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是能让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进步的,教案的修改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和调整,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狼第一课时优秀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狼第一课时优秀教案篇1
主题节日背景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以往,这一天人们都会煮上香糯甜美的腊八粥,当吃着香粥时也预示着新年的脚步已越来越进。而如今,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工作节奏加快,年轻一辈的家长们已很少会记得过腊八节,煮腊八粥,感受传统节日,通过听听、说说、吃吃、看看过一个热热闹闹的腊八节。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而我们的孩子对这些习俗和节日不甚了解。所以我们生成“腊八节”这一节日主题课程,让孩子从多方面了解腊八节的习俗和饮食习惯,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学会关爱需要帮助的人们,在寒冷的冬天,感受节日带来的温暖和快乐。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了解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2、通过故事,培养幼儿要做一个勤劳的人“感知勤劳和懒惰”。
3、知道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初步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活动准备
1、各种腊八粥的相关图片、制作腊八粥的各种材料及腊八粥故事的视频;
2、课前对于春节的了解以及对于腊八节的了解;
3、教学课件ptt准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了解腊八节吃腊八粥
1、我们每天的早餐都会吃些什么呢?(牛奶、鸡蛋、花卷、饼干、鸡蛋饼、面条、包子、粥)
2、那你们都吃过什么样的粥呢?(肉松粥、八宝粥、皮蛋粥、肯德基粥)
3、观看图片,说说粥里面有哪些东西?(强调腊八节、腊八粥)
(小结:这是我们腊八节时吃的腊八粥,粥里面有红枣、桂圆、红豆、绿豆、花生、葡萄干、栗子、莲子)
二、欣赏故事
1、哪一天是腊八节?
2、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3、腊八粥里面都有什么呢?
(重点突出:勤劳的人)
三、介绍腊八粥的各种佐料、谷物
老师向幼儿逐一介绍腊八粥的各种佐料、谷物。简单了解这些谷物的形状、颜色以及对人体的帮助。
活动延伸:腊八节除了有好听的故事,还有一个好玩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过了腊八就是年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狼第一课时优秀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腊八节的时间、来历和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民俗节日的气氛。
2.了解认识各种粗粮的名称,感知它们的外形和营养价值。
3.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主题活动的环境布置和材料收集。
4.积极主动的参与邀请爷爷奶奶来幼儿园共度节日,给爷爷奶奶送上腊八粥。
5.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6.通过讨论,激发过节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过节。
环境创设:
1.收集各种粗粮实物,放在科学区,让孩子观察认识,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2.收集腊八节饮食习俗的图片和古诗图片让孩子大胆的讲述。
3.用kt板制作一只“碗”,制作豆贴画。
4.教室外墙制作两颗祈福树,请家长和孩子在红布条上写上文字,画上图案祈福。
5.将腊八粥里的八种材料陈列在主题墙上。
活动过程:
一、回忆学做腊八粥的过程,了解制作腊八粥的流程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记得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什么节日吗?每年的腊月初八这一天,一家都要做什么呢?
师:想熬出香香甜甜的腊八粥,嫣儿(绘本中孩子的名字)、奶奶、妈妈都做了哪些事情?
2.根据孩子回答的内容,依次翻阅绘本相应的画面
(1)准备熬粥的东西(大米、高粱、玉米、小米、栗子、核桃、红枣……)
(2)洗好了
(3)准备锅
(4)煮腊八粥
小结:看来熬出香香甜甜的腊八粥,嫣儿、奶奶、妈妈都做了不少事情呢!
二、探究制作流程,绘制腊八粥制作序列表
1.邀请助教家长,介绍食材。
师:今天我们班请来了两位熬制腊八粥的高手,瞧瞧她们是谁?(请两位妈妈出场)两位妈妈带来了许多东西,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围在桌子旁,家长引导孩子说出食材、准备的用具。
2.引导孩子大胆表述制作腊八粥的方法。
师:准备这些东西是要干什么呀?你们会煮吗?看来小朋友都学会煮腊八粥了!火帽子和跳跳蛙特别打来电话吵着要学煮腊八粥,你愿意教教他们吗?
师:怎样才能熬出香香甜甜的腊八粥呢?先放什么,再放什么……
3.幼儿分组合作,探究制作流程,尝试在序列表中画熬制腊八粥的步骤。
师:你们说得都很棒!下面我们分组再来煮一次,并且把制作腊八粥的方法按顺序画下来,好不好?
(1)幼儿分两组讨论
师:要先商量好谁负责煮腊八粥,谁负责观察记录。
(2)幼儿边煮腊八粥,边观察、记录。
4.请幼儿分享熬制腊八粥的方法。
师:谁能根据记录的步骤图,说一说怎么熬制腊八粥?
小结:看来要想熬制出香香甜甜的腊八粥,首先要给事情排排队,先放什么,后放什么,排好队后,再按照这个顺序来做,一定能完成得很好。
狼第一课时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导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体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划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里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1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但看他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心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狼第一课时优秀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品尝腊八粥,知道腊八粥是甜甜的,真好吃。
2、初步了解腊八粥里有什么,分清豆类和米类。
活动准备:
1、腊八粥,各种常见的豆类和米类。
2、勺、夹子、不同大小的容器。
活动过程:
1、腊八粥里的秘密
——幼儿品尝腊八粥,看看嘴里都吃到些什么?猜猜会是什么东西呢?(初步感知它的味道)
——看看腊八粥,尝试去发现里面有些什么?(可以从颜色、形状、味道上去分析)
——小结:原来腊八粥里有那么多的东西(有各种各样的豆类、不同颜色的米类,还有像花生一样的果仁)。
2、豆宝宝、米宝宝来分家
——幼儿分豆宝宝和米宝宝(每桌一筐混和着米和豆各一种的教具,让幼儿用小勺或夹子将豆和米分开来,并将豆和米放入不同开口大小的容器中)
——展示幼儿分的结果:
a、看看这些豆宝宝你认识吗?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出示常见的豆类,鼓励幼儿从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区分,并知道它们的名字)
b、豆宝宝有名字,米宝宝也有不同的名字,大家来看一看:看看这些米宝宝都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会有什么好听的名字呢?(用显示屏观察比较,初步知道大米、糯米和血糯米)
——将米宝宝和豆宝宝送到厨房间,让营养员阿姨做腊八粥。
狼第一课时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分清详略。
3.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分清详略。
2.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并分清详略。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识记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2.启迪学生对平时生活进行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腊八粥细腻咽唾沫汤匙搅和浓稠肿胀褐色染缸脏水筷子
2.导入话题: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俗称“腊八”。在这一天,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方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中就有对腊八粥的描写:“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那么,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又是怎样的呢?
3.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腊、粥”两个字。提醒学生注意:“粥”字由三部分组成,左中右距离相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主次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围绕“腊八粥”,作者主要写了什么事?
(1)学生边读边圈画。
(2)学生交流。
预设:腊八这一天,妈妈在灶台熬制腊八粥,馋粥的八儿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和家人一起心满意足地喝到了粥。
交流后概括:围绕“腊八粥”,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喝粥”这两件事。
2.请学生说一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学生交流文章的详略安排。(“等粥”写得比较详细,“喝粥”写得比较简略)
3.学生思考:详写的部分,作者写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
(1)学生默读并思考。
(2)学生交流:八儿盼望喝到腊八粥、八儿设想如何给一家人分粥、八儿对腊八粥样子的猜测、八儿看到腊八粥。
指导学生将“等粥”部分概括为: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四个小部分,相机
三、仿写练笔,练习表达
1.学生讲一讲自己喜爱的食物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2.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自己喜爱的食物。
要求:要抓住食物的特点,可从食物的材料、味道、做法等方面去考虑,尽可能写出对食物的喜爱之情。
学生完成初稿后交流。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完成仿写练笔的初稿,并作修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听写词语,回顾作家笔下的“腊八粥”。
(1)听写词语:腊八粥腻腻的糊糊涂涂浓稠
(2)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腊八粥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板书课题,回顾课文“等粥”部分可分为哪几个小部分。板书: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过渡:看了视频中的腊八粥,我们再来看看作家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它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这段文字。(出示第1段)
2.自读第1自然段,说这段文字描写的腊八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深受喜爱”“甜甜腻腻的口感”材料丰富”等角度去说。
3.请学生说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如“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4.学生尝试介绍一种自己喜爱的美食。
(1)过渡,如果让你来写一种美食,你打算怎样写呢?
(2)用课件出示“包子”“糖堆”“烤鸭”等美食的图片,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喜欢的美食是什么。
(3)思考:怎样把你喜欢的美食介绍给同学?
(4)小组交流: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每位成员把自己喜欢的种美食介绍给组内其他同学。
(5)小组评价,并推荐介绍得好的同学在班里展示。
提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评价或推荐理由,引导学生关注“抓住特点来表达喜爱之情”,不断完善自己的介绍。
(6)小练笔。
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写自己喜欢的美食(此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当堂完成还是在课后完成)。
5.再读第1自然段,说说描写腊八粥时哪些词语给你的印象最深。
教师结合学生提到的词语,如“甜甜的腻腻的”“糊糊涂涂”“大碗大碗”等,总结并过渡:作者描写腊八粥的语言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把一幅幅生活的图景像影视剧一样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三、精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文中多处写到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情形,请你画出来并作批注,体会他的心情。
?设计理念】于永正老师说过:“读书一定要留下痕迹。”一定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可以在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思、所感和所想。因此,在批注中圈、点、勾、画等符号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而教师会随堂巡视,适时点拨,在学生充分感悟后,组织交流。交流时,要引导有感情朗读。
2、小组讨论,1人发言,其他补充。
3、引导学生从神态、动作、心理、语言这四个方面进行评析
①神态动作: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急红了眼”所表现出的急切心情。
②心理描写: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
此刻的八儿想吃却吃不到,只能想象锅中的美味,体会他焦急的心情。
③“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
从八儿的语言中体会他的天真无赖,这里写出了他对腊八粥的渴望和迫不及待,就如古诗中所说“最喜小儿无赖”。
文中八儿的语言最为有趣,于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
4、情景再现,品读语??
①呈现文中三处对话,学生自由读
②片段一:师生合读片段二三:学生合作演读
?设计理念】采用多种方式,以读促悟。描写、抒情课文,可“诵读欣赏”。
5、在沈从文笔下,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以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6、八儿这么想吃粥,他吃到了吗?引出最后一段话。
7、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吃腊八粥的情景。
?设计理念】此环节是为了拓展延伸,加深感悟,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完成读写之间的迁移。
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对八儿等粥与八儿喝粥分别进行了描写,文章重点着墨在八儿等粥时迫不及待的心理,也通过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一系列正面描写的方式,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八儿的可爱、天真、聪明。又通过略写的方法对一家人喝粥的场面进行简单处理,在整个喝粥的语段中,仅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和简单的语言描述,将腊八粥的香甜可口描写出来。进而让学生明确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并能做到熟练运用到相应的习作中。文章对于传统节日营造出来的氛围的把握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可结合学生的日常实际同时与多媒体进行结合,让学生真正能够感受到传统节日浓厚的节日氛围,与合家团聚时的喜悦心情。这样才能将重点落实到位,也能更好地突破难点。
狼第一课时优秀教案篇6
教材分析:
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
3.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点
1.边读边想象,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课题
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
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有什么了解,说说你知道的?
3.今天,我们学习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用多种方法,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检查预习掌握情况,重点指导难写易错字词。
(1)多种形式学习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 mo)孥孥(nú nú)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灌、褐、筷”字的书写并范写“腻”强调一定不能多写一撇。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
2.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教师点拨。(详写等粥,略写喝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突出文章中心。)
四、精读品悟,聚焦第一部分
分析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提示: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同桌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汇报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没有完成小练笔的同学,课下继续补充,完成的读一读,改一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设计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腊八粥》。
2.回顾梳理课文结构。
二、精读赏析,感受人物
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汇报
预设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是什么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预设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八儿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交流汇报,相机指导朗读,请你读出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全班一起读。(板书:迫不及待)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指名读,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想法。
指导朗读妈妈和八儿的对话,体会八儿的心情。
④指名读第八自然段,你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出示: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
2.想粥。
(1)同桌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思考问题: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又改变了?
(2)什么是“孥孥”?从中你能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小结: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
(3)分角色朗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八儿猜想的粥是什么样的?请在找出相关的语句。
出示:“栗子会稀烂到认不清楚了把,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起来总已是面面的了!……”
(2)自己读一读,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圈出来。
(3)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的?(板书:奇妙)
4.看粥
(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画出相关词语。
交流,读一读。
(3)找出关键词和第14自然段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想象八儿的心理,说一说。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的呢?
读一读,体会体会
提示: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运用动作描写“靠”“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了八儿粥吃得多、吃得饱、吃得尽兴。(板书:心满意足)
三、再读赏析,交流感受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2、“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圈儿。”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已的感受。
(1)同桌合作,找到句子读一读,交流交流。
(2)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狼第一课时优秀教案篇7
设计思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和不断传承,慢慢形成的,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在西洋节日盛行的今天,中国的传统民俗我们小朋友知道的还有多少?就如“腊八粥到底是哪八样东西?腊八节的来历?”这些问题,都是孩子们所不知道却又应该了解的。
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想通过绘本故事向孩子介绍“腊八节”,知道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俗,引发幼儿对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的好奇,从而初步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团圆美好的意义。
活动目标
1.听故事,跟着“小燕子”一起观察胖嫂家的变化,理解故事内容。
2.认识腊八粥的材料,知道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
3.体验故事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绘本《屋檐下的腊八粥》、ppt课件。
2.8种腊八食材图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封面,引发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人物,对故事人物感兴趣。
提问:封面上有谁?长得什么样子?她在那里做什么?
2.出示图书名字
提问:书名中提到的东西,画面上有吗?猜猜故事里除了胖嫂,还有一个主角会是谁?
二、倾听故事,理解内容
教师依次播放绘本内容,引导幼儿根据画面猜测内容并能用语言简单讲述
1.出示ppt,提问:
小燕子一家住在哪里?它们要干什么?(观察景色的变化和燕子一家的变化。)
说说燕子为什么要去南方过冬。
2.出示ppt页,提问:
小燕子看见胖嫂在做什么?
胖嫂准备了哪些好吃的东西?为什么?(观察画面,用语言简单讲述。)
3.出示ppt
匾里一共有哪几样东西?你都认识吗?猜猜胖嫂要做什么?(鼓励孩子说出食材的名称、颜色。)
4.出示ppt
什么季节到了,小燕子用衔来的八样东西做了什么?
三、记八宝,玩游戏
1.出示实物,分辨和认识“八宝”
小燕子用食材来做项链,打扮自己,你觉得它们可以用来做什么?
2.游戏:八宝蹲
游戏规则:幼儿每人选择一张食材图片,由一人开始边蹲边念食材名字,被念到食材名称的幼儿需立即回应,继续游戏。幼儿游戏1-2次。
四、自助阅读,自主讲述
1.设疑:胖嫂究竟用这八样食材做什么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2.和同伴一起看画面(从“吃腊八粥咯“到最后。)
胖嫂煮的是什么粥?
看到小燕子,胖婶一家是怎么做的?
这一天小燕子过得开心吗?你知道这天是什么节日?
小结:腊八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逢腊八节人们都要吃腊八粥、团聚在一起,共享亲情和家庭的温暖。过完腊八就要过年啦!
活动延伸
欣赏童谣:
过了腊八就是年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真香甜,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炸羊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狼第一课时优秀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