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对话,是我们与作者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桥梁,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喜欢书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我喜欢书的读后感篇1
汪国真在他的《我喜欢出发》中说:“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
诚如汪老所说,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五色乱目”的时代,太多的事情牵绊住了我们的双脚,使我们欲言又止欲进又退。我们不断地犹豫,不断地错失良机,却又不断地欺骗自己,说什么“三思而后行”。是的,你的顾虑都是对的,但你没有看到的是在你犹豫不决时,成功人士早已果断先行一步,用风雨兼程换回耀眼成功。本质上来说,人与人并没有差别,也许偶有智力之差,但那无关大雅,然而有的人扬名立万,有的人却卑如蝼蚁,探求根源,无他,在于敢做与不敢做。
我们总喜欢谈论乔布斯、比尔盖茨的成功,总是惊羡马云、李彦宏的辉煌,然而我们却选择性地忘记了他们成功的前提,那就是看准时机果断出击。在智能手机的设想还未能为人人所接受时,乔布斯果断出击,毫不迟疑地摘下这颗新世纪的明珠,而犹豫了的诺基亚却因此无缘智能手机市场,最终沦为附庸。无独有偶,当国内电商业前景一片茫然时,马云以敏锐的思维当机立断,开启了中国电商业大门,而紧随其后的京东虽也有所作为,但终究因一时之差而逊色不少。
人类社会的众多实例无一不在警示我们要果断出发,勇敢地踏上征途。正如英国学者艾略特所说:“世上没有一个伟大的业绩时由事事都求稳操胜券的犹豫不决者创造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太多的犹豫只会动摇意志,禁锢前进的步伐。只有当成功建立在果断之上,果断伴随着成功,历史才会勾勒出无数成功者的伟岸身躯。
我喜欢出发,出发是我的宿命。即使出发不一定成功,即使一路风雨兼程,但只要尝试了、付出了,便永无悔恨。“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想好了就去做永远好过踌躇不前,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前方是什么。
喜欢出发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喜欢出发的人永远不会成功。让我们携手共进,踏上征途,与果断相伴一生,去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辉煌!
我喜欢书的读后感篇2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从书名我理解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启发和思考的书籍。
看完这本书后,我非常好奇,周国平老师怎样的一位作家呢?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有如此深入透彻的认知?我带着好奇去百度他的基本介绍,周老师1945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看完作者的介绍,我进一步理解为本书跟多是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生命得意义。
我特别喜欢封底的文字摘要,它概括出了全书的精华。我做了摘抄:
生命有它本来的模样——生命要求每个人要学会孤单自省,要独自成长,要用力去爱,要去拥抱,要探索灵魂。
生命本没有意义——人们说,我们都是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我不认为那是我们真正追寻的,我认为我们追寻的是活着的体验......让我们能感觉到活着的喜悦。
真正的成为你自己——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最根本的责任是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真正成为你自己,活出你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来。
善良、丰富、高贵——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以上每一段话,都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哲学思想。
从整本书来看它的架构,有7个章节,分别是生命的意义、与自然的关系、爱、信仰、灵魂、死亡、成为自己。第一章是提出了一个常常困扰我们的终极问题——生命的意义,中间5章分别用最高贵的带有哲学启发的角度去诠释,我们作为人应该有的认知与行为,启发我们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思考自己的终极问题,最后一章与第一章相呼应,成为自己才是让生命有意义的核心动力。
整本书直到我看完,我最喜欢的是自序的部分。作者从最高维度,提到人生的三个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简短的15个字,道出了人之所以需要探索自己生命意义的真谛。
三个层次觉醒,就像一座人生修行之塔,塔外是芸芸众生暂未开始修行的梦中人,他们被物质所吸引、一生都能都在追求财富、权力、地位、名誉等,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不会知道自己终将归于何处。
有部分人是半睡半醒之人,心门还未关闭,他们似乎听到内心的呼唤。他们不知道这声音从何而来?他们带着疑问、好奇选择走上自己的修行之路。最底层(暂且称之为第一层)是生命觉悟的修炼,进入到这里的人需要先察觉自己是如何看待生命的?思考自己对生命本源审视,生命它是自然的产物,应遵循自然之法则,只有当完全的看见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用自己的行为去实践,才会开启第二层的修行之门。
第二层是自我觉醒的修炼,这个层面是需要建立在第一层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如果我们无法知行合一的耕耘生命这块土壤,理解并遵循生命自然成长的规律,土壤的养分储备是不够的,没有良好土壤自然无法让“自我”这个种子发芽。或许哪天种子发芽了,也很难长大或健康成长起来。自我的觉醒,在我的理解只能依靠自己,外在的力量可以滋养,但无法起到孕育生命种子的功能。“自我”这颗种子,在生命之初就埋在这里了,有些时候我们不当回事儿,不去关爱它,不去滋养它,慢慢的它就沉睡过去,更糟糕的可能会死掉。当它发芽了,它用那柔弱的,稚嫩但充满生机的能量去启示我们。我们照顾好它,当它慢慢长大。
第三层是灵魂的觉醒,我自己判断自己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层面,我不知道灵魂已经觉醒的圣人是如何思考、如何修炼的?我仅仅以自己目前的认知去揣测一下,什么是灵魂的觉醒?如何让灵魂觉醒?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灵魂的觉醒?我的理解是,当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目标,能够接纳自己的一切,包容自己这个完整而独立的“我”,并用普世的价值观去践行“真、善、美”,向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前行、过程中不论遇到任何挫折阻碍都会坦然面对,毫无退缩。
第二个问题,灵魂如何觉醒?首先这是需要以自我的觉醒为前提,如实现灵魂的觉醒有2个途径,一是信仰,二是智慧。达到这个层面的人,人生的重心会以精神追求为主,不会去看重财富、名利、得失;处事原则非常简单,对内遵从内心,对外遵从自然规律;因为清楚自己的终极目标,每走一步都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他们会具有超凡脱俗的心态,精神上相对比较独立,很少受到人间福祸得失的支配。
如今社会发展到了ai时代的起点,我们人类自身的探索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知到生命、自我觉醒、精神追求的价值。
然而,从不知道到知道,从知道的理解,从理解到行为的改变,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这条自我修行之路本身也是赋予自己生命意义的必要组成部分;我坚信,只停留在想可能很难实现所谓人生的三个觉醒,至少对于我而言更倾向去行动,当知与行,相互实践,相互磨合的过程中才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如果你认同书中的观点,请跟随自己的心,去经历去体验,没有人的生命探索之路一帆风顺,试错,走一些弯路也许也是非常不一样的收获。愿我们能够在茫茫宇宙中探索属于自己生命意义,对自己负责,不枉过此生。
我喜欢书的读后感篇3
生命本来没有意义,所谓的意义正是人们力证自己活过的一种表现。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很多,从小到大,小到考试的失利,大到失去自己的亲人,经历人世间的亲情,爱情,友情,总有一些事情,开始超出自己理解的范围,开始寻求不到答案的时候,我开始想去找一个依靠,一种精神上的支撑,所以我像大多数的人那样,开始努力学着包容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与事,也希望能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
我开始去敬畏这个世界,发现自己的渺小,却也从这本书中明白,于世界你可能微不足道,但世界于你亦然。那些事业的不如意,感情的失意,生活的窘困在这两者面前仿佛少了一些分量,是否会让你自己轻松一些呢?
我惊讶于作者把人的生命的内在本质剖析的如此透彻,书中不仅提到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也提到应该怎样面对生命、面对逆境和孤独。生命本来没有意义,是我们自己在创造意义,以此证明我们存在过,那所有喜怒哀乐的前提,都应该是善待生命的样子。
读了这本书,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开始重新看待自己面临的种种问题,开始努力尝试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也慢慢的明白,如果说这是一种成长,我所应该做的绝不是去适应,而是一种选择性的接受与对它的改变。希望在繁杂的世界里找不到头绪的人,能在这本书中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
我喜欢书的读后感篇4
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那么仅有一次的人生到底应该怎么度过?周国平说,每个个体要尊重生命本来的样子,当好自然之子。
当面对爱、逆境、孤独、死亡、变故等人生大命题的时候,人应当保持在什么心理状态,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读这本《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就如同在寻找人生的出口。在我们的人生里需要于某个节点静下心来,看看走过的路,想想未来如何前行,凡俗之中如果能偶尔地仰头望一望星空,那样你的心灵将会变得充盈,人生也会变得充满生命张力,读一本好书未尝不是在仰望星空。
摊开这本书,会看到周国平将其分成了这样七个章节:1、生命本没有意义2、当好自然之子3、恰到好处的爱4、信仰是生命的归宿5、灵魂只能独行6、思考死,是有意义的徒劳7、成为你自己。
其实这是一个有着递进逻辑关系的文章,当我们最初了解了生命的真谛,我们就能对所有的爱有个正确认知,当我们懂得了信仰代表着什么,我们就会思考灵魂是否存在?存在灵魂将何处安放?其实这些都是我们人生面临的一个个大问题。如果能对死亡进行思考,进而坦然面对死亡,实际我们就将生命的边界整个游历了一遍,会对人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所有的人生的意义其实归结到了我们要成为那个真正的自己,那个自己喜欢的自己。
读周国平先生的散文是需要宁心静气,在无人处,于寂静里,默默打开,细细品读。每次读先生的文章,我总是有一种乱入时空的感觉,平实文字里有与这个时代浮躁与喧嚣完全不同的清净与自然,适度与自守,清醒而淡然。
非常喜欢书中的一段话:“在无限的宇宙的永恒岁月中,你不过是一个顷刻化为乌有的微粒,这个微粒的悲欢甚至一丝微风、一缕轻烟都算不上,刹那间就会无影无踪。你如此珍惜的那个小小的心灵世界,究竟有何价值?”
生命是渺小而脆弱的,但同时也是伟大而刚强的。在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于是,真正的人生需要你自己面对,需要你自己承担。生而为人,要经历的不只是生死,还有在这漫漫岁月中的记忆。自己的一生是否值得,是否精彩,是否在你老去的时候可以有所回忆,是否在你仰望的时候可以驻足观赏,都在你自己。所以,把握当下吧,不要给自己留有遗憾,生命本来的样子,也就是每一个做出选择的自己。
我喜欢书的读后感篇5
物转星移,多少人来了又去,成为我们生命中的过客,但幸运地是,我们依旧是我们。
我喜欢我的初三,说得再透彻点,更多的还是喜欢那些人和事、喜欢曾与我并肩同行的她们。即使初三也很累,但有了她们的陪伴,一切都宛若浮云。
我喜欢天刚亮的清晨。我们不约而同地起床刷牙洗漱,然后一同前往“老地方”共进早餐。早晨精神没这么激昂活跃,即便大家都言语不多,但也丝毫没有令人尴尬的情况。伴随着那听腻了的歌声,匆匆地来到教室,我们肆意爽快、积极向上、恣意自由,对未来充满无限的热爱与期待。
我也喜欢那燥热的夏日午后。我们有着一颗敢冒着险偷偷不回宿舍的大胆的心,敢溜去操场“修身养性”一小段时间,抛开学习的烦恼,丢掉烦躁的心情。尽管那段时间它很短暂,但那是我少之又少与大自然接近的时候。那个闲暇的下午,我们难得为自己“放了一次假”,停下脚步去观望生活。地上那七零八落的树叶,有嫩绿的,也有枯黄的;那鲜红的散发着塑胶味的跑道上还是氤氲着被太阳烘烤出来的热气,像煮沸了的开水,滚烫烫的;远处是高树,是房屋,是蓝天并白云,那颜色相间的看台上烙着校运会的影子;其间还路过了一位年迈却身体健壮的老人。我们无所顾忌地靠在几道杆旁,试图在身边寻找乐趣:拾起地上的落叶写上自己想写的东西,值得一提——写的那可是我们认为犹为重要的人或事物——至今我还保存着,即使它已因岁月的摧残变得十分清脆。当时我们没有手机,只能通过笔,通过内心去记住,去感知这美好的一切,很庆幸,那时的感觉到现在还恍如昨日。
同样,我还喜欢吹着小风的傍晚。天气好时还会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天空呢!虽然我们过的是几乎每天都一样的日子,但其中也不乏趣味。过完忙碌的大半天,我们也都很是疲惫。洗好澡洗好衣服,又要相与步于“中庭”了。要有钱的话我们就去小店买上一点吃的,边走边享用。上了回楼,我们在课室外的走廊上,靠在墙边,微风飘来,轻轻拂过发丝,惬意十足,比起只有风扇的闷热课室,外面简直就是仙境。我们都各自与同学在那儿有说有笑,实在是难以忘怀!
俗话说得好:“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虽我们现在都在不同的校园,但我们仍旧永葆初心,在互相看不见的地方熠熠生辉,也在随波逐流中一如既往地坚守着一份对友谊的执着。更值得讲的是:我们即将迈入的未来,是同一片未来。
我喜欢书的读后感篇6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老鼠和猫交朋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只猫看见一只老鼠说:“我最喜欢老鼠,我要和你交朋友。”老鼠同意了,它们俩一起去买了一罐猪油,它们不知藏在哪里,猫说:“藏在教堂吧。”
有一次,猫想起它们藏的猪油,猫对老鼠说:“有人让我当教父,给刚生下来的'小猫取名,我要去给教堂给小猫取名了,老鼠说:“好,你去吧。”猫在教堂把猪油外面的皮给舔了一遍。回来后,老鼠问猫:“取的什么名?”,猫说:“去了皮。”,“去了皮,真怪的名字。”老鼠惊奇的说。
第二次,猫的嘴又馋了。它对老鼠说:“有人又叫我给小猫取名字。”它又进了教堂把猪油吃了一半。回来老鼠又问:“这次取的什么名字啊?”猫说“吃一半”。老鼠又问:“吃一半,你们猫就是这样取名吗?”“对”猫回答说。
第三次,猫又对老鼠说:“我表姐生了一个小猫,让我给它取名,我又要走,你同意吗?”“同意”老鼠说。谁知猫又到教堂,把猪油全吃光了。回来老鼠又问:“这次又取的什么名字啊?”猫说:“一扫光。”
冬天到了,动物们没有食物了,老鼠想起它们藏的猪油,到了教堂,老鼠一看说:“怎么是空的?一定是你吃的,你第一次把皮吃了,第二次把猪油吃一半,最后一扫光。”猫说:“你再喊,我连你也吃了”说完,猫扑过去把老鼠吃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老鼠是不能和猫交朋友,因为猫本来就是要吃鼠的,所以凡事都要动动脑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我喜欢书的读后感篇7
梦里,一声似有似无的低喃,一抹一晃即逝的倩影,一隅淡然若素的居所。这大概就是张晓风的向往,亦是我心之所向。
初读时,目光淡淡略过开头:“我喜欢活着。”简单明了,在我心里泛起淡淡的波纹,像若有若无的风,吹过心湖后,波纹漾开,心里不再平静。
张晓风的梦里,有她笔下朦胧的晨光。她在宁静中一字一句的写下,“雾树芦花连江白”,平仄而又拗口,却让我向往。她在春风中一撇一捺地记下,草莓的精致,树梢的嫩芽,平凡而又生机盎然,也让我向往。他在舒适间一点一横地纪念,小山谷的稻浪,绚丽的云霞,可爱而又安宁,亦让我向往。我身处她的文字中,安然若素,仿佛我置身于满山芦苇的秋风里,仿佛我已见到春风里草莓的微微颤抖,仿佛我也嗅到了夏日黄昏后的稻香,仿佛……
“我喜欢那份宁静淡远,我喜欢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张晓风如是说。每每读此,心里总会产生一阵悸动,在心花繁多的心湖里,掠夺般涌过。我想,我心之所向,是她文字中的淡之若素吧。
在偌大的繁华红尘里,茫茫人海中穿行着,耳边响起的,是稚子打闹的嬉笑声;震耳欲聋的,是路上的车马之声;旁边经过的,是行色匆匆的陌生人。我看见城市的刺眼灯火;我听见,铺天盖地的广告声;我嗅着,行人身上的汗水味和廉价的香水味。我目光所及的,无论白领,无论学生,无论打工仔,他们无一不带着倦容,在城市里漫无目的地行走,脸色苍白。
回归最初,回归自然,回归朴素,这是张晓风所喜爱的,这也是我所向往的。表面的灯火璀璨,表面的光鲜亮丽,表面的繁华热闹,可有几人在乎过你?人人都是千千万万的尘埃中的之一,短短接头,又匆匆而去,没有人能够真正聆听你的初心,有人在呼唤着你。在喧哗中,我们都将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我们都将迷失。所以,寻找宁静淡然,我喜欢那没有喧哗的光和热,淡之若素。
当你在春天来临时带上一份惬意,在山涧里寻找新生的。而在你为找到一个又一个新生命而快乐时,我想你找到了。
当你在夏日的黄昏里,独坐在阳台的摇椅上,嗅着干燥的带着青草味的夏风,欣赏着洗净了的天空与柔和的晚星而愉悦时,我想你找到了。
当你在秋风里,看着满山芦苇凄然地白着,在临风之时,吟一口诗,为这意境美好而欢喜时,我想你找到了。
当你在冬阳把晨雾驱散时,晒着暖暖的阳光而欣喜时,我想你找到了。
当你的眼里蓄满了清澈,当你的嘴角开始上扬,当你的灵魂感受快乐,你已找到了,你心之所向的——淡之若素。
我喜欢书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