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结构安排等方面的评价和思考的体现,读后感的写作可以激发我们对阅读的热爱和持续学习的动力,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做有根的教育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做有根的教育读后感篇1
?爱的教育》这本书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以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故事中有善良的卡隆、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刻苦勤奋的斯代地、可爱懂事的波列科西……他们送给了安利柯最真挚的友谊,最美好的回忆。还有慈爱的父母、令人敬佩的老师,他们给予安利柯最无私的爱,教会了他宽容与理解。
在众多故事中,使我感受最深的要属每月故事中的《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了。它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母亲为了全家的幸福,去了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到一个富有人家里去帮工。这家主人对她很好,工资也很高,可是,她虽然缓解了家里困苦的处境,但还是无法减轻家人对她的思念。于是,她的小儿子便踏上了漫漫的寻母之途。在经过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这个小儿子终于找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母亲。可他的母亲为了多拿报酬,生了重病也不肯说一声,直到晕倒在地。那好心的女主人一直陪伴在这位母亲的身边,直到这位母亲的小儿子来到这里。当这位母亲看到自己的小儿子后,十分激动,垂危的生命又重新有了生存的动力。
在这篇文章中既有孩子对母亲的爱,又有母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因为母亲而敢于漂洋过海,母亲因为孩子而有了生存的动力。可见,爱是多么伟大的力量啊!爱,可以让一颗失望的心重新点燃希望的火焰;爱,可以让一条垂危的生命重新拥有生存的动力;爱,可以让每一个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爱,可以让饥寒交迫的人们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片爱的海洋里,比如失败时的一句鼓励;成功时的一声喝彩;伤心时的一叠纸巾;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这些不被人们所察觉的细小举动都是爱的印证。当我们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不轻易被发现的爱的同时,不要忘记将自己的一份爱也为他人送去,要知道,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点点滴滴的爱终究会汇集成一片爱的海洋。
做有根的教育读后感篇2
早在读师范时老师就给我们介绍了陶行知,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近我仔细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内容论述精当,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正是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践课程之一。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数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依托不同的学习内容,从思维、感官、行为、语言等各方面培养学生做的兴趣和能力。许多成功的数学课例表明,只要教师能在做中教,学生就能够快乐地在做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们教师既不能面目狰狞,又不能唯唯诺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必须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基础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宽容和引导,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的关怀。老师和学生要充分沟通,老师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独立意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建立健全的身心;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错误和缺点,也要求老师毫不犹豫地批评、校正,加以引导。宽容不是纵容,引导而不能误导,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和尊重。
让我们以生活教育为本,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凭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做有根的教育读后感篇3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做有根的教育读后感篇4
教师是平凡的,但事业却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默默地奉献和无私的牺牲。教师的职业崇高而神圣。在我们的心中,教师应当是:
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
一个充满爱心,理解学生的教师
一个勤于学习,充实自我的教师
一个关注命运,注重素质教育的教师
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在这本书中最喜欢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的几句话:“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为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能够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一个!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我’,强调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这天的自我比,不断地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我’,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我的职业中到达自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我从事教学工作已经几年了,这期间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态问题”——究竟应与学生持续一种怎样的关系,在应对学生时如何摆正自我的心态同时。我不断地想,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育学生时才能处事不惊。李老师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职责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完美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职责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我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但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下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职责”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刚踏入小学讲台,我承担了四年级语文老师,还是班主任。那时的我热情满怀,踌躇满志,对学生也充满了爱心,立志做一名受学生喜欢和家长爱戴的好老师。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不但当初的热情减少了很多,而且还抱怨这,抱怨那,甚至怀疑自我当初的选取是否正确,怨天尤人,这种情绪有时也影响自我的教学。李老师是这样想的“既然只能当老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取后者!”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但是,每一天出现的让人头疼的事情,让人头疼的学生,怎样能高兴得起来呢?李老师又带给了方法: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齐玩儿,这样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爱自我,每一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又怎样能不高兴呢?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看待孩子的行为,对他们做出的一些“错事”不以为然,甚至是不屑一顾,岂不知“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的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厌恶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悲哀。”多么单纯的孩子,多么可爱的孩子。平时我觉得自我是爱学生的,但读了这段话,比一比李老师,我觉得自我的差距还是太大,我的这种师爱并不都是真正的由衷的发出的。都说人没当母亲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母亲之后又是一种心态,以我的理解,可能当了母亲,有了自我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孩子自我母亲的心境。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亲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先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
李镇西老师的文章,给我极大的鼓舞。“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我们就应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今后的工作中,我必须能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我必须能不断进步,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
做有根的教育读后感篇5
我是一个爱看书的小女孩,我看的书有很多,比如《红领巾》、《爱的教育》和《365夜故事》等。其中,我最喜欢看《爱的`教育》这本书。好了,读者们,咱们一起去看看这本书吧!
作者写了同学之间互相碰撞、小主人安利柯、爸爸写给儿子的信、妈妈给儿子的信等很多篇感人的故事。其中,最能给我们讲道理的是爸爸对儿子说的话,爸爸说:“你应该主动去向他道歉,而不应该对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最感人的是一个刚几岁的小哨兵,小哨兵为了保护国家而死去。
一篇篇感人文章映在我们心里,是《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还能教育孩子从小就要以身作则。
最后,我希望家长能给孩子买这本书。
做有根的教育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