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在当下的社会是人人都应该会写的一种感受性的书面材料,你会写吗,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有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一般都要写心得,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穹顶之下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穹顶之下心得体会篇1
很久以来就非常敬重这位美丽的央视记者,佩服她敢于直面社会最危险最黑暗的行为和一些最尖锐的社会现象,继而和它们作斗争,全然不顾个人安危,敢于说真话,在这个噪杂的社会用她最大的声音呵斥了诸多无耻或者麻木的灵魂!她是新闻界鲜有的有担当,真正具有新闻传播职业素养的媒体人,这种精神这种责任感不能不让我们赞叹!
片子长达一百多分钟,以女儿生病她辞职在家照顾女儿展开,“在照顾女儿的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越来越强烈”。雾霾严重时,担心孩子生活在污染的空气中,因此一直把女儿关在家里不敢让她外出,她害怕有一天女儿会问“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雾霾是什么”,因而启动了雾霾调查。为了这个调查,她自费百万,历尽千辛万苦,顶着巨大压力,辗转奔波多个国家……她的这种伟大的母爱之情以及由母爱产生的对全社会的博爱之情,不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
忘了自己从何时起,每天早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习惯性的拉开窗帘远眺一下,看看视野有多远,清不清楚,是不是有雾霾;临出门前我总是习惯性的看看手机里空气质量预报,显示“良”的日子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或是重度污染,从没出现过“优”,因此出门戴口罩也成了常态,虽然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当空气重度污染时,说实话真的不想出门,但是没办法,得上班。每到此时,多么想自己是西游记里神通广大的孙猴王,一口气把雾霾吹走;或者特别期盼冷空气到来(虽然我很怕冷),因为每次冷空气过后,我们总会享受最多一天半的蓝天白云(多次观察的结果)。在雾霾常态化的今天,仅仅一天半的蓝天白云也是奢侈。
雾霾的危害早就耳闻,但是看完纪录片后更震惊于它的危害之深、可怕之处。看得触目惊心,看得心痛沉重!柴静从对中外权威专家的访谈、对科学问题的细致分析、对专业数据的通俗解读以及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元视角的运用…把复杂的科学数据和专业术语解读的透彻易懂,一目了然。总体上,比较深刻地揭示出雾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希望此片能唤醒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深刻认识!我也会为环保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今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丰富的条件下,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重要。曾记得每逢过年过节总会收到身体健康之类的祝福语;我也总会把“身体健康”放在祝福语的首位发送给亲朋好友,足以说明健康的重要性。而一些明事理的人们恰恰以“雾霾”的方式在破坏着健康,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是多么悲哀和无知啊!为了眼前利益变得鼠目寸光、甚至是贪婪残暴!不得不令人发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毕竟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虽然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如果每个人都为环保做一份贡献,加起来就会形成大能量。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
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做好监督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让那些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眼前利益的现象和行为没有容身之处。
真心希望纪录片《穹顶之下》能唤起这片土地上大多数人的良知与觉醒,让我们同呼吸,共命运。
穹顶之下心得体会篇2
在柴静从央视辞职,一度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当中,无论是最初的《新青年》,还是《东方时空》,再到《新闻调查》和《看见》,她都在以一种独有的视角带着我们去观察,去审视这个我们赖以生存和无比热爱的世界。一年后的今天,柴静带着诚心之作《穹顶之下》回归,依然是典型的柴静式思考,问题的提出,现状的曝光,原因的分析,一步一步带我们去探索,去了解,去认识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
在本次《穹顶之下》的推广和发行中主要依靠的是大众传播方式,新兴网络媒体,柴静于二月的最后一天上午十点,在优酷土豆平台同时首发了这部两小时的演讲视频。仅仅几个小时之后,它就出现在几乎所有的视频网站上,并且点击率很高。网友的积极参与使得《穹顶之下》在一瞬间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然而此时,如果你不上网,你绝不会知道这样一个宣传片的问世。据相关媒体统计,截至当天深夜,全国所有的电视台上星频道,没有一家报道关于《穹顶之下》的消息。而纸质媒体更是毫无动静。这样的情况不由让我们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中国,各类媒体一直处于严密的体制之中,各类新闻都需要经过严密的过审才能出现在受众的眼前,而新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自由度也会更高一些。当然,今天在网上已无法观看《穹顶之下》,因处于时期,话题过于敏感而被禁,也更进一步说明了我国目前的媒体氛围,也需要我们思考,媒体的职责到底是什么,作为未来的传媒人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媒体的尴尬现状。除了发布推广平台的选择之外,在《穹顶之下》刚刚发布的时候,我们无论是在微博、微信还是在贴吧、论坛到处都可以看见网友的评论基本都是对于柴静做这件事情的赞扬和在看完片子对于雾霾的深度认识和思考,而这正是最为简单的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接下来的局面则是出现了各种的负面评论。现如今是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更别说是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的网络,许多不堪的言论开始出现,而更多的人则是一种人云亦云的态度,这也是人际传播中相互影响的作用下产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不禁让人有些伤心,却也无可奈何。
在《穹顶之下》这个片子中柴静打破了传统的讲述模式,自己作为亲历者和讲述者双重身份带我们走进雾霾的世界,柴静不只是一个主持人,更是一个深入现场记者,一个研究的志愿者,而这多重身份使得柴静以一种极其主观的姿态站在观众面前,向观众去说明事实的真相,这样的一种如老师讲课般的说教方式也使得大众在接受信息时能够有更强的接收能力,也更容易信服和受其影响。柴静采用给人心里震撼的第一人称为视角,充满主观的传播模式,最大限度的控制人们的思维走向,以达到最好的接受信息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纪录片能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原因。它开创了新的“新闻报道”方式:调查、演讲、表演、视频,以及剧场呈现,然后网上播出。
当然,再先进的传播方式和营销策略如果没有好的信息内容,一样会像划过天空的鸟一般,不留痕迹。所谓,内容为王,百分钟的雾霾调查,能够以刷屏的方式传播于网络,这是一个奇迹。它告诉媒体与传播者这样一个道理,信息的传播其实不在技术层面,而在良知与责任。符号是信息的外壳,作为传达信息的外在形式,在传递信息时符号的选择十分重要。在《穹顶之下》中,柴静及其团队使用了大量的符号作为佐证来告诉大家关于雾霾的相关信息。如一些基本的调查数据,各类表图的制作,以及更为生动的动画短片,都是为了向观众说明相关信息,让人通俗易懂。多名国内外专家的采访视频;在全国多个城市耗时一年的天空的图像记录;2004年《新闻调查》关于山西孝义污染的视频资料;肺癌肿瘤患者的手术视频等多种符号都成为了柴静向人们说明雾霾是什么和雾霾的严重危害的最为直接和强大的武器。
在说明雾霾产生的原因时,柴静也力求信息符号的准确性,在多方查证的基础上告诉了人们雾霾产生的原因。从国外案例到国内的钢铁、煤、油发展史,诸多调查案例、环保权威人士分析等,对大众进行了详细的环保科普。燃煤、燃油、工业生产、养殖、化肥、扬尘、生物质燃烧等多种污染源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在我国,pm2·5中就有60%的污染来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烧,而这也与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消耗大,劣质,缺少清洁,排放缺乏控制是我国目前的燃煤和燃油的现状,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现状,虽然靠我们的一丝微薄之力无法真正的杜绝污染,但我们如果都毫不作为,我们的未来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在片子的最后以一段动画视频告诉人们怎么减少雾霾,整个视频还多次出现“12369”,让大家可以有一个向雾霾提出挑战的武器,有一个向污染说“不”的方式,使得这个片子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因为可能我们做不到出行不开车,改变不了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但拨打举报电话这种举手之劳的事情还是可以做到的。
为了蓝天,为了白云,为了美好的山川河流,行动起来吧!穹庐之下不能只有柴静一个人在战斗!
穹顶之下心得体会篇3
"看了这个记录片,给我的感觉:不是让我如何做,而是呼吁和加强大家的环境忧患意识。如果明明知道这个靠污染而发展是不正常的发展,但是我们仍然在进行。如果发展初期,因为要发展要温饱不得不屈服,那么在经济越来越发展的今天,我们是习惯了屈服站不起来了,还是应该慢慢壮大自己顶住站起来与污染做斗争呢。
因为就业问题,政府取缔不了也惩治不了这些煤油污染企业。难道这些企业就可以把污染当成理所当然吗,在这片同呼吸的天空下,我不知道获利的具体是哪一些人,但是却知道它却损害了我们所有人利益——因为它给我们所有人带来了安全威胁。如果说让他人失业何其残忍,那么让大众受污染威胁,患肺癌死亡的人们就是死有余辜吗。孰轻孰重,分不清吗?也许有人说柴静在夸大其词,中国的空气污染哪有那么严重,但是不管如何威胁的确存在,也在扩大,难道一定要等到中国出现大规模因为空气污染而死亡才能重视,才能改制吗,大家不觉得晚了吗。
就记录片提到“洗煤”这件事,中国做不到洗煤再用吗。这些企业是连洗煤的钱都拿不出来了吗,如果企业的利润这些低,连这个钱都拿不出来(靠污染撑着),那么这些企业就没想过转型或者换行业。自己没利润赚不了钱,又污染环境讨骂名,大家觉得生意人会做这种亏本的事。所以这些企业不要把就业失业当成挡箭牌,这是一个借口而已。企业做好防治工作,工人会失业吗,可能还需要安排专人去负责这一块,还增加就业呢;此外企业转型,也不意味着员工就要失业啊。中国人做事不是做不了,做不好,而是觉得不重要,不严重,没关系,不想也不要去做而已。不重视的话,也许这类纪录片会越来越多吧,因为污染会越来越严重,死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给大家的恐慌会越来越严重。
古人经验之谈:居安思危啊。现在“居”都不安了,还不思危吗!
穹顶之下心得体会篇4
每时每刻,我都身处在穹顶之下,我呼吸着空气,却不知道它早已致命,我看这个天空,却不知道它早已不是蓝色,我生活着,却不知道处处都是看不见的危机。每一口空气都有毒,每一次呼吸都在冒险。
看了《穹顶之下》我才知道,原来我身边全都是不可预知的危险。
空气中,弥漫着肉眼不可见的颗粒物pm2.5。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它是最近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种致命的颗粒物,在人类呼吸时进入人的身体,甚至能引发死亡。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致命物质。而这些致命物质,没有人可以挡住它们的脚步。
中国排放的有毒气体和致癌物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环境保护的法则,如同摆设一般,从颁发到快要结束时,所运用的次数都是0。我们身边的环境越来越糟糕,已经到了危害我们的生命。如果说雾霾是一个警告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就是自然的惩罚了。
我看到《穹顶之下》的时候,才明白,原来环境已经变得这样的不堪入目了。生产一吨钢的利润,甚至连一个茶叶蛋也买不到。但却又多少人为了这茶叶蛋的钱,不惜去毁坏环境,去危害生命?中国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国家,它所需要的,是庞大的经济支援,而在钱后面,却是环境。钱和环境,真的只能去选一个吗?
我相信,中国的脚步是不可阻挡的,经济也是不可以抑制的,但我们,却可以让环境在经济的基础上变得更好。看了《穹顶之下》,我感受到的并不单单是雾霾的危险,而是整个环境的危险。如果不将这些化学物质控制住,那么我们面临的将是——灾难。
也许雾霾仅仅是一个开端,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将会发生。但是,我们却可以为环境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虽然只是一点点,但就是从这么一点点开始,环境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穹顶之下,天已经变得灰白,但只要去努力的做好环保,终有一天,天空回变得蔚蓝。
穹顶之下心得体会篇5
?穹顶之下》——我认识了柴静,也知道了这雾蒙蒙的天空是什么?当我看完这个关于雾霾纪录片时,我的感触很深。曾经的我一直以为天空中那一层厚厚的灰色类似云的东西叫雾,所以并没有怎么放在心上,有一段时间,我仿佛有些认为这并不是雾,而是雾霾。我开始关注起来雾霾,我发现雾霾的天气并不是只有几天就会消失,而是长时间这样。我慢慢地重视了自己的环保,也注意起了大家的环保。直到我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我才真正地去认识了雾霾。
雾霾,名副其实,就是雾和霾的总称。但是雾和霾并不是用一种物质,它们的区别是很大的。霾,就是灰霾,也就是空气中的一些灰尘,杂物混合在一起的浑浊现象。
当初我和柴静都有这么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之前困扰了我很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了柴静的雾霾纪录片,我才解答了这些问题。
在纪录片中,柴静来到一个地方调查了一位小女孩,柴静问她:“你见过夜晚上发亮的小星星吗?”女孩摇着头苦笑着说:“没有见过。”“那你见过蓝天吗?”“见过几次。”最后,柴静问:“那你见过蓝天上的白云吗?”小女孩用稚嫩的声音回答了柴静的问题:“没有见过。”那个时候,我的心有一瞬间被震撼住了。我惊讶极了!一个六岁的女孩怎么会没有见过白云和星星呢?很快,我又为她感到悲哀,看不到白云,看不到星星,甚至看不到蓝天,这样的生活该如何想象,那儿的天气和环保要有多差才能这样。对于我来说,看到蓝天、白云是件简单的事情,是的,环境在变得恶劣。我们虽然看得见蓝天白云,可是想要看到漫天的星星在夜空中闪耀着却是件棘手的事情。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是因为现在大家的环保越来越差,反而工厂越来越多,排出的气体大多是有毒气体,这样空气质量也会严重下滑。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一抬头便能看见湛蓝的天空,一呼吸便能拥有最神清气爽的空气。可是光想有用吗?我们得做出行动来,绿色环保出行,不乱扔垃圾,看见违法排放毒气随手拨打12369举报。也许你的一个小小举动就会让世界更加美丽、干净。容我们用双手创造出一片蓝天,同呼吸,共命运!
穹顶之下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
★ 史记心得体会5篇
★ 家教心得体会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