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书写观后感中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对电影的赞赏和批评,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的表达,是对那一刻真实心情的记录和反思,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路的尽头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路的尽头观后感篇1
?海的尽头是草原》由始至终探讨的都是亲情,什么才是真正的亲情羁绊?
是什么东西让亲情较之爱情友情成为人类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情感纽带,是血缘、道德责任、养育、陪伴、守护还是理解和付出?
一边是血缘关系的带来的数十年的日夜思念,一边是汉蒙结合的新家庭长年累月的磨合、背叛、陪伴和守护,导演通过两个家庭在不同时空向观众多方位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牵绊,其中又以后者的伊德尔/萨仁娜/那木汗/杜思珩一家为主要着眼点。
导演想要展示的这种亲情是多层次的,非常丰富和立体,他很细心地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个两族组成的新家庭的磨合之路,几乎为每个人都安排高光时刻,比如那木汗骑马赶狼救妹、伊德尔沙尘暴营救女儿,虽然萨仁娜没有特别的泪点场面,但导演把细节都埋在了角色互动的一言一行上,比如萨仁娜为了能与杜思珩能够好好沟通,不停翻看汉语小册子,发现杜思珩尿床时的温柔体谅、为她搭建厕所……更是在杜思珩带着家里干粮出逃时,对那木汗千叮万嘱,如果她一定要回去上海,那就护送她回去。(这种爱到深处必须放手的亲情真的太戳我的泪点了)
p.s. 汉蒙之间巨大的文化差距通过一些非常多的小细节表现出来,比如杜思珩的第一次尿床,不愿意在开阔的户外解手、脚不可以对着火、蒙古婚姻的祝福语、摔跤等,可以看得出来电影团队对内蒙文化进行过非常严谨的考究工作。
那木汗和杜思珩的感情最为复杂,我还一度以为他们之间要发生点什么东西,他对马正元的敌意绝对不仅仅是出于兄长对妹妹的保护,应该也是有一种男女之间的感情在的,但此时杜思珩的心思早就已经被出逃计划牢牢占据着。
从一开始的忌妒,到后来的对这个小妹妹的保护欲,再到长大之后的男女情愫,每一步的转变都被导演用不同的细节埋满,让这种细腻的情感转变不会显得太突兀,也为后面悲剧的发生做了很好的铺垫。
另一方面,对杜思珩如何融入这个新家庭、从格格不入到慢慢意识到与这个家庭密不可分,导演同样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和镜头去铺垫和呈现这种爱的变化过程,从杜思珩在育婴院和萨仁娜欲拒还迎的互动开始,到狼口逃生欢乐地叫那木汗哥哥,再至沙尘暴里感情大爆发发自内心地叫伊德尔爸爸,再到目睹那木汗悲剧发生时的愧疚和自责……每一步都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那木汗意外身亡之后,相对于温柔、对杜思珩宠溺有加的萨仁娜,更为理性的伊德尔的感情要更为复杂,但很好地得到了展现和处理,一方面要承受失子之痛,另一方面又要抑制自己不能过分责怪女儿,这种又爱又恼的饱满情绪让他对空开枪,也让他的最后决定被观众较好地接受和理解。
那木汗的悲剧是全片人物情感的重要转折点,这件事最终促成了杜思珩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从此时开始,她不再是杜思瀚的妹妹,而是伊德尔和萨仁娜的那木汗,童年时的母亲慢慢淡化成一段引不起涟漪的记忆。
杜思珩和那木汗身份的转化是全场的高潮所在,意味着这种亲情的爱真正地突破了血缘、民族的局限,成为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一种羁绊。
所以,最后杜思珩/那木汗看着前来认亲的杜思瀚,脸部表情平静,其实他们当时是处于不同的情绪维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团圆的感动之中,但他对杜思珩来说,最多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这种要回归原生家庭的执念就没有了。
这时候镜头给了她在内蒙古大家族一个镜头(都有曾孙了),但我觉得她所说的“新家庭”,不仅仅指的是自己结婚之后所组建的家庭,更是指伊德尔/萨仁娜/那木汗一家,当她真正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的时候,当她决定要遵守自己对那木汗死亡遗愿的那一刻开始,原生家庭对她的羁绊就已经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这个汉蒙新家庭的责任和守护。
全片中,老年萨仁娜说的那句话最能触动我:虽然未能见面,谢谢你把杜思珩生下来,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把她抚养成人。
路的尽头观后感篇2
首先,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这个事情,有点惊讶。可能因为生活在北方,从小到大,没有听说过这件事。这让我对中国建国初期的艰苦阶段更加了解了。苦难时期民风淳朴,全国人民互帮互助,无论什么时候,都很让老百姓感动。也不愧是优秀的尔冬升导演。整部电影几乎都是蒙古族素人出演,可谓是原汁原味的蒙古味道了。
大草原上的美食,娱乐,居住,等等,都蕴含了马背上民族的各种情感。我还是第一次一次性听这么多蒙语,感觉像到了另一个国度。尤其是马苏,不光演的好,我以为她的台词都是对嘴型后期配音的,没想到是原声啊。还有王锵饰演的那木汗也太可爱了,骑着马奔驰在大草原上,活脱脱的一个白马王子。
此起彼伏的绿色地毯,一直延伸到远处看不见,慢慢的与蓝天白云相接。草原人民眼界开阔,心胸自然能够包容天地。这不是他们的善良,而是他们的大爱。尔冬升导演镜头下的大草原,美丽辽阔,活力热情,又让我对草原的向往,多增添了几分。
路的尽头观后感篇3
“念了你一辈子,想了你一辈子,欠了你一辈子。”带着母亲的遗憾,带着自己的悔恨,也带着病重的身体,在与亲生妹妹杜思珩分别60多年后,生活在上海的老年知识分子杜思瀚(陈宝国 饰),来到______大草原,开始了一段寻亲之旅。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就这样,波澜不惊地开始了。在上映前的一天、一周,甚至一年,我都以为这部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会像它的这个开头一样,__实、质朴,或者像陈宝国的表演一样,内敛、节制,但120分钟之后,我收获的是满满的意外,意外的尽头是大爱与感动。
一段离散
做旧的光影里,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新__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困扰着全国各地,大批孤儿的温饱问题更是迫在眉睫。为此,__________区__委、__主动请缨,3000多名南方孤儿被送往物资相对有保障的大草原,与当地牧民组成了新的家庭。“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时任__________区__委__、____乌兰夫的承诺掷地有声,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佳话也就此开启。
原以为,电影会是群像式的,像是徐徐展开的图卷,满满当当挤下大时代里的老老少少,毕竟三千个孩子背后是三千个家庭,是三千个故事。但,《海的尽头是草原》只讲述其中的一段离散,只讲述这样一个充满遗憾和疼痛的故事。可以说,擅长现实题材创作的导演尔冬升,这一次把他的镜头透过宏大的背景,对准了这卷史册中的__凡家庭和个体,细心勾勒出一幅感动人心的温情画卷。导演自己说,在影片创作期间,他和主创团队收集、研究了诸多有关资料,看遍了手边能找到的相关影视作品、书籍文献,也走访了多位当年真实的“国家孩子”。但他也说,无论是______电影制片厂还是博纳影业,出品方一直都说只想要一个能令人感动的戏,“那我知道了,我尽量把所有人善良的一面拍出来。我也不敢用‘大爱’这种词,我觉得把真正人性里善良的方面呈现出来,就好。就用很简单的方法去做,没有想太多。”
一个心结
60多年前,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一起乘坐火车,跨越半个__前往______。来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环境,这些“国家的孩子”收获了来自当地牧民们毫无保留的热情和呵护,原以为哪怕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朴素而深沉的善心会成为他们共通的交流方式,小女孩会很快适应草原,爱上那里的牛羊和天空,也爱上草原额吉、阿爸和兄长。但没想到,从吃不惯奶豆腐、睡不惯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银幕上拉拉杂杂花了近一个小时,现实里或许要花上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哪怕经历了10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经学会了说蒙古语,也吃惯了奶豆腐,还能够骑上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甚至拥有了一个对她宠爱备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终小心地藏着地图上“南方”的那个城市,藏着抛下她的妈妈和哥哥杜思瀚,她执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问问妈妈为什么舍弃的是她。
一句问答
终于,有一天,她以为自己做足了准备,带足了干粮,奔向“南方”。但她失败了,她不但没能回到上海,还一辈子留在了草原。悠扬的旋律戛然而止,阳光下少年单纯的笑脸再难重现,在前半段__稳铺垫之后,电影的最后20分钟可以说充满了意外。但因为编剧和导演认真做了各种伏笔,让这些反转和冲击,来得扎实而充满力量,叫人为角色的命运心疼、心痛。
当杜思瀚最后站在亲生妹妹、一个非常蒙古族的老年妇女面前,他们的对话并不激昂,却汹涌澎湃地藏下浩荡的时代。哥哥终于问出了那一句,“恨过我们吗?”妹妹想了想,认真地答道:“小时候曾经有过……”
这一刻,叫人泪涌。曾经有过,但大草原上,质朴无私的蒙古族同胞,用爱维系着一个又一个超越血缘的家庭,弥合了这一道道伤痕。曾经有过,但未曾谋面的两位母亲,跨越“海”和“草原”,用爱共同养育了一个孩子,生活可能有时很残酷,但爱、善良和同理心最终叫人释怀,也叫人勇敢。曾经有过,正如演员陈宝国所说的,走进影院的我是幸福的,“在我们国家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从来没有缺过爱的故事,这是其中的一个,特别动人的一个。”
路的尽头观后感篇4
作为20xx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入围影片,实属口碑佳作,暖心催泪,整个影片观看后感触很深,直至影片结束心里还是哽咽着久久不能平静,本部影片根据真实事件“三千孤儿入内蒙”改编,整部影片虽不是那种很激荡人心的故事,但是想到漫漫人生路虽然艰难,但仍然有温暖的人给你温暖怀抱、自然是残酷的,命运也很残酷,可是成为了家人,就永远不会抛弃彼此,陌生的大草原上温暖的人践行了最初的承诺。
遥远彼方未曾见面的人们啊,时空相隔,可是仍又那份牵挂和思念。
影片最后额吉给的拥抱和温暖,即使隔绝时空从未谋面,但是那份感情都是相通的。
国家大爱,人家小爱,内蒙人民淳朴的大爱温暖是中秋档中很值得慢慢体味的一部片子。
路的尽头观后感篇5
很久没有去过草原了,对草原连绵无尽一直是心心念念。今晚看的“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电影满足我心里对草原的无限憧憬!原汁原味的视觉享受。此部电影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描述了一段充满悲欢离合的故事。将上世纪五十年代情景展现在电影中,电影色调有浓厚的历史感,镜头通过不同视角进行拍摄。令人惊讶的是剧中的恶狼也是真的!在电影中有很多素人(当地居民),还有蒙古当地的演员,贴近实际。电影中草原是那样和谐美好,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远处牛羊成群结对,小孩子们在嘻戏,少年们赶马放羊。治愈观众的心灵。影片情绪饱满,在这里最要称赞的就是马苏的演技。汉族人马苏为了拍摄此部电影学习蒙古语数月,树立出良好的草原人民形象。马苏饰演的萨仁娜,从眼神中就透露出浓浓的牧民热情与淳朴。
最后的哭戏,也哭在我的心坎里,崩溃就在那一瞬间我也不禁落泪。演员陈宝国,老戏骨,演技无可挑剔,真实动人,每一滴眼泪都是发自内心的悲伤。人性之美,都蕴含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娓娓道来。饰演草原阿爸(阿云嘎)演出草原人民宽广胸怀与善良的心灵,用无私的爱接纳了来自遥远南方的孩子。哥哥那木汗(王锵)演出草原人民有种骨子里的热情,他们会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一个素不相识识的南方孩子。是那么的真诚。
电影从民族精神上、情怀上还原了当时那一代人。丁程鑫饰演少年马正元,首次登上大银幕便展现出不俗演技。一个实力与魅力兼具的演员,为观众奉上一个充满诚意又无比动人的故事。这是一部讴歌民族团结、传递人间真情与人间大爱的动人之作。展现出草原人民质朴善良的心灵如海般孕育出辽阔的爱!
路的尽头观后感篇6
?海的尽头是草原》影片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蓝本,用细腻的镜头感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往事,感受到那种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的大爱。
尔冬升导演这次还是以平常人的视角,用现代和回忆双条线交叉进行,为我们娓娓道来同胞兄妹的分合聚散。
影片除了让我们领略到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的壮阔美丽之外,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草原人民那种善良淳朴,这次最大惊喜就是马苏。没想到这次她会灰头土脸真实演绎了一个付出全部爱和真心的内蒙额吉。而且全程用蒙语。原来不明白片名的意义,看完之后才略晓其中含义——海洋有时波涛汹涌,让人容易产生不安恐慌,就好比入蒙之前发生的状况。
只有无私的大爱和胸怀才能驱散这种阴霾。就像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一样。真的是56个民族永远团结如一家。
路的尽头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 辩论观后感6篇
★ 读领航观后感6篇
★ 管延安观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