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反复修改教案,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好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园大班关于量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关于量的教案篇1
大班音乐:月亮婆婆喜欢我
活动背景:
我第一次参加市一课多上活动,就非常荣幸地获得了一等奖。随之市教研室组织的市区互动的教研观摩活动,我也就有幸参加了。其中一位市学科带头人上的一节音乐歌唱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她那优美动听的歌喉、丰富又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和简洁、巧妙的组织语言已深刻的印在我的记忆里,也常常在我的脑海里闪现。从这次活动中,我体会到好课是因人而精彩的。现将当时听课过程的记录评析如下:
活动实录:
(一)感受音乐旋律:
1、教师亲切的自我介绍:小朋友们好!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某老师,你们欢迎我吗?(幼:欢迎!)怎么欢迎?(幼儿自然开心的拍起了掌声)好!今天我来做你们的妈妈,你们做我的宝宝,睡在我用臂弯做的摇篮里,我哼唱《摇篮曲》,你们就跟着我的摇篮,摇呀摇呀睡着了,好吗?
评析:这种导入方式自然、亲切,直入,加上老师轻声细雨而有柔美的'声调,给人甜甜的美感。人的注意力和兴趣自然被激发调动起来了。
2、三次感受音乐旋律:
第一次:教师边跟琴声哼唱边晃动手臂故作陶醉状,带领幼儿的身体随音乐左右晃动;
第二次:“妈妈摇着摇着,宝宝就睡着了,现在妈妈摸谁的头,谁就轻轻趴下睡着了;”
第三次:“妈妈真累呀,心疼妈妈的宝宝们快哼唱这首曲子,让妈妈没也睡觉吧!”
评析:学歌前,教师用了哼唱的方式,让幼儿三次整体感知歌曲旋律,为后面的歌唱教学做了有效的铺垫。这是教师对教材分析后,在设计上的巧妙;另一巧妙之处在于三次哼唱前,教师生动的过渡语言,让每个人不由自主地就沉浸在教师设计的“陷阱”里了。
(二)、理解歌词,学唱歌曲;
1、教师完整清唱歌词。师提问:我们睡觉的时候,谁会透过窗户来看我们呢?(允许幼儿想像表达);那我们假装睡着,看看谁来了;
评析:在这种甜美的意境中,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幼儿的兴趣和思维再次被激活,七嘴八舌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和回答:“小偷”“大灰狼”“太阳”“星星”。教师却依然投入地倾听,不予回答,任凭幼儿的好奇心悬在那,为他们认真倾听歌曲的范唱又埋下了伏笔。
2、教师清唱后,师幼互动问答,教师依次出示相关字卡,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问:谁来了?(月亮婆婆)(出示)
问:为什么来呀?(喜欢我)
问:做了什么动作?(洒下月光把我摸)、(表现洒的动作,提示幼儿摸摸鼻子、耳朵等);
问:玩了什么游戏,(走走停停)、(我走他也走,我停他也停)
问:玩了几次?(三次)依次出示走、停的字卡
评析:五次层层递进的提问,把歌词的句子和关键词进行了有效的提炼,而且“洒”“摸”两个字还配上动作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加深印象,让我再次佩服设计的巧妙。而且,排列的方式也为后面的伴唱部分留有空白。
3、学习用不同的声音学唱歌曲:
(1)看图完整唱第一遍:(用我们的歌声来表示喜欢月亮婆婆吧;)
(2)边做动作边演唱:(再来一次,做上动作吧;)
(3)用很美轻轻的声音唱:(晚上用什么声音唱?)
(4)用响亮好听的声音唱(白天唱这首歌用什么样的声音?那我们试试)
评析:集体教唱部分共四次练习,但每次的要求也不同。既避免了学唱歌曲的枯燥,还保护了幼儿的声带不致疲劳。这样的过渡语言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智慧。
(三)学习并掌握歌曲中的伴唱部分
1、听录音,感知伴唱的音乐部分。
师:天空中的星星被我们吵醒了,朝着我们眨眼睛呢!我们来听听,他们在歌曲的什么地方眨眼睛了(放音乐,教师在相应眨眼睛的地方做手势,帮助幼儿感知)
评析:伴唱中的“啦啦”是每个执教老师认为很难处理的部分,但这位老师用星星眨眼睛的办法处理,首尾呼应,与整个教学设计融会贯通,真的是独具匠心。
2、请幼儿找星星,贴在相应的地方:
评析:由于幼儿第一次听,有两处错误的地方,教师不急于纠正,而是又唱一次,让幼儿对应感知后,再纠正,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
3、集体练习一次:我来做月亮婆婆,你们做星星,在眨眼的地方唱“啦!啦!
4、分角色练习几次(教师和孩子商量怎么才能做到声音的均衡确定角色练习的方式)
评析:这样教师和孩子商量怎么分角色,不仅体现了教学过程教师对孩子的尊重,更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束活动。
师:夜深了,小朋友在什么?对,小朋友睡着了,做了个甜美的梦。谁睡得香,谁睡得甜,月亮婆婆就来亲亲他的小脸蛋。(循环放音乐,教师随音乐轻轻抚摩每位幼儿,让喧闹活跃的课堂逐渐安静,呈现了一幅教师轻抚每位幼儿的怡人感人画面。)
幼儿园大班关于量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灯笼的种类、形状,知道元宵节的由来。
2.能用折、粘、剪等方法独立制作灯笼,掌握灯笼的制作方法。
3.在做做玩玩中感受元宵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认识龙。
2.课件(灯笼会),人手一件灯笼制作用具(废旧盒子、胶水、丝布、松紧带)
3.各种自制灯笼范例
活动过程
1.播放课件,欣赏花灯,认识元宵节。
提问:灯会上都看到了什么灯?你能说出几种灯的名称吗?
小结:正月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人们对此加以庆祝, 燃放烟花、猜灯谜、吃元宵等。
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样的灯笼?
2.尝试制作灯笼
(1)出示各种灯笼的范例,示范一种灯笼的做法。
(2)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材料及灯笼形状进行制作。
3.挂灯笼装扮教室
幼儿自由交流相互评价制作作品。
幼儿园大班关于量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应该私自离园,了解私自离园可能产生的危险。
2、能够理解并遵守幼儿园安全规则,为了自身安全不私自离园。
3、体会私自离园的后果以及家长和教师焦虑的心情。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观看教学挂图。
教师出示挂图,并提问:
(1)仔细看图,看看小朋友在做什么?
(2)有意个小朋友正往幼儿园门口走呢,他要做什么?
2、活动展开:观看情景剧表演
(1)教师:刚才我们看到一个小朋友尧自己偷偷地离开幼儿园,你们觉得他做得对不对?如果他溜出幼儿园,可能会发生什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教师表演情景剧表演《皮皮留出幼儿园》,表现私自离园可能产生的危险。
①情景剧表演:配班教师扮演男孩皮皮,留出幼儿园大门,主班教师扮演人贩子。
配班教师扮演人贩子。
表演内容:
教师旁白:一天,皮皮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地溜出了幼儿园门口。
皮皮:哈哈,溜出幼儿园真开心!可是车这么多,那路这么宽,我怎么过去呢?人贩子(在旁边观察了皮皮好一会儿):小朋友,我带你过马路去一个好玩儿的地方吧!(皮皮不假思索地跟着人贩子过了马路。人贩子给了皮皮一颗糖,皮皮吃了之后晕倒了,人贩子把他带走了,人贩子把他带走了。
②教师:皮皮溜出幼儿园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
3、活动展开:讨论私自离园的`危险性。
(1)讨论:如果私自离园,还会有那些危险?
①教师:除了可能碰到的坏人,私自离园还可能产生哪些危险?
②教师小结:小朋友还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如果自己偷偷地离开幼儿园,可能会遇到紧急情况,又没有人知道,时分成未见得,比如有可能被车撞伤、被人贩子拐卖或者迷路等。所以,为了我们自己的安全,不能私自离开幼儿园。
(2)讨论:如果私自离园,爸爸妈妈和老师会怎样?
①教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你偷偷地离开幼儿园,爸爸妈妈和老师会怎么想,会怎么办?
②引导幼儿展开讨论,体会亲人和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以及自己走丢后他们的心情。
③教师小结:小朋友刚才说的都很好。如果你从幼儿园跑丢了,爸爸妈妈和老师都会非常着急,会非常担心你的安全,会非常伤心,会报警,或者到处找你,没有办法安心工作,老师就顾不上班里的其他小朋友。总之,会产生很大的混乱。
幼儿园大班关于量的教案篇4
一、 活动目标
1、 在多种形式的感受中,使幼儿知道乐曲的名称,了解乐曲的性质(欢快、抒情、欢快)及三段体的曲式结构。
2、 培养幼儿听音乐的兴趣及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3、 在感受过程中,启发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表现音乐,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二、 活动准备
1、 律动《可爱的小精灵》
(1)“今天杨老师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教师穿着魔法师的衣服出场)
(2)“哈哈,亲爱的小朋友们,我是一位魔法师,今天,我带来了有魔力的糖送给你们每一位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张开嘴巴。”(教师分糖)
(3)“现在你们吃下了我的魔糖,就变成了我的精灵,只要听到我的琴声,魔糖就会在你们的身体里滚动起来。听到低音时,魔糖就滚到了你们的脚上。听到高音时,魔糖就滚到了你们的手上。听到中音时,魔糖就会滚到你的'全身。听到‘叮’一声魔糖就停了下来。我的精灵,我要开始弹琴了!”
(4)“魔糖、魔糖,滚起来,精灵、精灵,变变变!”
(5)教师弹奏高音、低音和中音,幼儿按照不同的音高创编动作。
2、音乐欣赏《钟表店》
(1)“可是,有一天,魔法师和精灵们发生了一件事,让我们来听听音乐。”
(2)完整地欣赏音乐,提问:你觉得他们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播放音乐,有感情的讲述故事
(4)“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地听音乐,然后告诉我音乐的前面、中间、后面一样吗?启发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的表现手段,感知音乐的性质(前面很欢快,有点快;中间的音乐很像在跳舞,有点慢;后面和前面是一样的。)
(5)分段欣赏
l 第一乐段
a、 小精灵们趁魔法师不在家,偷偷地溜了出去,每一个小精灵走路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b、 听第一乐段幼儿做动作。老师及时评价有创造性的并符合节奏的幼儿的动作。
l 第二乐段
幼儿园大班关于量的教案篇5
大班语言活动《鄱阳湖》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通过画面理解儿歌内容,用语言和动作表演打鱼。
2、 感受儿歌琅琅上口的语言特点和念儿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撑船撒网的图片。
2、 幼儿用书、磁带/cd。
活动过程:1、 教师提问,引出话题。
出示挂图,请幼儿观察画图,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教师:你去过鄱阳湖吗?鄱阳湖是什么样子的?
2、 教师朗诵儿歌,幼儿倾听。
教师:你听到了什么?儿歌里的鄱阳湖是什么样子的?
请幼儿自由讲述自己听到的儿歌中的内容,教师帮助幼儿整理、组织语言,用儿歌中的.语言进行复述
3、 出示教学图片,帮助幼儿通过画面理解儿歌内容。
(1) 请幼儿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帮助幼儿整理思路,将画面与儿歌内容联系起来。
(2) 结合画面,请幼儿朗诵儿歌,感受儿歌的琅琅上口。
4、 出示撑船撒网的图片,请幼儿说一说是怎样打鱼的,并进行表演。
(1) 请幼儿用语言表达怎样打鱼。
教师:看看图上有什么?图上的人是怎样打鱼的?
(2) 请幼儿用动作表演怎样打鱼。
教师:请你学一学打鱼的动作。
5、完整朗诵儿歌,在念完最后一句后,请几位做捕鱼人,表演打鱼的动作去抓小鱼,其他幼儿做小鱼四散跑,增加幼儿念儿歌的乐趣。
幼儿园大班关于量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