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教学进度来撰写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清晰地规划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反复实践的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宝贵的经验,使他们在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科学《光》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光》教案篇1
活动背景:
我班的孩子十分活跃,也非常善于交流。小嘴巴里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我们常常会适时创设机会,给孩子们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每当此时,孩子们总是轻松而谈,一吐为快。这时我们就注意有意识地关注、倾听,从中捕捉幼儿最近感兴趣的话题,发现有价值的活动内容。如一次我听见朱xx在说自己的朱和朱老师的朱是一样的;周xx马上接口说自己和周老师姓的也一样,旁边几个孩子也起劲地讨论起关于姓名的话题,滔滔不绝,内容还挺丰富。在此基础上我们就生成了《名字里的秘密》的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姓名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蕴涵了丰富的意义,饱含了成人对自己的期望。
2、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幼儿创新思维。
3、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自己创造的新名字。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家长共同完成一份调查表《名字背后的故事》。
2、汉字卡片若干:姓、名、张、王、李、赵、刘、陈、朱、诸葛、欧阳、司马、端木、公孙、皇甫……等
3、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前几天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完成了一份《名字背后的故事》的调查表。(出示贴有调查表的展示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我们的姓名吧。
1、出示“姓”“名”两个字。
2、谁认识这两个字?
3、说说你们叫什么姓名?
(评析:师幼一起设计了《名字背后的故事》的调查表,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搜集相关资料,建构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二、了解关于“姓”的一些知识。
1、我们先来看看姓,你姓什么?
2、请幼儿上来在“我们的姓”成长树树冠上分别写下各自的姓。
3、除了我们记录下来的这些姓,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姓呢?
4、“姓”里面有许多小秘密,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小秘密?(幼儿互相讨论)
5、原来有的姓是一个字,但有的姓是两个字。一个字的叫单姓,两个字的叫复姓,你是单姓还是复姓?(出示字卡:单姓、复姓分别贴在“我们的姓”成长树的两个树冠上)象我们学校的校长就姓皇甫,我们都称呼他皇甫校长。
6、你们还知道哪些复姓?
7、介绍一些复姓:如《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就姓诸葛,《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姓司马,另外还有公孙、欧阳、上官、端木等。一边介绍一边将这些复姓出示在代表“复姓”的树冠上。
8、这个姓是由“女”和“生”组成的,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随母亲的姓,而我们现在,大多是跟谁姓的一样呢?
按传统习惯,中国人一般姓父亲姓,只有少数人姓母亲的姓。
9、你认识的人当中,哪个姓最多?
10、教师小结:在中国单姓多,复姓很少,有句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流)”,意思是说张、王、李、赵、刘这五个姓是中国最多的单姓,其中姓张的最多,不过最新的统计结果告诉我们,现在中国人姓李的人最多了,新的排列是李、王、张、刘、陈……。
(评析:在这一大环节中,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头头是道地讲述着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单姓、双姓、中国的大姓的知识。)
三、解释名字的意义。
1、平时小朋友都叫我朱老师,朱是我的姓,那么我的名字你们知道吗?
2、告诉你们,我的名字叫咏梅(“我们的名”生长树上写下“咏梅”两个字)因为我是冬天出生的,出生时梅花开得很漂亮,梅花是中国的国花,代表了美丽、优雅、坚韧和高贵,我的爸爸妈妈希望我像梅花一样出色,所以给我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咏梅”。
3、你的名字叫什么?谁给你取的.名字?里面有些什么意思呢?
(1)请幼儿在集体面前自我介绍(在“我们的名”生长树上写下各自的名字)
(2)幼儿互相介绍一下。
(评析:老师的生动示范不仅让幼儿明确了老师名字的意义,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更进一步使幼儿意识到了简简单单名字中蕴涵的丰富内容。他们争先恐后地介绍着自己名字的由来、蕴涵的意义。通过梳理、总结,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了亲人们对自己的爱和期望,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感情。)
四、自己取个特别的名字。
1、如果让你也来为自己取一个特别的名字,来表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你会取一个什么特别的名字呢?
2、刚才许多小朋友为自己取了个很好听的特别的名字,那能不能把好听的名字记录下来呢?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记录呢?
3、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名字,记录好后展示在“姓名树”的树冠上,并向同伴和老师介绍。
(评析:通过进一步挖掘名字这一资源,根据如今孩子们比较有个性,易于接受新知识的特点,设计了这个请幼儿为自己取一个特别的名字的环节,用来表示幼儿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并用自己的方法加以记录。孩子们又一次达到了兴奋点,他们的思路象开了闸的水流奔涌而出,为自己取了诸如:“花仙子”、“小飞鱼”、“聪明人”、“奥特曼1号”等名字,从中体现了孩子们崇尚美好、自由生活的情感和渴望成为一个勇敢、智慧的人的理想。)
科学《光》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大鼓一面,大米、豆子,串铃、响板、碰铃等乐器。
2、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①请幼儿闭眼,老师自我介绍。你们听见老师的声音了吗?,用什么听见的?敲鼓,什么声音,耳朵真能干。
②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
喉部经声带,嘴巴变形后发出的
③出示鼓?听见了声音,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幼儿手摸喉部,不发出声音(没有什么感觉)手模喉部,问客人老师好:喉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丰富词汇:振动
(二)小实验
1、让6组孩子分别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实验,并让物品发出声音。让幼儿动脑用什么方法使物品发出好听声音的?来;自.大;考吧;幼.师网;(敲、碰、敲击、打等)让幼儿自己总结并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
2、情境表演
大米:“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呀?”
把大米放在鼓上,放音乐>,敲击鼓面,大米在鼓面上跳舞。(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棒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
(三)分辨声音
1、教师分别播放好听的音乐及杂乱的音乐,请幼儿听听有什么感觉。乐音:好听舒服愉快……噪音:难听刺耳……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乐音?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噪音对人身体有害?幼儿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护声带,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使用声音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科学《光》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课前准备:
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平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板书设计:
5、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乐观、积极地对待 。
现 状 原 因 对 策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
速度加快
科学《光》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的特殊本领,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与动物有关。
2.能利用对动物本领的的认识进行大胆想象,设计自己的的新发明。
活动准备
各种动物图片及根据动物发明的物品的图片,笔、纸等。
活动过程:
1.音乐导入:《动物模仿操》,随音乐做动作。
师:刚才我们做了《动物模仿操》,你喜欢小动物吗?你喜欢什么的小动物?为什么喜欢它?它有什么本领?下面老师跟小朋友一起认识几个小动物朋友:
2.出示图片一:师:你喜欢小鸟吗?它有什么本领?幼儿:小鸟会飞,能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我们一起模仿小鸟飞。师:我们如果想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要怎么办?幼儿:坐飞机。师:我们一起学飞机起飞的动作。师:飞机与小鸟有什么相同之处?
得出结论:飞机是根据小鸟的`原理制造的。
3.图片二:蜘蛛知网。师:蜘蛛为什么知网?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与蜘蛛网相似?(渔网、捕蝶网、纱网、等。)
结论:生活中的网状物品就是根据蛛网的原理制造的。
4.图片三:海底世界。师:水里有什么?鱼有什么本领?鱼用什么游泳?(鱼鳍)出示船的图片。师;鱼鳍像船的什么?(船桨)我们模仿一下划船的动作。你们看鱼鳞向我们见过的什么?(瓦片)
结论:瓦片是根据鱼鳞的原理做的,船就是根据与游泳的本领制造的。
5.总结:其实,只要你是个细心观察的孩子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仿照小动物本领做的。
6.游戏:猜一猜
我们来玩个游戏。逐一出示鸭子(袋鼠、蝙蝠、蚊子、章鱼):下面我会出示很多图片,仔细看如果你觉得哪张图片是仿照鸭子(袋鼠、蝙蝠、蚊子、章鱼)做的你就大声喊“停”。
活动延伸:
1.小朋友开动脑筋时刻到了,快动脑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仿照小动物做的?
大象——吊车 螃蟹——钳子 变色龙——迷彩服 人跳舞——机器人跳舞 鲨鱼——潜水艇等。
2.我们小朋友来当小发明家根据小动物的本领,也来设计个小发明吧。互相交流自己的小发明,结束活动。
科学《光》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研究计划表、教师搜集相关知识并制成资料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结合学生上一节课的.猜想谈话导入:我们的猜想与事实相符吗?这就需要我们开展研究进行验证。
板书:《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二、计划与组织。
1、学生分组商议,制定研究计划并填写好“研究计划表”。
研究
研究目的
组员分工
研究时间
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活动要求
2、集体交流评议,修改完善我们的研究计划。
教师强调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重点是安全。
三、事实与证据(课外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搜集证据的方法与途径。(采访、上查询、阅读书籍……)
2、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搜集关于人类祖先生活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
教师指导部分学生开展探究。
3、学生写好。
科学《光》教案篇6
教材分析:
石头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山上、河边、田野里、小路上都可以看见它们。这看似不起眼的石头却会被幼儿视为宝贝。赶海时,幼儿喜欢捡拾花色、形状不同的鹅卵石,会向成人追“石头是从哪儿来的”、“石头怎么会有花纹”、“石头可以用来干什么”等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本次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石头的世界,探索石头的奥秘,感知石头的特性与作用;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感受自然界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的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中见的石头,感知石头的特性
2·发现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石头在生活中的用途。
3·感受石头的多样与奇特,萌发对生活中自然物的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的不同种类、形状的石头每组 1 筐,装石头的布袋 1 个
2.用鹅卵石铺好的小路。
3·幼儿学习材料一《我的想象》
活动建议:
1.以“神奇的口袋”游戏导人活动,引发幼儿兴趣。
出示装有不同形状、大小、种类石头的口袋,请个别幼儿摸一摸、捏一捏、敲一敲、拎一拎,然后说出感受,其他幼儿根据该幼儿的'表述猜测口袋里可能是什么。
2.请幼儿自由挑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摸一摸、看一看、捏一捏、比一比、踩一踩, 探究石头的特性。
(1)幼儿自由探索后与同伴互相介绍手中石头的小秘密。
(2)引导幼儿从纹路、颜色、形状、大小、软硬、光滑或粗糙等方面感知石头的特性。提问:它们的颜色、大小怎么样?用手模一摸、捏一捏有什么感觉?
小结:石头有很多小秘密,看上去是五颜六色的,花纹、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摸上去有的光滑、有的粗糙,而且很硬。小朋友玩石头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乱扔石子。
3.引导幼儿阅读《我的想象》第 14-15 页,进一步了解石头的用途。提问: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有什么用途呢?
小结:石头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可以用来盖房子、建桥、铺路,有些石头经过加工会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如石磨、茶几漂亮的工艺品等。
4.带领幼儿赤脚在鹅卵石铺的小路上踩一踩,再次感知石头的特性,了解石头的保健功能。
延伸活动:
请幼儿阅读《我的想象》第 13 页,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有趣的石子游戏,把自己发现的石头的秘密告诉爸爸、妈妈。
科学《光》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