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事迹记录是体现个人魅力和实力的重要工具,透过事迹的整理,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十大感动人物事迹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2024十大感动人物事迹篇1
顾方舟(1926年6月16日-2019年1月2日),男,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宁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伦敦)院士,欧洲科学、艺术、文学学院院士,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一级教授。
顾方舟,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1957年,他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疫苗问世后他以身试药,冒着麻痹、死亡的危险,没有犹豫,顾方舟和同事们首先把自己当作试验对象,试服了疫苗。1960年底,正式投产的首批500万人份疫苗推广向全国11座城市,脊灰疫情流行高峰纷纷削减。
顾方舟借鉴中医制作丸剂的方法,创造性地改良配方,把液体疫苗融入糖丸,糖丸疫苗的'诞生,是人类脊灰疫苗史上的点睛之笔,发病人数逐年递减,上百万的孩子免于残疾。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从1957年到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这条不平之路,顾方舟艰辛跋涉了44年。
2019年1月,顾方舟在生命最后留下两句话:“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们快快长大,报效祖国。”2019年9月,顾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2024十大感动人物事迹篇2
“在荆棘丛生的山野上有一种最美丽的花朵,那是孩子的笑脸,在浩渺无垠的天际当中有一颗最闪亮的星星那是孩子的眼眸。有这样一位老人用她的余热为所有的孩子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是写给邓小岚老人的颁奖词。
在前些日子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她曾带着河北阜平县马兰村的44个孩子组成“马兰花合唱团”,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抗日战争年代,邓小岚的父亲邓拓率领《晋察冀日报》的人员,辗转于阜平县马兰村地区,坚持边战斗边出报,这里也是邓拓主编的史上首部的诞生地。1943年,日寇对太行山区进行了“大扫荡”,在马兰村制造了“马兰惨案”,日军冲进马兰村时,19名乡亲为掩护《晋察冀日报》工作人员和印刷机而惨遭杀害。母亲丁一岚在突围后生下邓小岚。邓小岚出生后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村民家中,直到1946年,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邓小岚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统工作。
邓小岚热爱着马兰村这片土地,视她为“第二故乡”。退休前的邓小岚发现,马兰村的孩子们很少体会过音乐的乐趣。于是,2004年起,邓小岚开始在阜平县马兰村义务支教,为村里的孩子义务教授音乐课程。她开始奔波于北京和马兰村之间她要用音乐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改变命运这件事一做就是18年。
刚开始到马兰小学教音乐课时,简陋的学校只有4间危房。为了给孩子们建一个“音乐教室”,她不仅拿出了自己的退休金还动员北京的弟弟、妹妹一块儿捐钱。她亲自设计,在村里盖了7间校舍。后来邓小岚又将亲友家闲置的乐器要了过来,并寻求相关部门支持帮助,陆续置办了架子鼓、电子琴、钢琴等乐器。但那时的村里哪儿有人会这些乐器呢?邓小岚下了决心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她坚持每个月来两次马兰村,风雨无阻,寒暑假更加频繁。
18年来,邓小岚从北京往返马兰村的行程超过了20万公里。一年年过去了,渐渐地,沉睡的小山村飘来了优美的音符。小学校旁边的荒土坡变成一座“音乐城堡”。不少孩子们有了一技之长体会到了音乐的美好、浪漫。属于他们的未来渐渐清晰,美好。这些年的变化邓小岚很满意。她说,真切地看到,音乐让山里的孩子们更乐观、更自信了。
邓小岚老人的行为让我看到了红色背景下的乡村教育呈现出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极具历史传承感。在中国,有无数像邓小岚老师一样的“蜡烛”甘愿放弃平稳的生活,将自己献给大山里面的教育事业。她们值得被学习、被赞扬。我们相信,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会有更多的青年教师走进乡村,乡村教育制度也会得到完善,乡村里的孩子能得到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的教育环境和知识,中国未来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2024十大感动人物事迹篇3
彭士禄(1925年11月18日—2021年3月22日),汉族,革命英烈彭湃之子,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人,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首批及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6年,彭士禄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后又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进修。1958年回中国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曾先后被任命为中国造船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中国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中国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中国国防科工委核潜艇技术顾问、中国核工业部总工程师兼科技委第二主任、中国秦山二期核电站联营公司首任董事长。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5月26日,彭士禄被追授为“时代楷模”。2024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彭士禄是中国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人物经历
童年时期
1925年,彭士禄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城桥东社。
1928年,彭士禄3岁时,母亲蔡素屏遭反动军阀杀害。
1929年,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父亲彭湃也在上海牺牲,彭士禄受到贫苦老百姓的照顾和掩护,乡亲们和地下党组织把彭士禄东掩西藏。
1931年,彭士禄6岁时,被转移到了潮安,送到革命群众家里寄养,准备寻找机会转送中央苏区瑞金。在潮安,彭士禄先后被20多户人家收养过。最后,他被送到红军队长陈永俊(后牺牲)家,由其母亲潘舜贞抚养。
1933年农历7月15日,时任中国共产党潮安县委书记陈醒光叛变并出卖了彭士禄等人的居住信息,8岁的彭士禄和潘舜贞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获,送至潮安县监狱,接着被押送到汕头石炮台监狱。
1934年,彭士禄又与一批少年及红军家属被转送到广州感化院。
1935年夏,彭士禄从广州感化院被释放,回到潮安当乞丐,后又住到革命群众家里,并帮助绣花、打柴、放鹅等以维持生计。
1936年夏,彭士禄又被捕并再次押送到潮安监狱。1936年,祖母周凤费尽周折找到彭士禄,并通过陈卓凡设法将他营救出狱。之后祖母先将他带到澳门,住在柯麟家。七婶杨华当时正住在柯麟家,公开身份是做佣人,同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来祖母又将他带回香港,部分生活费用由地下党组织供应,彭士禄在圣约瑟英文院读了两年小学。
1939年夏,祖母回海丰时,将彭士禄送到彭泽民家里。这时,彭士禄从大人谈话中听说有平山游击队,就偷偷地离开彭泽民家,与堂弟彭科一起逃离香港,到惠州的平山参加了东江纵队。后来香港中共地下党组织把他找到,又送回香港,住在地下党负责人连贯家里。
学习经历
1940年,周恩来派副官龙飞虎和贺怡带领彭士禄和一些烈士子弟一起离开广东,经桂林等地达重庆(为避人耳目,一路上彭士禄与彭光涵称为亲兄弟)。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彭士禄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邓颖超,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等待西安开来的汽车。1940年,彭士禄被送到延安青年干部学院就学。在延安中学,他学习刻苦,劳动积极,成为模范生。
1942年,延安中央医院要从学校调一批人当护士,彭士禄自愿报名并调往医院。他每天给伤员病号端屎端尿,洗衣喂饭,不怕脏、不怕累。
1943年,彭士禄被评为模范护士,期间他患上了肺结核,常咳嗽吐血,被蔡畅知道后经组织部将他调离医院,派他到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开始时他连三角函数sin、 cos都不懂,但经过刻苦学习,成绩很快提高。
1945年8月1日,彭士禄经陈勇岷(曾任602所副所长)和陈锦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表现突出他一入党即被破例免去预备期,成为正式党员,不久就担任党支部书记。1945年底,时任延安自然科学院副院长恽子强带队从延安出发,本打算经张家口向东北挺进。但由于形势的变化,将延安自然科学院留在张家口,成立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彭士禄在那里学习。
1946年8月,解放战争开始,彭士禄和同学被派到李苏领导下的宣化炼焦厂工作,不久李苏又奉命把宣化炼焦厂的设备迁到阜平,在那里建立炼焦厂。石家庄解放后,李苏又带领他们去接收石家庄炼焦厂,彭士禄在此期间一直担任技术员。彭士禄还在炸药厂工作过。
1949年,彭士禄被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后又转到大连大学应用化学系学习。
1950年,大连大学分家,应用化学系改为化学工程系,彭士禄又在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学习。
1951年,彭士禄被选派留学苏联,先在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1955年苏联将中国留学生集中到几个大城市学习,彭士禄又被转学到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继续学习,到1956年毕业。六年间,彭士禄共修了36门课程,除3门课程成绩为合格外,其他33门课程成绩均为优秀。求学期间,彭士禄还有3门实践课程的'成绩也是优秀。最后在毕业证书上,彭士禄的成绩总评为优秀。综合彭士禄的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成绩,彭士禄在毕业时以全优的学习成绩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获得了“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的称号。时值陈赓将军访苏,要挑选少数学生攻读核动力专业,彭士禄被选中,又在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核动力专业2年, 1958年4月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被分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工作阶段
1958年底,中国组建了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开始核动力装置预研。这一年,彭士禄刚好从苏联学成回国,并被安排在北京的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1959年,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彭士禄和他的同事们深受鼓舞,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尽早将核潜艇研制出来。
1961年,彭士禄任原子能所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并受郭沫若聘请兼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副教授。
1961年-1962年,由于当时中国核科学人才奇缺,核潜艇资料空白,又恰逢3年经济困难,中央决定集中力量搞原子弹、导弹,核潜艇项目暂时下马,只保留一个50多人的核动力研究室,彭士禄作为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负责全面工作。
1963年,彭士禄任七院十五所(核动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1965年,彭士禄转并到核工业部二院二部任副总工程师。
1965年3月,搁置多时的核潜艇项目重新启动。“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就走。”彭士禄告别北京的妻子儿女,只身入川,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1967年6月-1971年6月任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基地副总工程师。
1967年起,彭士禄组织建造了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并全程跟踪模式堆的安全运行、分析异常现象、事故苗头、排除故障。1970年7月18日,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开始,反应堆主机达到满功率指标,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核动力装置一次性成功运用于潜艇起到决定性的借鉴作用。1970年,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了。
1971年6月-1973年5月,彭士禄任719所(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73年起,彭士禄任七院(中国舰船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随后任六机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国防科委核潜艇第一位总设计师。
1983年2月,彭士禄被任命为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兼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还兼任国防科工委核潜艇技术顾问。
1986年4月,核电工作归核工业部管理之后,彭士禄调到核工业部任总工程师兼科技委第二主任、核电秦山二期联营公司董事长,并负责秦山二期的筹建。核工业部改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后,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顾问。
人物逝世
2021年3月22日,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在京逝世,享年96岁。
2024十大感动人物事迹篇4
今天,认真学习了钱七虎院士的先进事迹。
钱七虎,陆军工程大学院士,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位获奖者之一,是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奠基人,一生致力于铸造大国之盾:
工作即事业。
“一生只做一件事”,显然,和《榜样3》的宋书声一样,这又是一位把青春和时光奉献给祖国伟大事业的人。不同的是一位献身国防科技,一位献身马克思主义研究,他们都是极为敬业的人,都是把工作当成事业一干到底的人,都是或科技报国或知识报国的领跑者,都是时代的嵴梁、我们的榜样。
热爱是源泉。
没有热爱,心头再大的火苗也会慢慢熄灭。钱七虎“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自从选择了科学防护事业,他“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对我国现代防护各个时期的建设发展倾注自己的心智”。唯其热爱,方得乐此不疲,伟大的成功者总是有着某种相近之处,《榜样3》中,超导院士赵忠贤,这位超导巨擘把科研的“冷板凳”坐成了麻将桌边的“长条椅”:无它,这源于热爱,十足的热爱。
奋斗担当,才是正确指向。
就像我国其他工程领域一样,我国防护工程研究与建设也是从“当个小学生”,一点点“跟跑”中“并跑”,并有所“领跑”,作为这一全程发展的见证者和奠基者:1978年,钱七虎成功设计出当时国内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飞机洞库门;1992年他主持实施了世界最大药量的珠海炮台山大爆破,2010年他主导的“水下施工第一难”的南京长江隧道全线通车运营……在这中间,“不服输”的犟劲,勇攀科研高峰的担当,才是成功突破的“加速器”。
没有目标,就会迷失方向。
人生在世,过于关注“小我”,就会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感叹中,在名与利的追逐中丢掉初心,迷失方向。钱七虎以科技报国为人生最大目标,他说,自己一生从未动摇的目标就是,“为祖国铸就一座打不烂、炸不毁的‘地下钢铁长城’。”在献身祖国科技事业,在对“大我”的追求中,钱财成了“浮云”,“(800万个人奖励)我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并且这不是我第一次这样做,以前拿的院士津贴、获奖津贴,我也都是这样处理”。这种大格局、大境界,来源于回应时代使命,“大我”目标一以贯之的清晰明朗!
以身许国,终将不负于我。
“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一滴水只有融于大海,方显其磅礴无匹的力量;一个人,只有融于祖国发展的大业,才能凸显自身的价值,拥有璀璨夺目的人生。钱七虎常说:“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显价值”。“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科技许国,正是一种深沉持久的爱国。
抚卷低思,心绪久久难平,面对万马奔腾的新时代,向先进人物学习什么?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才能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章?奋斗,惟有奋斗才是“平凡人生”到“飞驰人生”的“加速器”,惟有奋斗才是“平凡人生”到“非凡人生”的“转换器”,新时代,每个人都是“追梦者”也是“奔跑者”,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奋斗,必将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契机,我确信!
2024十大感动人物事迹篇5
20年间,时代发展、社会变迁,颁奖词的写作风格却始终保持稳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锤炼出来的。从最开始每个人1000多字,再精简到几十个字,中间还要经过很多同事的传阅、提意见、修改。颁奖词是仪式的一部分,要尽可能短,和仪式紧密结合,才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刘凯告诉记者,写作中强调朴实、准确,不堆砌辞藻,不过分华丽,尽量用中国人常用的行文习惯,让观众接受起来毫无障碍。
翻开今年的颁奖词,简单、准确、优美的风格扑面而来:杨振宁的“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彭士禄的“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朱彦夫的“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江梦南的“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寥寥数语,感人至深。
颁奖词为什么总能打动人,是刘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在他看来,获奖人物的事迹是感动的核心,同时观众心中还要存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欣赏,才有可能被感动。“腊梅生得再好,还需要赏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颁奖词打动人心的秘诀,在于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综合部制片人孙金岭,贡献了节目的定位语“一部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他认为,《感动中国》有两大独特气质,一是节目气质,一是历史气质。通过一年一度的广泛评选,通过庄严仪式,将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声音在时间中定格,在记忆中凝固,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气韵悠长、绵延不绝的历史组成部分。
2024十大感动人物事迹篇6
?颁奖词】秋兰为佩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事迹】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xx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xx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2024十大感动人物事迹参考6篇相关文章:
★ 法治人物事迹6篇
★ 卫生人物事迹6篇
★ 奋斗人物事迹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