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需要专业的技巧和方法,以确保准确性和客观性,详实的事迹描述可以展示出个人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才能,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老革命先进事迹6篇,感谢您的参阅。
老革命先进事迹篇1
2015年1月,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队长,参加解放军第二批赴利比里亚医疗队执行抗击埃博拉任务。利比里亚地处非洲西部,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也是非洲埃博拉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地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蚊蝇成群,尤其是医务人员奇缺,由于埃博拉病的流行,当地医护人员感染后死亡超过一半,使当地正常医疗救护已处于瘫痪状态。在利比里亚期间,周飞虎与队友们一起,在当地40度高温炎热天气下、穿着三重厚的隔离服,积极救治病人。每次查完房出来后全身湿透,每次进出病房仅出汗就达到1-1.5公斤。
中国埃博拉治疗病区收治的第一例确诊埃博拉病人mulubah,是当地一名小学老师,由于埃博拉疾病的流行,家里已有亲属死亡。病人除感染埃博拉病毒外,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刚入病房时一般情况非常差,血糖高达22mmol/l。面对凶险的埃博拉病毒,周飞虎和战友们没有退缩,一次次进入病房,一次次会诊讨论病情,从重症医学角度改善受损脏器功能,终于把她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
出院那天,mulubah别提多激动了,她不停地向周飞虎和同事们竖大拇指,感谢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医生。随后两个多月时间里,周飞虎作为重症救治专家,共参与接诊患者61例,收治埃博拉疑似和可能患者38例、埃博拉确诊患者5例,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
对于埃博拉防治来说,除了积极的救治病人之外,预防与防控措施也非常重要。援非期间,周飞虎充分利用自身曾留学美国、英语好的优势,作为临床专家积极与在埃博拉治疗中心的当地医护人员交流诊疗体会,同时每次查房时除常规治疗病人外,还积极与病人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减轻其心理压力,从各个方面积极救治病人,同时,根据埃博拉疫情防控需要,按照医疗队统一部署,作为主要教员之一,完成对利比里亚当地社区人员的卫生培训及宣教的教学任务,并结合救治经验,完成3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被首届国际埃博拉大会录用,并在大会上做专题英文发言,提高了我军在埃博拉救治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相关事迹如《抗埃博士的情感账单》等多次被包括《 解放军报》等媒体报道,被评为全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并作为代表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和军队首长接见。
完成任务归国,周飞虎每每说起这段经历,总是轻描淡写,仿佛从未与那些致命的病毒打过交道,而是去异域风情的非洲游玩了一趟。“就算再选一次,我还是会去非洲。”周飞虎说。但他当时也没有料到,自己的第二次非洲之行很快就来了。
2016年6月,周飞虎随军委工作组赴西非马里及塞内加尔救治受到恐怖袭击的我国受伤的维和战士。在军委工作组及其他医疗队员按期回国后,根据伤员救治需要,作为重症医学专家,他坚决服从命令,克服巨大压力,独自一人留在塞内加尔救治重症伤员,使伤员转危为安。在伤员救治过程中,每日评估患者伤情,确定转运后,与当地医院及联合国相关部门沟通转运等事宜,并根据患者情况,充分考虑回国路途遥远环境复杂等情况,详细制定伤员转运途中的预案,确保转运过程的万无一失,将包括2名重伤员在内的4名伤员安全转运回国。在完成伤员救治任务的同时,还与塞内加尔中央医院、联合国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相关领域交流学习,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帮带培训当地的icu同行。受到联合国相关部门、塞方医院、我驻塞大使馆、军委维和办等相关部门高度肯定和赞扬,其中塞军中央医院副院长姆贝伊上校专门向我驻塞使馆武官表示:“在和周医生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的医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非常希望将来有更多像周医生这样的专家来我们医院进行指导、培训”。
老革命先进事迹篇2
学习《妈妈,我永远是你的那双眼》有感
新场小学五年级-----李小芹
指导教师:倪思德
班队课,班主任倪老师组织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妈妈,我永远是你的那双眼》,学习完后,我觉得我们是多么的幸福,而文中的主人公----郑静是多么的不幸,却又是多么的坚强,她是那么有孝心,那么懂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11岁的小女孩--郑静,因母亲双目失明,父亲又因忍受不了家庭的贫困离家出走,姐姐又在外地读书,小小的她成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的顶梁柱。郑静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她没有嫌弃这个贫困的家和双眼失明的母亲,而是全心全意地照顾她的母亲。她每次放学就早早地回家,割猪草,因为家里没有钱买煤,她每天都要去捡干柴来烧火做饭和取暖。郑静还从来不买零食吃。一旦有好吃的,她都会留给妈妈吃。在村里和同学们的眼里,郑静一直都是一个品学兼优和懂事好孩子。
郑静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我,她这个年龄,本应该向其他小朋友一样,躺在母亲的怀里,吵着要去买布娃娃,买衣服......而她并没有,因为她不可能拥有这样的生活。郑静的所作所为使我明白了世界上有很多贫困儿童,他们有着悲惨的命运,也有着坚强的毅力。是这种毅力和信念支撑着他们,他们才能勇敢的面对生活,快乐的成长下去。我还明白了如今的社会已经不是以前的社会了,现在社会上有了很多好心人,现在的中国也比以前更加繁荣富强了。如果当时没有国家的帮助,那郑静家就不会有新厨房了,如果没有那些好心人的帮助,那郑静的爸爸就不会回来,更如果没有郑静的所作所为,那她的爸爸就不会被感动而留下来,最后,这个家就不会重新恢复生机了。
虽然郑静的行为在和她有着同样悲惨命运的人眼里,是那么平凡,但是在那些生活得很幸福的人眼中,这一切是那么的不可思议,我们应该向郑静学习,学习她的毅力,学习她的孝心,学习她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更要学习她那有着战胜困难的决心!我们也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祖国和社会。
革命烈士先进事迹
革命英雄先进事迹
革命前辈和先进事迹
革命先烈先进事迹(共8篇)
革命先辈英雄事迹_革命烈士事迹
老革命先进事迹篇3
入伍以来,何贤达始终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夜以继日地学习专业知识,加班加点苦练武器操作技术,较快地成长为一名精通发射、转载、地测、液压等专业操作多面手。他最先接触的是转载专业,经过2年的刻苦训练,被战友称为"一吊准"。1999年国庆阅兵中,何贤达圆满完成了受阅导弹的转载任务,受到上级首长的高度评价。他业余自学地测发控专业,2000年8月,部队赴某地执行训练发射任务,在地测发控号手选拔中,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几年来,由于他技术扎实、素质全面,先后40余次为军委和总部首长进行实装操作汇报表演。
何贤达认真研究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原理,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2001年,他在生产厂家接收装备时,独自完成了多台主战装备的开箱检查,为了将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他编写了1万多字的《特装维护保养操作规程》,并在部队得到推广。某次任务中,他根据上级要求,编写了《转载后测试规程》、《地测号手操作注意事项》等操作规程,为某型装备的训练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何贤达还非常注重钻研装备操作原理,经常向来部队授课的专家、教授请教维修技法。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指示灯状态快速识别"、"模飞数据快判读"等一系列维修方法。2008年3月,在装备验收过程中,他针对某系统存在的芯片读写故障,经过十多天的认真分析,成功排除故障。在他的建议下,部队对同类装备显示装订板进行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某型装备的可靠性。他先后参加重大军事行动十余次,研制出瞄准三脚架夜间照明装置、弹心指示器精确定位装置等4项科研革新成果,并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操作手。
老革命先进事迹篇4
“指导员笔杆子过硬,枪杆子也过硬。”在六连,官兵们对余海龙思想政治和军事指挥“两个行家里手”的能力素质有口皆碑。
走进六连采访,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备战氛围:官兵宿舍,连长指导员的书柜里摆满了研究打仗的书籍,战士们比得最多的是重大任务谁参加得多、完成得好,战备库室,武器装备、战备伞具和空投小件摆放有序,夜间就寝,睡上铺的战士鞋尖统一朝里、下铺战士鞋尖统一朝外,衣物按照帽子、腰带、上衣、裤子的顺序,依次向上叠放,战士闻令便能迅速着衣……
这就是六连——一个常年担负空降兵部队战备值班任务,随时保持拉得出、降得下、打得赢备战状态的刀尖子连队。日常训练,余海龙不厌其烦地练动作、抠细节,把作战技能练精;体能考核,和小自己10多岁的战士比速度、拼耐力;装备训练,要求战士做到的自己必须先精通。2015年,在当时全师的“四会”教练员评比中,余海龙与200余名营连主官和训练尖子同台竞技,以优异成绩斩获第一名。
起床满鼻灰、出门满嘴沙、训练满身土……去年4月,六连赴高原进行实战化训练,不少战士产生了轻度高原反应,少数人高原反应严重,训练质量一度在低层次徘徊。为了增强全连训练的信心和胆气,余海龙带着支部“一班人”,组成试训“第一班”,率先完成高原武装5公里越野、20公斤负重往返跑等课目试训,最终完成了大负荷体能试训,为全连官兵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老革命先进事迹篇5
周飞虎,男,汉族,1971年3月生,中共党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周飞虎始终牢记人民军医的使命担当,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8年来,先后参加汶川抗震救灾、抗击新冠疫情等国内外重大医学救援任务,用实际行动书写守信践诺、服务人民的生动篇章,被誉为“白求恩式好医生”。
听令而行、敢打硬仗。2015年1月,周飞虎参加援助利比里亚医疗队执行抗击埃博拉任务,与队友共接诊患者61例,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2016年6月,周飞虎奔赴马里和塞内加尔救治受伤的维和战士,详细制定伤员转运预案,将伤员安全转运回国。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他在北京会诊救治新冠疫情危重病人,为外地患者远程会诊。2020年4月,周飞虎赴巴基斯坦执行抗击新冠疫情任务,并担任赴巴抗疫专家组组长,提供专业指导。
大爱仁心、救死扶伤。周飞虎认为,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医生的本分。2018年,一位来自山西的老红军腹部术后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在当地医院曾出现心脏间歇性停跳情况。家属抱着希望来到重症医学科,周飞虎立即组织全力救治,经过2个月的治疗,老红军不仅恢复了生命体征,疾病也得以痊愈。周飞虎精心救治每位危重患者,在病人生日时组织温暖的病房生日聚会、在病人打电话时贴心地送上一个靠枕,这些暖心动作如同涓涓细流,在病人心中激荡起爱的力量。
牢记使命、扎根奉献。周飞虎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官兵,多次赴各地参与军内外重大抢救工作,赴外地培训指导基层军医和即将执行援外任务官兵。作为国防科技创新某重点项目主要成员及子课题负责人,周飞虎克服高原缺氧等困难,两上西藏阿里高原,参加野战医院监护病房建设,为高原官兵做好医疗卫勤保障。
周飞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最美援外医生、中国好医生等称号。
老革命先进事迹篇6
“这里永远迎来危重病人,上一位刚刚好转离开,换来的是病得更重的患者。”长期处在高压环境,身为科室主任的周飞虎努力让这一方天地变得更有温度。
科室走廊两侧的文化墙上,标注科室成员生日的一颗颗“果实”高挂在“生命之树”上,老一辈人民军医黄志强院士书写的“生命相托,永不言弃”,作为“科训”激励着每一个人。
查房过程中,一位病人意识并不清醒,周飞虎还是自然地拉了拉病人的手;见患者脚露在外面,他会上前掖一掖被角;看到病人腿抬得不够高,他马上伸手调整……
“有些特别微小的细节,我们年轻医生过去可能不太注意。但主任的一举一动,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毛智说。
“周主任平时说话和风细雨,但也有发火的时候。”一次,周飞虎向一位年轻医生询问患者病情数据,对方回复得不够精确。尽管电脑系统里已经准确记录了相关数据,但周飞虎还是提出严肃批评。他常常对科室成员说:“icu是一个不允许出错的地方。”
然而,医学是一门有时会存在遗憾的科学,医生总有自己的无奈。面对许多危重患者,周飞虎嘴上安慰“没事儿”,其实“自己心里也有过忐忑”。他说:“看到患者康复的时候特别欣慰,但有时候经过努力救治患者仍然没有好转时,也会陷入深深自责。”
为了对患者进行及时、科学的救治,近年来,周飞虎团队基于物联网系统,大力推进“智慧icu”建设。病房中,智能信息采集车随时提取上传病情变化数据,一旦患者指标评分到达风险临界值,系统便会自动生成红线预警,提示医护人员及时施救。
眼下,周飞虎正带领团队进一步优化智能预警体系,完善软件系统建设。下一步,他计划将研究成果“移植”到机器人身上,在病情分析、交互问诊、病人服务等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化。
采访间隙,周飞虎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咖啡。他是咖啡爱好者,每次抢救完病人后,都会喝上一杯,这是他自我减压的方式之一。咖啡入口虽苦,最终能品出甜来,正是一名重症医生的切身感受。
不久之后,周飞虎将迎来自己从事重症医学的第19个年头。在今年的科室年度总结中,他用这样一句话收尾:“唯有勇敢和爱,才能一往无前。”在重症医学科这个离死神最近的地方,这是他们的行医之道。
老革命先进事迹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