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3.1心得体会5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诉求的合理解决必然要写好一份出色的申请书,对此你应该也有一定体会吧,大家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内心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孟子3.1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孟子3.1心得体会5篇

孟子3.1心得体会篇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要。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心绝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如果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孟子3.1心得体会篇2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现在的我囿于自身的阅历和知识自然难以三言两语简单概括。短短的选修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很难让我说完全理解一代圣贤的思想内涵,但毕竟给了我管中窥豹的启发,通过课程的学习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使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他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不像《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像《道德经》玄妙牵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孟子周游列国,倡仁义之说,道性善之论,正人心,息邪说,以“舍我其谁”的胸襟和气概怒斥以权利为核心的现实功利主义,力主改变诸侯割据的局面。孟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遭遇了“生不逢时”的悲剧,他始终盼望在统一的僵土之上,安民抚民,建庠教民,然而这种伟大的理想在当时不合实际也没有办法实现。

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大概是比较早也比较成熟的对“君臣”关系,和对统治哲学的表达了。《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在当下也具有非常的借鉴意义。而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过是“人伦之至也”,这也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概括。《孟子》一书不同于《论语》语录体的体裁,而是通过一些系统的文章和行动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了孟子的思想,而其思想整体上概括起来就是“仁政”。

?孟子》中名篇倍出。比如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表达: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我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孟子3.1心得体会篇3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在这个社会里,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欢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孟子3.1心得体会篇4

【扬扬导读】在《孟子》中,这位儒家亚圣又说了些什么?我们怎么解读孟子的话?对于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和人生领悟?北京青年讲师王泽仁先生继续与我们分享《孟子》名言心得。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心得分享: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但圣人与普通人的不同在于:圣人知错即改,我们却在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更有甚者:我们犯了错,还死不承认,找各种借口推卸搪塞责任。

“过则能改,善莫大焉。”孔子的学生子路做到了:子路闻过则喜。我们很多人却闻过则怨、闻过则怒、甚至闻过则报复。孔子非常推崇卫国大夫蘧伯玉,因为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人到了五十岁,还在反省自己四十九岁的过错。

孟子在遇到人有过不改的情况,基本上采取的是当头棒喝的教育方法了,因为孟子对己对人向来非常的高要求: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明明知道这个事情是不对的,却说可不可以慢慢改,给自己一段时间调整适应,从“日攘一鸡”减少到“月攘一鸡”。表面上看,这个人是进步了,因为从偷鸡的行为数量上来看,明显减少了,可是孟子认为从本质上看:一个月偷一只鸡和每天偷一知鸡,性质上是一样的。

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很多人的堕落,一失足成千古恨,都是从做一件不起眼的小坏事开始的。在生活中,偷了一次东西,就会有第二次;在企业中,挪用一次公款,就会有第二次;在政府中,贪污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基于此,孟子认为:既然已经意识到自己错了,就应该当机立断,不要给自己留任何后路和借口,因为只要给自己任何的退路,一旦遇到放纵的机会,就会退转到以前的状态。真所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唯有如此,人生才能有质的飞越。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心得分享:史书上描写:“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这三句话说明子产明察秋毫,子贱宽忍温厚,西门豹赏罚威行。

?孟子》书中还记载了子产的另一个故事:有人送了些活鱼给子产,子产舍不得吃,就让管理池塘的小吏把鱼放生,结果此小吏背地里却自己煮着吃了,回来还欺骗子产说已经把鱼儿放生了,子产听后很高兴,开心地说道:“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这个小吏听后,内心窃喜,洋洋得意,以为子产愚笨,好欺骗。可是孟子却评价道:“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君子唯道是从,无一朝之患,而有终身之忧。君子从来不考虑每天的成败得失,而是考虑一生的修身格物。

以上所写基本上可以看出子产是个有能力、有德行的人;他所治理的郑国做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孟子这里讲到的子产“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的故事,我认为有点以偏概全了。我想子产不可能是“惠而不知为政”的领导。但孟子在这里确实揭示了为政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前建立好制度和标准,为政者就可以坐而治天下了,没必要每天操劳。好的领导应该是让每一个人各司其职、各司其政。提前设定好标准,简政放权,赏罚分明;做到这样就可以高卧而“天下运之于掌”了。

在一个组织中,领导太忙太累,下属太闲太安逸,归其原因,就是文化、制度、职责、赏罚、分权等等没有做好。真正的好领导是“不知有之”的,领导在不在单位,都没有任何不同,每个人都能做好“自我管理”,这就是《易经》里面讲的“群龙无首”了。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心得分享:中国的哲学家,非常喜欢用山水来比喻人的德行。老子讲:“上善若水”,他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取水滋养万物而不居功,谦卑处弱而安然自得,所以接近“道”,是“上善”。孔子也喜欢水,他说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动一静是人的两个切面。

孟子继承孔子,认为水有两种:一种是有本之水,一种是无本之水。有本之水,源源不断,永不干涸,遇洼则盈,盈而后进,永不停歇,持之以恒,直入大海。就像人一样,不断的磨砺,不断的精进,不断的提升自我,最后达到人生豁达境界。后世儒家圣人朱熹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本之水即是活水。有根有源,自我净化,源远流长。而无本之水即是死水。死水遇垢则污,遇晴则涸。人如死水则朝不保夕,人处死水之中,则如涸辙之鲋。这都是人生的大祸患。

孟子之所以要讲两种水的特质,关键在于他想要说明人应该做到名实相副。人只有时刻的精进自我,才有可能承载得了外来的声望名利。否则名气越大,死的越惨。孟子说过:“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简单的解释就是:富贵是每个人都想要的,这是人之常情。但别人给的富贵,别人随时可以剥夺。只有自己内在的宝贵东西,即德行,是任何人都剥夺不了的。

儒家的另外一位圣人也做过类似的论述,这位圣人就是荀子,他讲到人有四种荣辱:内荣(内在的圆满德行),内辱(内在的恶劣品行),外荣(外在的赞誉),外辱(外在的诋毁)。并认为:君子任何时候都有内荣而无内辱,至于君子获得的是外荣还是外辱,这完全要看社会是“有道”还是“无道”了。君子从来不会去在乎外在的荣辱。所以孟子也讲一个人一生的追求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一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有的东西,只要诚心而为,就一定可以得到,比如学识、才能、德行。有的东西,即使去追求,能不能得到不是自己可以把控的,但不管最后是否成功,都要淡然,只要做到无愧于心,至于结果如何,儒家从来不做功利评判的。诸如:爱情、财富、地位。管理学里面也讲到,人会遇到四种事情:直接可控的,间接可控的,可以影响的,不可影响的。所以中国人喜欢这八个字: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道家的庄子也有过类似的论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全天下人赞扬我,我不觉得高兴;全天下人批评我,我也不觉得沮丧。我不会增加一丝一毫,如佛家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关键是做好自己,保持清醒,恒守独立品质。孟子讲:“人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每天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实在是太累太辛苦。正所谓:“胁肩谄笑,病于夏畦”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最喜欢的境界。正在努力的去往这方面修习。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闲,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心得分享:这则故事,是我最喜欢的《孟子》篇章了。刚开始读这则故事的时候,觉得非常搞笑;可是略一沉思,顿感汗流浃背。多读上几遍这则故事,一定会让你从此刻骨铭心,毕生难忘。

这则故事太发深省了,我想估计很多男人,尤其是已婚的男人。读完后开始自问良心了。我们很多男人,一副家庭救世主的形象,回到家里颐指气使,认为自己是整个家庭的支柱,是家里可以倚靠的脊梁,是老婆孩子的安全庇护所。可是真的是如此吗?真的有几个男人做到了让孩子以你为榜样,让妻子以你为骄傲?

我们很多男人在外面,卑躬屈膝,唯唯诺诺,得过且过,不但无理想,无目标,且一回家认为自己是养家之主,一副大男子主义(大丈夫和大男子有本质区别的),需要伺候。认为自己在外面受苦受气都是为了家人,卑劣者甚至把这种委屈迁怒到家人身上,在家人面前从来没有好脸色。更有甚至,有些男人像这则故事中孟子描述的:在外面干的都是些龌龊勾当,毫无正业可言,回到家里还死要面子,说自己每天和达官贵人谈生意,每天和各种社会精英商务往来。脸皮赛过长城,良知被狗吞没。

男人应该勤奋工作,踏实进步,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的做事。让家里的父母、妻子、孩子放心。挣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去踏实挣了。能不能赚到钱,有时候是命;但明明没有赚到钱,非得打肿脸充胖子在家人面前吹牛,这又何必呢?

孟子最后这句话说的好啊:“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一个男人在外面求富贵,且不让家里的妻子蒙羞。能做到这点的男人太少了。

切记,切记:绝对不做故事中这样的男人!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心得分享:中国的读书人都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学而优则仕”,力求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总而言之,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社会使命感。此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是在社会动荡时期,都渴望自己能够救民于水火。所以,中国的读书人,自古都希望参与政治、改造社会。要么直接做官,成为民之父母;要么力行教化,移风易俗。

儒家从来就没有关起门来的学问,始终重视学问的实际应用,也就是“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儒家渴望的最理想社会就是尧舜禹时代,那个时候“天下为公”,也就是“大同社会”。且儒家门徒都认为自己有责任去实现这样的社会,因为这样的理想社会曾经有过,现在或者未来也应该有。儒家门徒时刻以天下为己任,认为自己是天民之先觉者,有义务和责任去带领大家一起觉悟,一起共同构建理想社会。

我有时候也在思考,为什么诸子百家在发展过程中,最后儒家独大。除了它的学说本身的体系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最近的思考是:儒家之所以成为主流,一个很大的关键因素是:它主要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传播途径。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采取自下而上的传播途径。历朝历代的儒学大家,都是从影响最高统治者开始的,首先获得最高统治者的认同和推崇,然后以国家形式往下推广,效果又快覆盖面又广。

以上是题外话,但我主要想表达的是,儒家非常在乎寻找或者教育出一个好的君主,并辅佐这位理想的君主共同治理天下,从而构建一个太平世界。

当然如果仅仅这样去解读儒家,显得太狭隘了。孟子论述圣人时,认为有四种类型:一种是圣之任者,如伊尹;一种是圣之清者,如伯夷;一种是圣之和者,如柳下惠;一种是圣之时者,如孔子。且孟子认为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赞扬孔子是“生民未有”。后来朱熹发挥了这个思想,高度赞美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为何是圣人的最高境界呢?因为他“无可无不可”。他能做到既固守大道,又知实达变。不过我认为,孔子的伟大,主要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民办教育家。知识下移虽然早于孔子时代,但从孔子后,开学设教成为了社会风气。

(未完待续)

孟子3.1心得体会篇5

孟子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孟子》也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从中学及大学语文中,我们对孟子及他的一些言论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也学习了《孟子》中的部分篇章。但就我个人而言还未全文的去学习、品味过《孟子》,而这一次品读名著并写读后感正是一个契机。于是我早早地就去图书馆借回了《孟子直解》一书,慢慢开始品读起来。

有关孟子思想的研究,自古以来就不乏大家。孟子的四端说、性善论,在政治上实行王道、仁政,个人修养方面反求诸己的思想等都为我们所熟知。短短的一千字远不足以概括《孟子》所要表达思想。所以以下就取《孟子·公孙丑》上篇中有关个人修养方面的两篇来谈谈我读后的一些感想。

?孟子·公孙丑》上篇第四篇就讲到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虽然讲的是治理国家时,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太平时特别要警惕不可放松。但联想到我们当今的世界,联想到我们平时的生活,同样也适用。当代世界以和平和发展为时代的主题,除了一些局部的战争,全球基本是和平。在和平的环境下,我们不用过多地考虑温饱等一系列问题,于是人们逐渐减弱了警惕。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我们的一些同学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进入大学以后沉迷网络、游戏或者对自己的生活缺乏目标盲目度日。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并为之努力。等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去责怪他人、归咎于世事不公、归咎于老师课堂没有讲。就以现在的经济危机来说,有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归咎于现在是经济危机,归咎于在学校学不到知识或者缺乏实践的机会等,却不从自身找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危机的确导致了部分行业不景气,影响到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但我们若能做到未雨绸缪,在大学期间通过读书、参加实践等方式来不断地充实自己,那么到找工作时就不会那么困难,是金子总会发光,总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尚书》中不也提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同样也是强调祸福是由己、不由人也不由天,一切都是自求。

?孟子·公孙丑》上篇第七篇虽然在刚开始讲了仁不是不能的问题,而是为不为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选择,在这一篇的最后,孟子还是用射箭作比喻来讲解反求诸己的问题。也就是强调,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不管知否遇到问题都要经常做到反躬自问。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别人可以说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些都是不应该的。我们要身先士卒,从自我做起。

孟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王道、仁政治国之道、交友的标准、理想人格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可能带有一些理想的色彩,但很多的思想运用到当今时代仍对人们提高修养等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随历史而逝去,而会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地积淀、凝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同酒一样,越陈越香。

孟子3.1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

上党的心得体会5篇

施工现场心得体会5篇

听单词心得体会5篇

彷徨600心得体会5篇

下临床心得体会优质5篇

史记心得体会5篇

扶贫领心得体会5篇

劳动300心得体会模板5篇

党内法心得体会5篇

考助理心得体会5篇

孟子3.1心得体会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