题的线段图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三类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
投影出示如下习题:
1、读题列式并按要求改编题:
①一本书100页,读了60页,读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学生读题:
如果把问题改成读了百分之几应如何解答?
样列式计算?
③如果把一本书的页数当成问题,如何编题?怎样列式计算?(板
2、补充问题。
(1)六一班有男生30人,女生20人,_______________?
可以求什么?从最基本的想起。
学生读题后补充问题并列式:
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②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③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④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可以求什么?从最基本的想起,
学生读题后补充问题并列式:
①女生有多少人?
②全班共有多少人?
③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④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3、回答问题。
师述:大家做一个比赛,看谁想得多?(学生自己在本上独立完成。)
③甲是甲乙差的4倍。
⑤乙是单位1。
4、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了分数、百分数的哪些类型应用题?它们各自的解法是什么?
(二)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投影出示如下练习:
1、录音机每台降价30%后,售价350元,这种录音机原来售价多少元?
①学生读题;
②学生自己画图列式;
③订正画图;
④指名列式。为什么不是350(1-30%)?
⑤那为什么也不是35030%?
2、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0%,第二天修了200m,第三天修的是前两天的总和,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3、一根绳子截去20%后,再接上6m,结果比原来的绳子长了30%。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4、一根绳子截去20%后,再接上6m,结果比原来的绳子长了1.5m,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三)综合练习
1、题组训练(只列式不计算)
共多少吨?
箱重量正好相等,原来两箱桔子各有多少千克?
老师用投影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理解题意。
学生课后完成。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一类应用题。通过补充问题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把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进行复习,并且打开解应用题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是画线段图分析应用题。这部分的应用题具有典型性,要求学生能够画图进行分析,通过线段图找准量和率的对应关系,能够顺利地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第三部分是深入理解三种应用题的解题思想,综合应用知识。这部分应用题比较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发散思维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煤的应用教案篇3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应用比的意义,初步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掌握解题的关键。
设计思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从而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自己找到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并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安排的座位就知道这节课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那么大家先商量一下,给你们小组起个名字吧,起好之后派一名代表将组名写到黑板上。
二、复习,创设情境
复习题:六一班有男生16人,丝生人,则男生和丝生人数的比为( ):( ),男生占( )份,女生占( )份,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
师:谁来完成填,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调查一组数据并将调查结果填在调查表上,调查表如下:
我们小组调查的是( )和( )这两个量,这两个量的比是( ):( ),其中( )量占( )份,( )量占( )份,( )量占两之和的( )/ ( ),( )量占两量之和的( )/( )。
师:打开电视或是翻开报纸,媒体竞相报道的就是伊拉克战争,战争带给伊拉克人们的是什么?大家看这么一组统计数字。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例2:根据伊拉克政府提供的数字,截止到4月2日,在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的平民约有6850人伤亡,其中死亡和受伤的人数比为25:112,请你求出死亡和受伤各有多少人?
师读题,请小组成员讨论一下,这道题该怎么做?如果有了结果,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将算式列在你们组名的旁边,计算时可以用计算器。
生分组交流,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看这道题一共有几种做法,如果你对哪个小组的做法有问题尽可以发问。
生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发现用按比例分配解决这道题的方法。
师:你们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真不错!
师:我也有一个问题,你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你们检验了吗?允许生有少顷的讨论。
生:因为这道题实际上是把6850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死亡的人,另一部分是受伤的人,所以可以用1250+5600,看是否得6850。
师:说得太棒了,也就是将伤亡的人数进行了分配。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就叫做按比例分配,例2题就是把6850按照25:112来进行分配的,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死亡1250人,受伤5600人这两个数字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谈感想
师:面对着大量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的伊拉克平民,面对着大量无辜的伊拉克平民的尸体,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伊拉克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大家看例3.
例3:中国方面政府向伊拉克难民授助了500顶帐蓬,俄罗斯政府为伊拉克平民援助了60万吨粮食,伊拉克议会经过协商,决定将这批粮食按照人口数分发给受轰炸比较严重的三个城市:巴格达、基尔库克和巴士拉。这三个城市的人口分别为500万人,24万人和76万人。假如你是伊拉克的政府官员,你将如何分配这批粮食。
师:各位官员,你们马上召开会议讨论一下吧,如果有了结果,请将你们的分配方案写到黑板上,比一比,看看哪组的工作效率高?
生板演他们组的做法:
师:下面我们召开一个小小的记者招待会,各位小记者,你们认为这个分配方案合理吗?对于黑板上的算式,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这几位官员给你们解释一下?
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适时的举行一场辩论会,从而使学生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师:你认为这道例题属于哪种类型的应用题?为什么?遇到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我们该怎么做?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够开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小组学习来自己解决问题,看来呀还是团结起来力量大,你看你们竟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就研究出了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接下来,我们继续应用今天所得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不好?
四、巩固内化,解决生活中问题
1、据卫生部统计的数字,截止到4月21日,中国大陆共报告非典型肺炎20xx例,其中治院,尚在治疗中和死亡人数的比为1201:708:92,请你求出在这次疫情中,已经治院、尚在治疗中和死亡各多少人?
师:请大家拿出课堂练习本,将这道题做在本上,如果有谁做完了,请前五名同学和我击掌
祝贺。
师:请第一个做完的同学找个人读答案。
师:看来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预防,大家尽可以放心地学习和工作。
2、小李、小王、小张三个人是合伙买福利彩票的彩民。他们采用合作出资,共同选号的方式来购买福利彩票,幸运的是他们中了特等奖,老师这儿有一张调查表,上面记录了三个朋友中奖金额和投注额。
合伙买福利彩票情况调查表
中奖金额
500万
投注人
小李
小王
小张
投注款(元)
200
140
160
应得奖金
1、请你们帮他们算一算,每个人该分得多少钱?
2、小李将实际得到的全部奖金160万元按照1:3的比将钱捐给了希望工程和自己留作基金,请问小李捐给希望工程多少钱?
师课件演示先出示第1问,生算完后,将答案点击到括号内。
师读第2个问题时生议论,师问:”怎么有问题吗?”
生:小李应该分200万元,怎么你说小李将实际得到的全部奖金为160万元,你算错了吧?
师:我再看看,没有。
生:那两个人少给他了吧!
师:也没有,到底怎么回事?因为中奖后交纳20%的个人所得税,所以小李实际得到了160万元,大家一定要记住,依法诚信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接着算吧。
师:请做完的同学报告你的名次。
算完后出示一个大募捐箱。
师:同学们,看来呀,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我们经常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那么我们的数学本领一定会越来越高,老师留一个作业,
作业:在普九达标活动中,局拨给南关小学20xx本图书,学校决定把这批图书按照人数的多少分发给各班用于置办图书角,每班应该分多少本书呢?,请你展开调查,并且将你的分配方案写成书面材料交给李校长。
煤的应用教案篇4
当a、b表示两个量时,a÷b又叫做a与b的比,记作a∶b,读作“a比b”。其中a、b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它们的商叫做比值。比值是一个相对数。
两个量的比,分为同类量的比与不同类量的比。
一、同类量的比
同类量的比的比值,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无名数),它是将比的基数(后项)抽象为1而计算出来的。
例1圆周率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圆周率就是两个同类量的比值。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且得到了圆周率的两个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约率为,密率为。这一成就在世界上领先了1000年。
通过圆周率可以表明圆的内部结构与比例关系,从而深刻地提示了圆的本质特征。发现了圆周率,进而能推导出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例2按比分配
一座水库按2∶3放养鲢鱼和鲤鱼,一共可以放养鱼苗25000尾。其中鲢鱼和鲤鱼的鱼苗各应放养多少尾?
这是一个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2∶3这个比表明水库里所放养的鱼种结构与比例关系。
线段图:
解法1:2+3=5,
25000÷5=5000,
5000×2=10000,
5000×3=15000。
答:应放养鲢鱼10000尾,鲤鱼15000尾。
解法1:设水库放养的鲢鱼2x尾,鲤鱼3x尾。
2x+3x=25000,
5x=25000,
x=5000。
2x=10000,3x=15000。
答:(略)
解法2:2∶3=∶,且+=1,
25000×=10000,
25000×=15000。
答:(略)
例3比例尺
比例尺为1∶6000000的地图上,北京与天津的距离大约是4.5厘米,北京与天津的.实际距离大约有多少千米?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解:4.5×6000000=27000000(厘米)
=270(千米)
答:北京与天津的距离大约有270千米。
例4恩格尔系数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恩格尔系数=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xx年的36.7%和45.5%。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恩格尔系数是用百分数表示特定的比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
二、不同类量的比
不同类量的比的比值,也是一种相对数,但它是个名数。它是将相对数中的分子与分母的计量单位同时并列,以表明事物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等。例如,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表示;每人平均粮食产量用“公斤/人”表示;每人平均国民生产总值用“元/人”表示;速度用“千米/时”表示;单价用“元/千克”表示等。
相对数不论是名数还是不名数,都有一个重要功能,即可以利用那些总量指标不能直接对比的现象,找到可比的基础,从而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别程度。
例5速度
马拉松选手2时约跑40千米,骑车者3时行45千米。两者谁的速度快?
比较速度有两种图式,一是比单位时间所走的路程,二是比单位路程所花的时间,于是有下面两种解法。
解法1:
40︰2=20︰1=20(千米/时),
45︰3=15︰1=15(千米/时)。
答:马拉松选手的速度比骑车者快。
解法2:
2︰40=1︰20=(时/千米),
3︰45=1︰15=(千米/时)。
答:(略)
一般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即
=速度。
路程一定时,时间花得越少,速度就越快;时间花得越多,速度就越慢。
例6gdp能耗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标准煤消耗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叫做gdp能耗(吨/万元)。
我国到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末每万元gdp能耗为2吨标准煤左右。那么每亿元gdp能耗大约为多少吨标准煤?
解:设每亿吨gdp能耗为x吨标准煤。
=2
x=20000(吨)=2(万吨)。
答:每亿元gdp能耗大约为2万吨标准煤。
例7空气的清新度
空气中含有带负电荷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子,叫负离子。负离子也被称为“空气中的维生素”。空气中负离子的个数与空气的体积(cm3)的比值,叫做负离子浓度(个/cm3)。即=负离子浓度。
负离子浓度是比较空气清新程度的根据:
负离子浓度
等级
描述
>20xx
一级
非常清新
1500-20xx
二级
清新
1000-1500
三级
较清新
500-1000
四级
一般
≤500
五级
不清新
负离子发现与应用是人类在十九世纪的事,第一个国际学术会上证明负离子对人体有功效的是德国物理学家菲利浦莱昂纳博士,他认为地球自然环境对人类健康有益的负离子最多的地方是瀑布周围。
例8密度
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命令金匠制造一顶纯金的皇冠。,皇冠制好后,他怀疑里面掺有银子,便请阿基米德鉴定一下。
金、银这种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某种物质的质量和其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克/cm3或千克/m3)。
=密度。
密度是比较物质轻重的标准。金的密度是19.32克/cm3,银的密度是10.53克/cm3,金比银重得多。
为了鉴定皇冠里是否掺了银子,阿基米德要想办法检验皇冠的密度是否等于金的密度。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测量出皇冠的体积,但如何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皇冠体积呢?阿基米德一直解决不了这个难题。
有一天,阿基米德跨进浴盆洗澡时,看见水溢出盆外,于是从中受到启发:可以通过排出去的水的体积确定皇冠的体积。他测定的结果表明皇冠的密度比金的密度小,因此断定皇冠被掺进了银子。
煤的应用教案篇5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有效情境,自然引入新课。
首先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交流分橘子的方法,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方法不公平,而按照学生人数的比来分橘子比较合理,将学生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本节课,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探讨中来。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和活动的空间。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橘子,鼓励他们实际分配,并做好分配的记录,使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有了上面的实际操作经验,在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进行分配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在学生探究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后,组织他们将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共同点,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信息。(课件出示)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提出问题。
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3、讨论分配方案。
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分法。
(1)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预设
生1:可以每个班各分一半。
生2:按1班和2班人数的比来分配。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班的`人数不一样,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实并不公平,而根据两个班人数的比3∶2来分比较合理。
4、引入课题。
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为后面的动手操作、分析推导解题方法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初探新知。
要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1班和2班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分?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1、小组交流后学生动手分配。
引导学生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2、记录分配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基础。
3、各小组汇报,说说自己的分法。
引导学生不断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4、在这次分小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说说感受。
(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是3∶2)
设计意图:在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另外,学生不断地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不断地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
煤的应用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借助线段图,来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运用乘法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正确区分倍的问题中两种类型,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严谨审题等能力,注重几何直观的作用,通过多种直观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并为学生提供参与几何直观活动的机会,积累用图示学习数学的经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尽管孩子对倍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知道“1份量”(标准量)和“比较量”的关系,但这些数学语言远没有“几个几”容易理解。教学中要设计了丰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只有需要把研究“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成为“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研究的问题为“图形的数量或位置关系”的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分析。便于学生在比较和抽象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学习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理解题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计算。在学生初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选用的数量尽可能小些,并且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和“倍”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学过的“求几个几”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
五、教学过程
(一)疏通概念,激活原知
1.复习旧知
(1)看图列算式
①
算式:
②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多少倍?
算式:
2.变式运用
(2)说一说填一填
①6个5是( ),2个7是()。
②5×8=(),其中,()是8的()倍,()又是5的()倍.
③
的价钱是的()倍。
?设计意图】将倍的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后续性进行连接,为新课的学习找到着眼点,通过直观图示对乘法意义和倍的关系进行回顾,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找准探究的“起始点”。
(二)迁移理解,建构新知
1.情景引入,分析信息,理解题意
师:每位同学都有购物的经历,在购物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下面这位同学在购物时遇到什么数学问题呢?
课件出示图。
(1)阅读与理解
师: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板书信息:军旗的价钱是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旗的4倍。
问题:象棋的价钱是多少?
课件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事物引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借助课件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也为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分析与解答。
①尝试解答
可能会有学生答出:象棋的价钱是32元,也能说出算式:8×4=32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验证他的解答是否正确?
②尝试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师:我们知道两种价钱的数量的关系,如果能像刚才的复习题中的图示表示,就能看得更明白了。
学生讨论:怎样简洁、清晰地表示这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可以用线段图的长度表示军旗和象棋的数量关系。
教师说明线段图中需要用线段的长来表示具体的数量,而且图中线段的长短关系要符合题目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尝试在草稿纸上画图分析,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画法。
③语言表述,汇报交流。(平台展示。)
④分析研究,讨论画线段图的方法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军旗的价钱(8元),再根据“象棋是军旗的4倍”,连续画出4段大约与第一条线段同样长的线段来表示象棋的价钱。
师要追问:为什么把军旗的数量用较短的线段表示?怎么看出哪条线段表示是军旗?怎样清晰看出象棋是军棋的4倍呢?问题怎样在线段图表示出来?
师生小结:图的前端文字说明,1份量(标准量)画短些,“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倍就画几段。每段的长度尽量一致,上下图形做到一一对应。
⑤演示画线段图的过程,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完善自己的线段图。
课件陆续出示线段图的各部分。
⑥理解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学生从图中看出:要想知道“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8×4=32(元)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算式的意义。
板书:求8的4倍是多少求4个8是多少8×4=32(元)
?设计意图】线段图虽然是用几何线段直观表示出数量关系,但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却是抽象的。在分析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线段图的简洁明晰,逐步引导可以画形象的实物图,也可以画抽象的线段图,并让学生慢慢过渡到画线段图。对于画线段图的方法需要加强指导,而且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
(3)回顾与反思。
你算的一定是正确的吗?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检验方法,可以用除法进行检验。补充答语,引导学生养成完整答题的习惯,体现数学规范性和完整性。
(4)变式练习,运用策略
①
的价钱是多少元?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汇报交流,师板书。
板书:求9的3倍是多少求3个9是多少9×3=27(元)
师:体育商店还有许多物品,你还看到什么?
②课件出示信息:毽子的价格是5元,跳绳的价格是毽子的3倍。
师:你能画线段表示两个数量关系吗?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跳绳多少元?)
请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并解答出来。
同桌互相交流线段图画法,全班反馈。教师板书。
板书:求5的3倍是多少求3个5是多少5×3=15(元)
(5)概括比较抽象模型
比较8×4=32,9×3=27,5×3=15几个算式之间的异同点。进一步思辨“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的本质所在。
在比较和思辨中逐渐清晰两种量的关系,加深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问题解决中,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联系乘法的含义,理解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几个几是多少
1份量(标准量)×倍数=比较量
?设计意图】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建模过程是本课的.难点,从以上层层推进的环节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线段图的分析理解,在比较、归纳中逐步抽象出这一模型。这个过程不仅清晰地让学生体会了分析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应用意识。
(三)综合应用,提升能力
1.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练习十一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着重让学生说出“7×3=21”算式的意义。“为什么乘3?”
(2)练习十一第6题(课件出示)
①读懂信息,运用策略,解释过程。
②同伴互助,深化理解
?设计意图】两道练习设计突出思维渐进性。第一题让学生会看示意图和线段图结合的图示,提高自己的审题、读图能力,逐步学会看和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培养几何直观;第二题在同一题型中让学生完整叙述关于倍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2.沟通联系,拓展延伸
练习十一第7题(课件出示)
①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7题的情境图,先出现信息和问题:王平只踢了3个,李芳踢了18个。
②问题(1)李芳踢得个数是王平的几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18÷6=3。说出算式的意义。
师追问:谁的个数是标准量?
问题(2)刘梅踢得个数是王平的2倍。刘梅踢了多少个?
③分析问题:谁的个数是标准量,如何表示刘梅和王平的关系?。
④画线段图分析: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汇报交流,师板书。
3×2=6(个)
⑤比较:问题a.李芳踢得个数是王平的几倍?列式:18÷6=3。
b.刘梅踢得个数是王平的2倍。刘梅踢了多少个?3×2=6。
师:这两个问题中都与倍的知识有关,一个用除法计算,一个用乘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在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时,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在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列除法算式解决这类问题方法虽然不困难,但仍然需要大量具体事例进行比较、思辨、建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逐步内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变式练习中,不断引发认知冲突,刺激审题的严谨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直观到分析推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实物表征、操作表征、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到符号化的算式表征,探究解决问题的本质。
(四)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1.看图列算式。
(1)的数量是的多少倍?
(2)有多少个?
2.说一说。
(1)第一行画2个☆,第二行画的△个数是☆的6倍,第二行该画()个△ 。
(2)第一行画15个☆,第一行画的☆个数是△的3倍,第二行该画()个△ 。
3.练习十一第9题(课件出示)
(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集体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把新旧知识间的进行无缝连接,通过直观图示看、抽象文字理解和生活中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理解基础上,对倍的知识问题模型的建构更加清晰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将所学知识巩固提高的目的,体现数学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回顾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能举例说说吗?
煤的应用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0~81页例1,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岁的生日,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一些同学做了许多美丽的花朵。
板书: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
根据这两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呢?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电脑出示。)
大家仔细观察,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
(2)师:老师也提一个问题——"做了多少朵红花?(板书)看能不能解答?为什么?"(因为题中没有告诉红花与黄花、紫花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
如果老师增加一个条件——"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板书)。现在红花与黄花、紫花有关系吗?这道题能不能解答了?
二、进行新课
1、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谁来把题读一遍。
2、引导理解题意。
这道题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什么问题?
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呢?(总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画线段图。
师: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黄花的朵数,(边说边画)黄花有多少朵?接着画线段表示紫花的朵数,表示紫花的线段应该比表示黄花的线段长呢?还是短呢?为什么短?画完后问:哪一条线段表示的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呢?(指名上台指出)再画表示红花的线段(师故意把表示红花的线段画得和总数一样长)。提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不对?应该怎样改?这条线段就表示红花的朵数,也就是这道题要求的问题。
4、分析、解答。
(1)师:请大家想一想,求红花的朵数用一步计算可以吗?为什么不能?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
(2)师:每一步怎样算呢?求出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就可以求出什么了?请你在练习本上试着列式解答,谁最先做完,就上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完后看书自检。
(3)小结:解答例1时,已知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题中没有直接告诉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所以要先算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再算做了多少朵红花,需要几步计算?(两步。)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
6、改编例题。
(1)师:下面老师把例1改变一下,把第三个已知条件中的"少"改为"多"。(电脑出示。)
请你默读题目,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和例1比,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②线段图怎样改?
③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归纳后,学生独立解答,个别板演。集体订正。问: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呀?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2)师:下面老师把例1再改变一下(电脑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后,先提问上述问题,学生再独立解答。
师生集体订正。
7、比较归纳。
(电脑出示)思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这三道题讲的事情相同,前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相同,第三个已知条件不同。从解答方法来看,因为红花的朵数都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而"总数"没有直接告诉,所以三道题都需要两步计算,先算出来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然后再求做了多少朵红花。不同的是求红花的朵数计算方法不同。因为例1告诉我们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应该用总数减3;想一想第1题是告诉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应该用总数加3;想一想的第3题是知道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的3倍,也就是3个43,所以用总数乘以3。大家在做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怎样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多媒体出示)填空:
(1)同学们跳绳,小华跳75下,小明跳85下。小青比小华和小明跳的总数少30下。小青跳了多少下?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小青跳了多少下",必须先算()。算式是:()。
(2)畜牧场养出羊120只,养奶羊410只。养绵羊的只数是山羊和奶羊总只数的4倍。养绵羊多少只?
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养绵羊多少只",必须先算()。
算式是:()。
2、小游戏——猜一猜:
两名学生报出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步应用题,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该怎样计算。
五、布置作业(略)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是在学生熟练掌?quot;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难点是找准题目中的"中间问题"。依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设想:
1、开讲激趣。
上课伊始,由庆祝"国庆节"学生做花的话题引出了复习题,使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基本事实"都来源于生活实际,贴近自己的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渗透爱国主义。
2、注意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应用题的结构教学。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我注意运用迁移规律引入新知,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学生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完复习题后,我设疑:如果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能不能解答呢?经过讨论,学生明白:题中没有告诉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这时,我再增补一个条件引出了例题。这样教学,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两步应用题是由一步应用题发展而来地,即使学生认清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又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突出"中间问题"的教学。
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出"中间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突出关键,层层设问:"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黄花和紫花的总数题中直接告诉了吗?"、"所以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与此同时,注意借助线段图直观地展示分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在完成例1及"想一想"的教学后又引导学生比较三道题目的异同,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强化这个认识。
4、"导"、"放"结合,培养学习能力。
教学中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自己思考的问题,老师决不暗示。"导"就是启发引导,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提出"中间问题",明确解题思路,授人以"渔";"放"就是放手让学生对例1及"想一想"进行试解,这样,不仅使学生享受到尝试解题的成功喜悦、也锻炼了他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5、学以致用,强化新知。
课末,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的小游戏",就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让学生体会出新知的用途,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增添了课堂情趣。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煤的应用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