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编写,帮助教师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安排课堂活动,使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6的数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6的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积极动手操作,尝试用数字、符号记录豆子的数量及排列的结果。
2.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一样多的种子排列时,大种子排的'长,小种子排的短;队伍一样长时,大种子用的少,小种子用的多。
活动准备
1.教师和幼儿共同豆子。
2.一排豆子,2张排列卡
3.磁性黑板磁铁、记录单、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发现,有哪些豆宝宝。
1、引导幼儿观察盘中有哪些豆宝宝。
2、请幼儿将三种豆宝宝分类,感知并在集体中交流每种豆子的数量。
3、在第一张排列卡上记录豆子的数量。
4、讨论:在一张纸上同时记录三种豆子的数量、怎样记录才清楚
5、请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并在集体中进行交流。
二.队伍排到哪里——记得清楚,看得明白。
1、尝试让一种豆宝宝在第二张排列卡的线上排队。
2、讨论:队伍有多长?
3、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讨论拿掉豆宝宝后,也能让别人知道种子排的队伍有多长的方法。
三.猜测并实践——豆宝宝排队。
1、请幼儿猜测:让三种豆宝宝分别在第二张排列卡上排排队,从短线处开始排起,一个挨着一个,哪一种豆宝宝排的队伍最长,哪一种最短,为什么?
2、动手试一试
3、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4、讨论自己的操作结果,为什么?
5、鼓励幼儿大胆的运用数字、符号、图画以及表格记录排列的结果。然后积极交流自己的发现,说出原因。
活动建议
区角活动:在科学区,比较自己收集来的其他豆宝宝,为他们排队,感知物体大小和队伍长短的关系。
6的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概括物品的共同特性,把不是一类的物品找出来。
2.指导幼儿依据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一套动物图卡,其中有一张是汽车图卡。
2.苹果、梨、橘子、香蕉四种水果若干。
3.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参考提问:请幼儿观察图卡并说出图卡上都有些什么?请幼儿将自认为不对(它和这些图卡不一样或不是一类)的图卡拿出来,并说出为什么。
2.请幼儿观察桌上都有什么水果,这四种水果可以怎样分类?(提示:幼儿可以按颜色、形状、味道、有无核、吃的方法、产地等分类)
3.指导幼儿对积木进行分类,如图4-5所示。参考提问:
(1)请小朋友想一想,画一画,把这些积木按大小可以怎么分?按颜色又可以怎样分?
(2)请小朋友想一想,试一试,还可以怎样分?(提示:还可以按形状分成四类)。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活动区投放可分类的材料,引导幼儿多角度地分类,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6的数学教案篇3
等差数列求和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理解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1)了解等差数列前
推导的过程,记忆公式的两种形式;
(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 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 ;等差数列通项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涉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研究 的最值.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4.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是等差数列前 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首先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项和的思路,而后导出了一般的公式,并加以应用;再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组成方程组,共同运用,解决有关问题.(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推导过程的展示体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一般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情况,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要.等差数列前 变用公式、前 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应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计算;另外反用公式、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方程(组)思想.
高斯算法表现了大数学家的智慧和巧思,对一般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难点在于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上.(3)教法建议
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公式推导及简单应用,一节侧重于通项公式与前 式综合运用.②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建议由具体问题引入,使学生体会问题源于生活.项和公
③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与研究方法.④补充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项和公式.⑤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等差数列的前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示例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方法
讲授法.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
问题就是(板书)“ ”
这是小学时就知道的一个故事,高斯的算法非常高明,回忆他是怎样算的.(由一名学生回答,再由学生讨论其高明之处)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现这100个数可以分为50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一组,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一组,第三个数与倒数第三个数一组,?,每组数的和均相等,都等于101,50个101就等于5050了.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迅速准确得到了结果.我们希望求一般的等差数列的和,高斯算法对我们有何启发? 二.讲解新课(板书)等差数列前 1.公式推导(板书)项和公式
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 的首项为,公差为,由学生讨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 和 表示,得,有以下等式,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似乎与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似乎进行不下去了.思路二: 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为回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两
式左右分别相加,得,于是有:.这就是倒序相加法.思路三:受思路二的启发,重新调整思路一,可得,于是
.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 和.2.公式记忆
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两个公式.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
3.公式的应用
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例1.求和:(1);
(2)(结果用 表示)
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例2.等差数列 中前多少项的和是9900?
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 三.小结
1.推导等差数列前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 必须是正整数.项和公式的思路;
2.公式的应用中的数学思想.四.板书设计
6的数学教案篇4
公开课教案
授课时间: 20xx.11.17早上第二节 授课班级:初三、1班 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 7.7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知识迁移的能力;
2. 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解决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关注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主动探索,勇于发现。从而领悟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变化着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研究及运用
教学程序设计:
利用多媒体放映落日的动画,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公开课)》。引导学生从公共点个数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两方面体会直线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
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学习7.7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通过观察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得出直线和圆相离、相交、相切的定义。
2、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r的大小变化,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半径和点与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来判定,总结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定。得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6 厘米,⊙o的半径为r厘米,当圆心o从点a出发,沿着线路ab一bc一ca运动,回到点a时,⊙o随着点o的运动而移动.在⊙o移动过程中,从切点的个数来考虑,相切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写出不同情况下,r的取值范围及相应的切点个数
布置作业
1、课本第101页7.3 a组第2、3题
2、课余时间,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找出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实例,说给大家听。
6的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操作不同的材料,了解5分成两份有不同的结果。
掌握记录的方法,学会用语言表达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 贴绒桃子,木珠,雪花片,格子标记及数字1——5若干套。
活动过程:
小组活动。
交待小组活动内容及要求。
第一组:撕贴格子。
先拿一张记录单看一看,总数是几,再拿一张与总数数量相同的格子纸条,沿线撕开分成两份贴在横线上,每排撕贴的.答案要不一样;最后说一说5个格子可以分成几格几格,几格和几格和起来就是几格。
第二组:撒雪花片。
先数一数盘子里有几个雪花,再放在手心里晃一晃轻轻撒出去,然后记录几个花片里面有几个红的,有几个绿的;如果撒出的答案有重复就不要记录,再重新撒,不能记录重复的答案。
第三组:穿木珠。
每次取5个木珠,然后把5个木珠分别穿在两根棍子上,每次分穿的结果要不一样,但记录的结果要和分穿的结果一样。
集体活动。
检查他们记录的是否正确,寻找对错标准,对在哪儿,错在哪儿。
教后感:通过看分类板,学会将图形分类。在课堂上孩子学习的欲望很高,气氛也比较好。操作的结果比较满意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6的数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