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节的观后感通用7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认真对待每次写观后感的机会,我们才能够在表达中展示出自己的独特风采,观后感可以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电影中的隐含含义和象征意义,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书节的观后感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读书节的观后感通用7篇

读书节的观后感篇1

“4·23”是世界读书日。有人认为设这样的节日意义重大,有人认为设这样的节日没啥用,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我认为设这样的节日是有必要的,意义非凡。书是我们人类的灵魂伴侣,人类生活离不开书。认为节日只是表面热闹,没有实际意义的观点我认为是不可取的。的确,节日只是一个节日,名称之类的不重要。但设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重拾书本,静心阅读,节日只是一个契机,但不可或缺。所以我认为设立读书日是有必要的。

当今社会,人们被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折腾得焦头烂额,无法静下心来放松自己,更别说阅读了。书可以说与人们渐行渐远。而设立世界读书日可以在这天提醒人们、鼓励人们阅读,多读书读好书。让人们放松下来,重新拾起书本。不仅能够在忙碌中得到一丝闲话,又能在闲暇中重新审视自己,宽慰自己。

“生活不只有苟且,更有诗和远方。”而诗和远方,都在这薄薄的几页纸中。我们不能只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更应把目光放在精神生活上。追求有精神生活不难,只在乎你的行为和态度。读书不是一目十行,不是囫囵吞枣,它是一个缓慢,不断积累的过程。只追求速度与数目只是浪费时间。读书是生活的调节剂,把你从浮躁拉回平静,返璞归真。

之所以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是因为读书对人们的影响实在是巨大的。多读书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读好书可以陶冶情操,从中受益。读书的最高境界就能融入书中,与书中人物为伴,思想共舞,与作者心灵沟通,产生共鸣。

世界读书日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日,它所承载包括的内容太多了,但最终就是倡导人们阅读。书毕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就没有知识,没有知识,社会便无法演进,这是一个可怕的后果。

所以,让我们在今天,在世界读书日捧起书本,以此为契机,让世界读书日更有意义,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读书节的观后感篇2

?阅读的力量》这是一本由枯燥数据和生动结论相结合的书。作者极力想证明的是自由阅读的重要性。fvr就是无压力阅读,为了兴趣而阅读,不需要写读书报告,不必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也不用为每个生字查字典。

fvr不仅仅对学习母语有帮助,也是让外语能力登峰造极的方法。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相比,“阅读是唯一的办法,唯一能同时使人乐于阅读,培养写作风格,建立足够词汇,增进语法能力,以及正确拼写的方法”。

?阅读的力量》中提到,直接教学是两种程序的`组合:技能培养——刻意学习一种规则、词义或拼写,然后让这个规则变成一种“自动化”的输出过程;纠正错误——当错误被改正时,老师就希望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对规则、词义或拼写的知识都应该被改正过来。

这不正是我在过去词语听写这一环节所采用的方法并期望得到的结果吗?尔后,读了克拉生例举的许多反对直接教学的事例后,我才终于明白,学生在听写环节的“糟糕表现”是因为我的愚蠢,而非他们态度不认真。

“传统的语文教学仅是测验,而这种测验方式只能让在书香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顺利通过,而那些不幸生长在图书资源不足的环境中的孩子则会失败。”细细一想,不就是这样吗?那些在听写中每次能拿全分的学生态度确实认真,

然而他们花在记忆词语的时间却明显比其他人少,而这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显然比其他人多得多。曾记得我以往教过学生的一件事,班级里语文成绩最好的一位同学,肯定不是学习最认真刻苦的,但却一定是班里阅读最多的一位学生。

另有一名学生,曾经因为听写不出,单独就一篇课文中的词语准备了近二十分钟,最后听写时也没有全部正确。

而他,平时是最讨厌读书的,每周两次的读后感,也总是想方设法与我讨价还价,要换成写随笔。其实,他所谓的随笔也就是生活流水账。但我想,写总比不写好,因而也只能这么为此了。

读书节的观后感篇3

从大一上外国史王秀丽老师介绍《爱弥儿》这部书到大三《中外名著导读》课中自己选择并从头到尾阅读这本书,再到这门课程在大家的忙绿、批判与赞同的声中正接近尾声,我的感触颇深。

首先,来谈一下《爱弥儿》这本书。此书由法国家卢梭创作。撇开社会背景、地域文化不谈,我看到得是爱弥儿在家的指导下,由婴儿长至成人并与自己的所爱结为伉俪的过程。爱弥儿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似乎从出生得那一刻,他的人生轨迹已由父母绘制好—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从头细想,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我想我们是悲哀的。

其次,在经典名著的选择上,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所谓“经典”,即经久不衰的作品。老师们给的著作名很多《最伟大的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大众心理研究》、《梦的解析》等等,十有七八都是国外的,为什么?难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也”不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吗?难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不为我们感动吗?难道“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不再重要了吗?我很失望。我想着去读世界上第一本学专著——《学记》,不足千字的著作,而且老师在课程上也说大家有机会一定要读读,可是,没有。我没有去批判,也没有走歪路,仍选择了老师所推荐的书。这就是带给我们的“老师”,带给我们的“学生”,我也为自己蒙羞。

最后,再说说名著了吧。我觉得这种另类的教学形式很好,但我没看到老师预想的结果。记得何老师在第一节课上说“如何我们每个人都好好的读一本书,我们一百个人,最后,我们每个人就都读了一百本书。”然而,结果却不是的。再说说我们的老师,有的教师在学生讲时并不尊重学生,让我很失望。不过,中国的老话还是有用的—“万事开头难”,我想,在大家的评论中,何老师及众位老师会把《名著》课办的更好,一起期待!

读书节的观后感篇4

?爱的》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很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融入这些故事中,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这些日记形式的故事一个个都不是很长,都是孩子在读书期间一天内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孩子只是很简单地将这些学习过程,过程如实地记叙着,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可以表达很多。因为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小学生将他眼中的先生的方法,先生对学生的爱、关心,对学生的帮助,以及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友爱的情感用一些记叙性的文章记录下来,有一些简单的情感表达其中。小学生虽小,但却能深刻感受到先生“爱的”,感受好与坏,感受爱与憎恨,这一切复杂的感受通过这一篇篇日记表达出来,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的一些思考,让读者能切身体会“爱的”,感受“童言无忌”。

书中的主人翁里恩科是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小男孩,他出生在一个充满爱和信任的家庭里,他天性纯良,观察敏锐,是个乐观进取的好少年。他的健康成长与书中所描写的真诚宽厚的人际之间的爱是息息相关的。全文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我们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如在《我们的老师》、《爸爸的老师》、《我弟弟的女老师》这几篇日记中描绘的师生之间的爱是那样的亲切、自然。在《我们的老师》一文里,作者用一种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描写了老师在回应学生的问候时的神态、关心孩子时手的动作、批评孩子时的语调等,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慈祥的、感性的、亲切中不失威严的好老师形象,值得我们寻味、学习。

全文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爱的”里所表达地爱,正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味的。

读书节的观后感篇5

刚刚读罢的《阅读的力量》,是一部竭力推崇阅读具有非凡力量,力求用事实说话的作品。作者斯蒂芬。克拉生本着科学的态度,客观地进行了一系列的阅读对比研究实验,在多种多样的对比实验中展示了自由阅读无与伦比的魅力。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由于家庭成员喜欢读书,他们的阅读兴趣能够得到尊重。而且,他们的阅读活动还经常受到父母的指导。父母还经常性地给他们传授阅读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受益匪浅。

五是缺乏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由于许多中小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在阅读方面,他们没有受到过老师的表扬或批评。由于缺乏评价的积极引导,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中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

由于以上几个方面原因的存在,造成了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学生语言能力较差的现状。所以,我们必须尽快扭转阅读教学的这种“高耗低效”的被动局面,破除为阅读教学所设置的重重障碍,使其恢复阅读的本色。

轻轻合上这本由枯燥数据和生动理论相结合《阅读的力量》书的时候,我也就找到了当下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找到了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方向。若想改变目前青少年的阅读能力低下的现状,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打造阅读环境和营造阅读氛围,开展实实在在的阅读活动。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让更多的下一代被“阅读的力量”改变;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使更多的孩子因为具备阅读能力而受益终生。

读书节的观后感篇6

读了一个多月的《草房子》,写了几张导读卡,我了解最深的是杜小康。

他这个人物和我很相似,要强、好胜,而且荣誉心强。我在班中一定要拔得头筹。每次考试我都心惊胆战,生怕自己的地位不保,每次都想尽力地融入到团体之中。

但我和他还有些不同,相较于杜小康,我更愤世嫉俗,没有他那样随意洒脱。我可能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火。而且,我在小城市过得顺风顺水,没有过什么灾难、大风大浪,所以不太能理解所谓的“绝境重生”的感觉。

在同学交流导读卡时,我更全面地了解了杜小康。他能在逆境中乐观面对生活,能从一丝细微的发现中豁然开朗。但……我根本就没什么悲苦经历,更没有“好友生病”、“意外发生”等事情。在这种平静安逸的生活下,我感觉渐渐有一种随遇而安的状态,毕竟,生活就让我这样……碌碌无为,我现在也不太能真正理解生活的意义。

看到桑桑因疾病而居无定所,看到纸月的离奇身世,看到杜小康的坎坷人生,我觉得他们小小年纪就能背负这么多,由衷地感到敬佩。他们能在如潮水般的打击中挺过来,没被击倒,最后拨开云雾见太阳,找到归宿。他们这般,让我羞愧不已,我在安宁的日子中长吁短叹,愤愤不平,甚至悲观消极。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我重新理解,哪有什么所谓的灾难困苦?所以,珍惜当下安稳、幸福的时光吧!

我确信生活总会有意外发生,是不可能预料的。《草房子》的中故事,虽然我并没有经历过,但他们是那么真实,那么贴切生活,明明坎坷,却让人为之感动,心也随着剧情跌宕起伏。杜小康、细马、桑桑挺过灾难,在度过困境后豁然开朗。当合上书,我为这些重获新生的少年开心;当重新面对现实世界,我的心平静、明朗。

读了《草房子》这部书,又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让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漫长的人生旅途,难免会遇难到种种困境,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地乐观地去面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彩虹总在风雨之后。

读书节的观后感篇7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

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 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地笑起来……

为什么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阿富汗,阿米尔仍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哈桑,那个最忠于他的奴仆,不,是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与不安中。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故事的结局,索拉博的不语和沉默以及放风筝时他的笑,让我感到一丝悲伤,却也有如负重释。因为阿米尔追过,救赎过,勇敢面对过。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阿米尔,都在不断追寻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许就是在不断怀念和追寻过去中度过的,我想: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淋漓尽致。

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读完这本书就像品一杯茶,有一点点苦涩,但其中的甘甜让我回味良久。其实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吗?

读书节的观后感通用7篇相关文章:

读书作文600字通用7篇

读书馆心得通用7篇

讲读书演讲稿通用7篇

小学读书月活动方案通用7篇

读书过心得体会通用7篇

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

读书的快乐作文通用8篇

读书的作文300字通用6篇

孩子读书的心得通用6篇

为中华而读书的作文通用8篇

读书节的观后感通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