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制定教案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增强他们的教学适应能力,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案篇1
1.课件出示问题:
①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②用直尺量一量你手中圆柱的高,你发现什么?
2.小组观察讨论。学生汇报: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3.圆柱的高。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 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4.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 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 小结圆柱特征。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四)练习巩固(课件出示)
第1题: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第2题:(读出下面各圆柱的有关数据。单位:厘米)
叫学生回答。
第3题:判断。指名学生回答,并说理由。
第4题:想一想,围起来能得到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圆柱的特征
两个底面(大小相等)
一个侧面(曲面)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圆柱的认识(p10—12)
教材分析:
教材先呈现出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再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结合图形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那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了学生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柱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体,学生有广泛的认知基础,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圆柱体实物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体的立体图形,使全体学生经历从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
2、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量一量,想一想,做一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高、侧面、及侧面展开图形状及其与圆柱体的对应关系,并能够对一些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或实验验证。
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猜想、操作、分析、概括水平,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师生互动中是全体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圆柱体)的独特魅力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使部分学生大致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准备:
圆柱体实物及模型、直尺、色卡纸、剪刀、胶带、ppt课件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
1、出示主题图。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这些都是圆柱体。
师:圆柱体是立体图形,平时简称它为圆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认识。(板书:圆柱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先从生活出发,从而让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质疑探究
ppt出示自学探究
①、通过制作圆柱体,想一想圆柱体是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②、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量一量圆柱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强调结合制作圆柱的过程,小组归纳总结。
1、生汇报:圆柱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两个圆,一个侧面。
生:两个圆是圆柱的底面,侧面是圆柱的侧面。
2、生:两个底面是两个大小一样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上下粗细一样。
3、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生:在两个底面之间。
生:无数条。
生:通过测量发现圆柱的高都相等。
师:你是怎么量的?
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圆柱,加深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自学能力,让学生演示测量的过程,使学生明确:用直尺和三角尺可以比较准确,便捷的测出圆柱的高)
师:日常生活中圆柱的的高还有那些不同称谓?
例如:硬币的高教做【厚】;钢管横放时的高叫做【长】水井的高叫做【深】等。
【设计意图】圆柱高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中的难点,应突破侧面高的教学定势,以两底面间的距离从内外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高,画高。丰富学生空间意识观念。
小练习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练习,检测学生对圆柱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的理解)
圆柱的侧面
我们在制作圆柱时有没有发现圆柱还隐藏着一个秘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你是沿着那条线展开的?
(小组讨论交流)
生汇报,并适时板书
生:沿着一条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生:沿着其中一条曲线剪,展开后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不规则的剪是一个不规则图形。
师:沿着高剪,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师: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为什么?
生:是一个正方形,因为前面说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而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所以沿高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那么沿高展开后就是一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剪开、围裹等实践操作,把圆柱体的侧面化曲为直,不仅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勇于探索并有所收获,培养学生良好的一丝不苟的学习品质。
三、深化巩固,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这种立体图形,回忆一下:
1、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2、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侧面沿高展开可能是什么图形?
4、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作业布置:
①、完成练习册圆柱的认识。
②、寻找生活中的圆柱体
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在生活中经常可见,所以学生学生对圆柱是有初步认识的。所以,在新授时,有以下成功之处:
1、在导入时利用课前制作圆柱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圆柱,学生通过制作圆柱,能很快知道圆柱有三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2、教学中采用亲自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小组活动,采用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高。
3、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在突破重难点是鼓励学生用多种办法去尝试通过小组合作,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并且多鼓励学生去说。
4、多与生活联系,在练习时,有一道判断题,在判断已给物体是不是圆柱,一些不是圆柱的物体如腰鼓,手鼓等。
不足之处;
1、在讲圆柱的高这一特征时,没有鼓励学生动手测量,只是简单地指了指。
2、整节课鼓励性语言较少,教师说话有些啰嗦》
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它们各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2.(课件出示)师:那下面的这些物体你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圆柱模型,边看书边思考:
①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什么?
②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什么?
③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
④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
及时练习(课件出示):让学生根据圆柱的特点判断下面的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初步了解圆柱的特征,为后面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案篇4
一、说教材
(一)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通过实物直观认识了圆柱这种物体,本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向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2)过程与方法: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三)我的教学理念是: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认识圆柱的生活经验,但是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在认知上是个飞跃,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发现者,先直观认识,再通过动手做圆柱,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做数学”。
(四)本节课我的教学具准备如下:
每组准备圆规一个、彩色卡纸两张、小剪刀一把、胶水,学生自带圆柱物品等。
二、说教法。
整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应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①情景教学法;②探究发现法;③活动体验法。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为了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我应用以下学法组织教学。
①观察操作法;②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3、动手操作,深化知识。
4、实践应用,扩展延伸。
(一)先来讲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一上课,我用课件出示了大量生活中的圆柱让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问学生,我们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柱形呢?这时学生会纷纷发言,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比较美观;有的学生又会说:把压路机、墙刷设计成圆柱容易滚动等等。这样问题情境创设,提起了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我趁这个机会导入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唤起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知识经验,体会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
两个相等圆面是圆柱的底面,周围是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圆柱有了初步认识,具体感知,了解圆柱各部分的特征。
(三)接下来是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按要求自制圆柱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当一个组织者,在旁巡视给予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做:用已有的圆柱先画两个圆,再把物体卷起来,做侧面;有的学生会用物体在纸上滚动一周,先量好侧面,再用圆规画两个圆做底面;还有的学生先卷好侧面,再用侧面画底面,但发现画出来的不是圆。
做完后,我让学生汇报展示作品。这时学生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侧面太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样大。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平面与曲面的互相转换;
重点发现侧面与底面的接缝不容易吻合;
进而思考怎么办才能使侧面的底边与底面刚好结合在一起。
问题提出后,我请制作得好的小组说一说,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才能使圆柱的侧面和底面不大不小地刚好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反复的演示,让学生发现并归纳出:
(1)圆柱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
(3)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接着我再让学生根据认识算一算:
第一种情况:先做好侧面,根据侧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来设计底面。
第二种情况:先做好底面,根据底面圆的周长等于侧面长方形的长来设计侧面。
使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认识更为准确。
最后让学生重新设计,做一做:
根据计算结果,在新的卡纸上重新测量制作。学生在深入了解圆柱的特点后,目的更明确,方法更科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我将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选择一组学生作品展开贴到黑板上,写上对应量。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等自主探索活动,对圆柱有了深刻的认识,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在空间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四)、实践应用,扩展延伸。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需的数学,我把练习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层:判断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通过此题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综合层:这里有一些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不同的圆柱?(这个练习让学生再次明了本课的重点:圆柱的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开放层:在这个层次的练习里,我将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察、到动手操作做圆柱等多种方式来认识圆柱,突出“做数学”这个数学理念。也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案篇5
一、揭题示标
?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0页到第12页的例1和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想:
1、圆柱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二、自主探究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习本上)
第11、12页的“做一做”
要求:
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三、合作提升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图认为判断正确的请举手。
?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圆),有一个侧面(长方形)】
2、观察自己做的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和宽相当与圆柱的什么?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练习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四、巩固运用
1、练习
圆柱有()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有一个(),展开后是个()。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2、当堂训练(课本练习二,第15页)
作业:课本第1、2、3、4题(填书上)。
练习:《学习与巩固》第6页
五、总结解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1、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圆),有一个侧面(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具准备:
硬卡纸圆柱体,相应电脑课件,尺子,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
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
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
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后提问: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提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从第3页最后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提问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②得出计算方法。
提问: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课件出示练习题
3.做练一练第3题。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四、作业布置
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难点圆柱的侧面积和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
学情分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学生对于圆柱体并不陌生,只是没有深刻的认识,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你学过那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今天老师要教同学们认识一个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圆柱,老师检查。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的图片,请大家欣赏。
你还见过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从一年级我们就知道圆柱体,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圆柱体?说说看。
二、探究新知
1.从圆柱的图片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教师:如果把它们画成立体图形是怎样的?想看吗?
课件演示:从图片中抽象出圆柱。
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多看到几个面?圆柱我们能看到几个面?
2、探究圆柱的基本特征
(1)思考: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什么样的?叫做什么?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教师:小组合作,动手动脑
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怎样?你用什么方法证明?
画、剪、比等等方法。
(2)比较胖瘦两个圆柱,它们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得出:因为圆柱的底面半径不同,所以在高相等的情况下,半径大的圆柱就胖些。
(3)思考:用手摸圆柱周围的面,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是一个光滑的曲面。
(4)思考: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
学生先用手比划下圆柱的高,在用彩笔画出圆柱的高。试试看,你能画几条。
白板演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3、拓展应用,发展新知
在生活中,圆柱的高也有不同的称呼,你知道吗?(白板展示)
硬币是厚,井是深、钢管是长。
三、巩固提高,
1、完成p18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检查。
2、完成p18的第2题
分析:分别以长方形的那条边为轴旋转而成,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帮助理解
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识到了什么?请用“1、2、3、无数”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你会吗?说说看。
作业能力练习册第13-14页内容,回家体会理解记忆公式。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认识
底面侧面高
2个1个无数条
大小一样的圆曲面
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状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学中,重点理解圆柱的高有无数条,而不仅仅是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这一条。还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立体图形只有两个面。
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