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老师教学的指引,也是不断进步的工具,一份实用的教案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其中,好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捏泡泡泥教案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捏泡泡泥教案篇1
【活动设计】
?纲要》指出:“幼儿园内容的选择应该是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小螃蟹吹泡泡”这首歌曲的特点是节奏欢快、活泼,歌词诙谐、有趣,一共有四个乐句。幼儿通过学唱、表演青蛙唱歌,小螃蟹吹泡泡的形象,可以有一种快乐地情绪。活动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活动导入,以小动物开音乐会的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并用三个象声词来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第二部分是欣赏理解歌曲:通过回忆歌词来填充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能够完整跟着音乐完整的唱歌。最后一部分是在完整唱歌的过程中,并加入游戏环节,将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更好的表现。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节奏、旋律,体验歌曲的快乐与友好。
2、让幼儿在快乐的情境中,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掌握歌曲。
3、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教学ppt。
【活动重难点】
在学唱歌曲的基础上,感受歌曲的活泼欢快。
【活动过程】
一、欣赏《小螃蟹吹泡泡》,感受欢乐活泼的歌曲基调。
1、幼儿听音乐进场。
2、出示小池塘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3、池塘边上的绿草地上真热闹,有些小动物正在开音乐会呢。
4、来了谁?青蛙也来唱歌啦,一起来听听吧。
我们学青蛙一起来唱唱吧。
5、还来了小螃蟹,它在干什么?呼呼地吹泡泡。我们一起模仿小螃蟹来吹吹泡泡吧。
6、呀,泡泡破了会发出什么声音?我们一起用啪来唱一唱吧。
(设计意图:听音乐入场,并利用三个象声词来演唱歌曲,既达到熟悉旋律、感受乐曲结构的目的,又让幼儿的声音得到了很好的预热,为接下来的演唱做铺垫。)
二、理解歌词,初步学唱并感知歌曲的情趣。
1、我把他们的故事编成一首歌,请你们来听一听。
2、你听到了什么?
幼儿回忆歌词,教师出示每个乐句的前半段。
3、再次欣赏歌曲,幼儿回忆每个乐句的后半段,教师用各种符号快速完成图谱。
三、学唱歌曲,能完整清楚地演唱歌曲。
1、结合图谱,幼儿跟唱歌曲两遍。
2、遮盖每个乐句前半句,幼儿演唱歌曲一遍。
3、遮盖每个乐句后半句,幼儿演唱歌曲一遍。
(设计意图:遮盖和填充图谱,帮助幼儿有效回忆歌词内容,培养幼儿倾听歌曲的能力。)
四、音乐游戏,体验歌唱活动的趣味性。
1、吓了我一跳的表情动作是怎么样的?
2、请幼儿加入动作演绎歌曲。在歌曲结束时每个人要表演“吓一跳”的表情。
3、重复两次游戏结束。
(设计意图:在趣味的游戏中检测和巩固幼儿对歌曲演唱的成效,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歌唱。)
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比较活泼的曲调,带有一点游戏性。原来的歌词比较有趣,富有情境性,另外歌词叠音字是点睛之笔,幼儿可以根据角色做出相应的动作,让歌曲更合理。而歌曲的最后一句则是伏笔所在,显示出幽默之感。再加上自制图谱的有效利用,幼儿很喜欢而且也很容易掌握。活动采用情景导入法引导幼儿掌握歌词内容,首先让幼儿欣赏歌曲,老师能注意在示范演唱的时候注意自身的坐姿、气息,感染幼儿,不过在导入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表演体验其中的乐趣。接着以提问的方式熟悉歌词,边回答边出示小图谱,方便幼儿记忆。然后通过图谱,巩固歌词,图谱比较形象而且节奏鲜明幼儿很容易记忆。歌词中的“呱呱”“啪啪”等叠词,是歌曲的精彩之处,幼儿非常感兴趣,所以这部分需要强调练习,满足幼儿表现的需要。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幼儿边玩边学,在玩中学唱,减轻了幼儿枯燥学习的负担,使得歌曲的学习在游戏中自然进行,活动可以在幼儿的兴趣最高点结束。
捏泡泡泥教案篇2
一、说活动教材: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三条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更深层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欲望。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方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方法:一"顺",二"引",三"助"。
"顺"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新的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助"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对幼儿进行点拔,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在本环节中,为他们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课题"吹泡泡"游戏,激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第二环节:感知探究。
在本环节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教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看谁发现的多?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
第三环节:体验验证。
在本环节中,教师捕捉随机的契机,借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边观察边记录想象结果时,对幼儿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开放式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进行适时点拔,把活动的难点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同时抓住幼儿互相交流、表现、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契机,设置开放式问题"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有什么秘密?","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附: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教学反思
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游戏。
主要目标是:
1、体验吹泡泡的乐趣。
2、尝试用不同的器具吹泡泡,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3、尝试集体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一开始,我先让幼儿观察我给他们提供的材料,问这些材料能干什么?他们都说能吹泡泡,于是我让他们自己玩吹泡泡游戏,在这个环节中我给幼儿提供的吹泡泡器具都是圆形的。让孩子们告诉我们他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秘密。孩子们回答出很多,有的说泡泡是圆的,有的说泡泡会炸掉,有的说泡泡有大有小,于是我引导他们观察用来吹泡泡的工具,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孩子们都说是圆的,顺着这个问题,我出示了方形、三角形的工具,让他们猜猜,用这些工具吹出的泡泡还是圆的吗?孩子们有的说是的,有的说不是,于是我在一张大的记录表上记录下他们猜想的结果。再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实验一下,看看用这些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到底是不是圆形的。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自己实验起来,他们发现,不管用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我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记录下来。活动最后的环节是让幼儿跟着音乐表演吹泡泡歌曲,孩子们轻轻松松的结束了活动。
但在这次活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孩子们再吹时不知道怎样来吹,主要是我课前没有考虑到,总觉得这很简单,不需多加明,通过这节活动,我知道,在我们大人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在活动中还是应给孩子说明清楚。
捏泡泡泥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诙谐、欢快的风格,能跟着旋律合拍地做小老鼠走、张望的动作。
2.尝试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欣赏过乐曲a段。
2.物质准备:乐曲完整及分段音乐,皮筋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引导语:有一群小老鼠,趁着妈妈睡午觉的时候,偷偷溜出去,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二、感受乐曲旋律,理解音乐情节。
1.完整欣赏乐曲,初步感受音乐的'性质并想象音乐所表现的含义。
2.播放a段音乐,引导幼儿随音乐旋律合拍地做小老鼠的动作。引导幼儿讨论:小老鼠是怎么走的?它一边走一边在干什么?
3.播放第二遍a段音乐,引导幼儿听音乐感受老鼠的心情,能合拍地做小老鼠东看看西看看的动作。
引导语:小老鼠们,我们一起出去玩吧,一定要转头看看,说不定大花猫就在附近看着我们呢。
三、结合故事,引导幼儿完整欣赏音乐b段。
1.结合故事情节,引导幼儿尝试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1)教师讲述故事:小老鼠走着走着不小心摔了一跤,手被一块大大的、粘糊糊的泡泡糖粘住了,它用另一只手去拽,却粘在另一只手上了,它用脚踩住用力拉,脚被黏住了;它再用手去拽,手和脚粘在一起了,它再用力一拽,差点跌倒了,但终于把泡泡糖甩开了。
(2)提问:小老鼠拉泡泡糖的动作、表情是怎么样的?
(3)结合问题“泡泡糖可能会黏在小老鼠身体的什么位置?”引导幼儿尝试从身体不同部位用夸张的动作和神情创造性地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4)引导幼儿在乐曲伴奏下,夸张地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2.引导幼儿在完整乐曲伴奏下大方表现故事内容,提醒幼儿注意音乐的旋律变化。
四、游戏《小老鼠和泡泡糖》,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音乐旋律。
1.以“猫叫声”引入,介绍游戏玩法及规则。
游戏玩法:个别幼儿扮演“猫”,音乐开始时小老鼠们跟着音乐节奏大方的进行表现,听到猫叫声要赶紧跑回家里躲起来,否则会被猫抓到。
规则:必须跟着音乐节奏进行表现,听到“猫叫声”后才能跑回家;若没做动作或被猫抓到者停止一次游戏。
2.师幼共同游戏。
(1)第一次游戏:提醒幼儿注意合着音乐节奏进行表现,提醒幼儿注意遵守游戏规则。
(2)第二次游戏:提供橡皮筋,引导幼儿借助橡皮筋,形象的表现小老鼠拉扯泡泡糖的情境。
(3)第三次游戏: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运用橡皮筋表现小老鼠拉扯泡泡糖的情境,提醒幼儿注意皮筋的弹力。
五、活动自然结束。
捏泡泡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乐曲旋律合拍地做老鼠走、左右张望的动作。
2、尝试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3、体验游戏带来的愉悦,发展音乐表现力。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5、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改编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并带领幼儿说唱;经改编、剪辑的音乐、音效。
2、生活中了解泡泡糖有粘性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乐曲旋律合拍地做老鼠走、张望的动作;尝试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在较快的乐曲旋律节奏下合拍地做韵律动作。
教学过程:
一、说唱童谣,游戏导入,初步渗透a段乐曲的节奏。
教师带领幼儿边说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0|小老鼠上灯台|下不来0|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0|小老鼠上灯台|滚下来0|”,边进入场地,渗透a段乐曲XXXXXX|?Χ Χ Χ 0?的节奏。
二、设置情景,引导幼儿用动作和眼神创造性地表现老鼠走、左右张望的动作,并进行合拍练习。
1、引导幼儿讨论老鼠走、张望的动作并进行合拍练习。
“小老鼠最喜欢上灯台偷油吃,可是在屋子里藏有一只大花猫,小老鼠在上灯台的时候应该怎样走?”
“小老鼠只是悄悄走不行,还得边走边看,应该怎么看?看哪里?”
教师小结:小老鼠要偷偷的、快速的、盯住看的地方,还要上下、左右、前后四处看一看,才不会被大花猫发现。
2、带领幼儿边说童谣边进行老鼠走、张望的动作合拍练习。
3、由声势练习自然过渡到乐曲跟进,完整地进行老鼠走、张望的合拍练习。
三、引导幼儿尝试用夸张的神情、动作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1、播放“掉落”声音,引导幼儿讨论、猜想:
“这是什么声音?”
“小老鼠正在上灯台偷油吃,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教师小结:原来小老鼠掉在了一块大大的、粘粘的泡泡糖上,这是大花猫设的一计,小老鼠真的中计了。
2、引导幼儿尝试从胳膊、牙齿、眼睛、身体等不同部位用夸张的动作和神情创造性地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讨论:“泡泡糖可能会粘在小老鼠的哪里?”
“怎样把泡泡糖快点从身上拉下来?”
教师小结:拉泡泡糖时,胳膊硬硬的,拳头攥得紧紧的,眼睛、嘴巴、身体都要用力。
3、带领幼儿在乐曲伴奏下,夸张地表现小老鼠拉泡泡糖的情景。
四、播放乐曲
播放完整的乐曲,引导幼儿欣赏、感受完整的音乐形象。
五、游戏
指导幼儿在乐曲的伴奏下玩“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游戏,尝试完整、合拍、夸张地表现老鼠走、张望及拉泡泡糖的音乐形象。
六、增加“大花猫”角色,韵律中玩游戏,在放松和愉悦中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幼儿可以将《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家长一起表演。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教师大胆将韵律活动与游戏融为一体,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做韵律,在韵律中玩游戏,愉悦身心与提高音乐表现力同步进行,相得益彰。乐曲《小老鼠和泡泡糖》为6?m8拍、ab结构,a段中的八分音符具有欢快、跳跃的音乐特点,b段中九拍的连音及旋律的模进使人略带紧张,与小老鼠机灵、警觉、可爱的音乐形象恰好相符。
无论是乐曲的音乐形象,还是乐曲本身,都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同时也为了避免韵律活动的单一、枯燥,教师将游戏自然融入,在游戏中完成韵律动作的合拍,在韵律活动的合拍中又有游戏的.愉悦和轻松。
为了让幼儿表现小老鼠悄悄走、偷偷看、用力拉泡泡糖的动作,教师紧紧抓住“轻轻走没有声音、眼睛盯住不动、咬紧牙、攥紧拳”等动作要点,引导幼儿讨论剖析,帮助幼儿理解并进行表现,达到神似和夸张的效果。在拉泡泡糖的过程中,幼儿对九拍的节奏不容易掌握,教师及时借助声势的引导,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形象并进行表现。
不足之处:
幼儿对于表现拉泡泡糖的动作还不够夸张、形象,对于音乐的节奏把握还不是很到位,对以后教学的建议在泡泡糖的处理上老师可以从小老鼠调皮的个性以及音乐欢快诙谐的特点入手引导幼儿对泡泡糖甩不掉到处粘的现象进行大胆创想和模仿。这些都有待提高。
小百科:老鼠是哺乳纲、啮齿目、鼠科的啮齿类动物,俗称“耗子”,是哺乳动物中繁殖最快、生存能力很强的动物。全世界约有三千多种老鼠,无论室内、野外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足迹。
捏泡泡泥教案篇5
目标
1、尝试用吹泡泡的方法作画,体验不同作画方式的乐趣。
2、观察泡泡产生的美丽颜色,感受泡泡画的美感。
准备
1、儿童画数张。
2、盛有红、黄、绿三种颜料洗洁精水的杯子,吸管。
过程
一、玩接泡泡游戏,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美丽的盒子)猜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用吸管从盒子里蘸洗洁精水,吹泡泡)试试看用小手能不能把这美丽的泡泡接住?(教师吹泡泡,幼儿接泡泡)。
2、刚才你们接住泡泡了吗?泡泡在哪里啊?
3、这些美丽的泡泡停留的时间太短了,宝宝的小手碰到就破了、不见了,真可惜。我们来想个办法把这美丽的泡泡留住。
二、出示泡泡画作品,引起幼儿作画兴趣
1、出示作品和作画材料,和幼儿共同讨论怎样吹出彩色的泡泡画。
2、引导幼儿说出泡泡画是用吸管吹出来的,让幼儿认识作画材料:三种颜色洗洁精水、吸管。
三、接泡泡、吹泡泡
1、接泡泡
教师拿吸管轻轻蘸上颜料,轻轻吹出泡泡,幼儿用纸去接住,在画纸上留下彩色泡泡的痕迹(配上短小的'儿歌:小吸管,喝口水,蘸一蘸,舔一舔,对着纸,吹一吹,接一接,泡泡画,真美丽)。
2、吹泡泡
教师用吸管往盛有洗洁精水的小纸杯里吹出泡泡,幼儿将画纸盖上去,在画纸上留下彩色泡泡的痕迹。
3、画泡泡
幼儿在空白处添画泡泡,想象泡泡里藏着什么,用添画的方法画上去。
四、分享交流
幼儿欣赏自己的作品,发挥想象说一说泡泡里有什么。
捏泡泡泥教案推荐5篇相关文章:
★ 泡泡飞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