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我教案8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目标设定应具体且可衡量,以便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虑到不同班级的学情差异,教师编写的教案需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修改,​,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奇妙的我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奇妙的我教案8篇

奇妙的我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感知和区分各种各样的声音提高听觉感受力;

2、在游戏中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声音与人的关系,激发幼儿对声音游戏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每人一件发响的玩具,录音机及生活中各种声音的磁带。

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区分各种声音。

1、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你也有我也有,没它什么也听不见。

提问:耳朵有什么用?

2、放录音,听是什么声音?(各种动物叫声、汽车、摩托、倒水等生活中的声音)

3、如果世界上没有声音会怎么样?

小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有时也需要安静。

(二)在活动中体验声音的形成

1、小朋友有什么办法让乐器唱歌?你用什么办法让乐器唱歌的?(操作后回答)

2、除了这些乐器,还有什么会发出声音?

4、谁有办法让各种东西都发出声音来?(幼儿随意走动,制造声音,然后说出自己的做法。

小结:许多东西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同。

(三)解开声音产生这谜。

1、请幼儿操作乐器及玩具,然后停止一切活动,发出惊奇:“咦,怎么没有声音了?”再玩玩具,再停止。一会有声音,一会没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呢?声音是怎么来的呢?(动,振动)

2、我们人站着不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说话呢?请小朋友用手摸自己喉咙,喊“啊”有什么感觉?心跳有没有声音?

小结:不论什么东西,振动了才会发出声音,不动它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四)请小朋友到院子里,听听有什么声音,它们是怎样发出来的?

奇妙的我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对重心游戏感兴趣,能够在实验中积极动手动脑。

2、初步了解重心的作用,以及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易拉罐一个、水、大米、黄豆、小米、干果皮

2、经验准备:在运动中体会过重心的作用。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活动:小朋友,你们玩过易拉罐耍杂技的游戏吗?

1、认真观察易拉罐为什么会倾斜不倒呢?

2、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易拉罐倾斜不倒的秘密?

二、大胆猜想,合理地假想

1、尝试将空的易拉罐侧立在桌面上,发现怎么都立不住。

2、向易拉罐里倒入约三分之一的水。

3、再次尝试把易拉罐斜着立在桌子上这次易拉罐很轻松地站立在桌面上了,即使去碰它也不会倒。

三、解释实验原理:

1、核心概念:物体保持平衡的关键是重心。

2、现象解释:易拉罐空着的时候,重心比较高,很难保持平衡,倒入三分之一的水后,易拉罐的重心就转移到了下面,就能很轻易的斜着站在桌子上了。

四、教师活动区指导:

1、幼儿初步尝试操作:小朋友,请你们试一试能不能将易拉罐和老师一样把它立起来呢?

2、在尝试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倒多少水易拉罐能够立起来呢?

总结提升:在易拉罐里放了三分之一的水,易拉罐的重心就转移到了下面,所以能够很容易的把它立在桌面上了。

五、尝试用其他材料带代替水,继续探究易拉罐能否倾斜不倒

小朋友,我们尝试用大米、黄豆、干果皮等材料来代替水,是否能让易拉罐倾斜不倒呢?

1、在易拉罐中加入大米,发现易拉罐是可以立起来

2、在易拉罐中加入黄豆,发现易拉罐是可以立起来

3、在易拉罐中加入干果皮,发现易拉罐是不可以立起来

小结:通过操作我们发现用大米、黄豆、干果皮等材料来代替水,大米和黄豆都能使易拉罐立起来,而干果皮不能使易拉罐立起来。

六、在真实生活中的运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是用到重心原理,比如:滑雪运动员和意大利比萨斜塔都是利用到重心的原理。

延伸活动: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继续尝试用多个易拉罐进行垒高不倒的游戏。

奇妙的我教案篇3

一 活动目标:

欣赏离奇的童话故事情节,拓展想象空间,对蛋的种类有探索的欲望.

二 活动准备:

该童话的录音磁带一盒 母鸡 鸡蛋 国王等桌面教具一套 实物蛋若干

三 活动过程:

1 欣赏童话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1)教师先出示实物蛋,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2)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一遍,让幼儿欣赏童话故事,思考:

故事叫什么名字?

故事里有谁?

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

3结合桌面教具演示听故事一遍,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思考:三只母鸡下的蛋有什么不一样?

4欣赏童话录音一遍,让幼儿用语言与动作表达自己的理解.

二让幼儿想象"蛋"的奇遇记,集体合编童话故事.

1小组自由讨论,想象"蛋"的奇遇记.

2集体续编童话故事.

三组织幼儿讨论:有几种动物会下蛋?(鸡 鸭 鹅 鸟类 蛇 等)它们下的蛋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从颜色 形状 大小等方面加以比较)

四活动延伸:根据不同动物下的蛋继续续编童话故事,讲给客人 老师或爸爸妈妈听.

奇妙的我教案篇4

设计意图

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了解影子与光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好奇与兴趣,让幼儿在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中去探索是最好的方法,因此,特设计了 《奇妙的影子》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究影子的成因,初步了解影子的变化与光之间的关系。

2、能合理进行光与影子关系的猜想,并乐于操作、验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光线较暗的教室、手电筒、各种玩具、布娃娃、记录纸等。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请幼儿猜谜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事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

二、组织幼儿操作实验,了解影子的成因。

1、教师结合经验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在什么地方没有影子?

2、幼儿拿出手电筒和玩具分组做影子的实验,看看发现了什么?(教师参与其中)

理解影子的成因之一:有光的地方有影子,没有光的地方没有影子。

3、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实验,拿手电筒照玩具和手,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影子与物体和光三者的关系。

发现影子的成因之二:不透光的物体遮住了光才会有影子。

三、幼儿操作探索,理解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距离、位置有关。

幼儿两人一组,用手电筒做光源从远近不同的距离、高低不同角度照射布娃娃,观察布娃娃影子的大小变化,并做好记录。

小结:当光离物体近时,影子变大。离物体远的时候,影子变小,光从低处照相物体的时候,物体变大,从高处照相物体的时候,物体变小。

四、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样的光能照出影子?

让幼儿知道有光才会有影子的道理。教师小结:太阳光、月光、灯光、烛光等能照出物体的影子。

五、影子的利用。

1、交流:你们知道生活中影子有哪些用处?

2、小结: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工程使用高楼的影子计算出高楼的高度;科学家用月球上山峰的影子计算出山峰的高度;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一种很有趣的皮影戏。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提供各种卡纸剪得西游记人物卡片、手电筒等,组织幼儿玩皮影戏的游戏,继续探索光与影的秘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首先抓住孩子的认知特点,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氛围,让孩子积极主动的自我发现,通过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让孩子在玩中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影子的秘密等问题。

其次在多次的游戏体验中,让幼儿获得了关于影子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丰富经验,并引导幼儿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使幼儿体验到了操作探索的乐趣。

奇妙的我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盐溶解于水会增加水的浮力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杯子若干,盐,小苏打,白醋,搅拌棒,土豆片

活动过程:

自由探索

1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现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们来试一试.

3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引导发现:

1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2老师帮你们准备了一些东西,看看是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3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盒子里的东西,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盒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4不管你的土豆片有没有浮起来,我们来听听你在实验的时候都发现了什么?

5现在请你们再拿两个不同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要不你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6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为什么他们也放了盐,可是土豆还是没有浮起来?他放了很多盐,土豆片才能浮起来,你们再去试试.

奇妙的我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知识。

3、增强学会使用电脑、提高信息能力的意识。

4、课余学习“上网”,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直奔主旨。

1、同学们,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京。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我也会觉得你就在我的身边。当然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二、理解句义,启发质疑。

1、齐读

2、你能找到意思相反的词语吗?天涯,比喻距离(远);咫尺,比喻距离(近)。

3、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吗?(虽然……但是)这是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谁能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读。(如果后半句再强调一下,意思就更明确了。)

4、全班齐读。

5、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国际互联网

6、你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吗?你想到网上去漫游吗?那就让我们再次读读课题,读出你的好奇,读出你的向往。

三、质疑自学。

1、那么你想知道国际互联网那些方面的知识呢?

2、生质疑。

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还真不少,限于课文有限内容,我想我们只能解决其中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探究了。

3、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四、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2、指名读,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1)齐读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4)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

(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

(7)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那它指什么?(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

(8)“网”不再指普通的网,“线”不再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

(9)引读:这里的线不再是指普通的线,这里的线有的是看的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它们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跨过()传到()。

3、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

(出示)国际互联网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的。

(1)情境体验,了解关系。

学到现在我们也比较累了,来轻松一下。

(2)现在老师不是你的老师了,角色变一变,就当一回你们的奶奶吧,行不行?

(3)前几天,我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看完信,我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我儿子在一旁就嚷嚷开了:“妈,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电子邮件啊?”“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网不网的,写封信,老朋友照样能收到。孙子、孙女们,是奶奶有道理呢,还是你爸爸有道理啊?

(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速度快)

要速度快,成啊。我不写信了,打个电话,也只要几秒钟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音了?

(如果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是吗?那可太奇妙了,我还真想看看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如今是什么模样了?我年纪大了,出门诸多不便,我能在国际互联网上看到我最喜欢的'京剧吗?我能买到我所需要的日用品吗?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能在网上学到英语吗?那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4、训练语言,发挥想象。

(1)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齐读第三小节)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呢?你从哪个符号看出五个方面呢?

(3)那就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引读:人们可以……(这是娱乐)

可以和……(这是休闲)

可以和……(这是学习)

还可以……(这是工作)

甚至……(这是生活)

“……”这说明了什么?(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

(4)你知道那些呢?(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5)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6)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

5、总结: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网络知识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学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五、拓展延伸。

1、请有经验的学生介绍怎样上网、发电子邮件。

2、鼓励学生课余上网。

板书:

13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大网”

包住地球

通过飞速流动

“线”

跨越万水千山

缩小地球

国际互联网

传到各地电脑

近在咫尺

内容无所不在

息息相关

可以

还可以

甚至可以

奇妙的我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发生变化的孩子现象。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成冰。

2、通过实验验证水的三态变化,发展探究能力。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请孩子在家里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实验。

2、准备一只煤炉、锅、烧杯。

3、挂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朗诵散文诗《会变的水》,引导幼儿思考水是否真的会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孩子的探索兴趣。

二、回忆生活经验和在家做的“水变冰”的小实验,讲述“水是怎样变成冰的”。

三、孩子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孩子观察:

1、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

2、你们看到杯口冒出了什么?

3、水气是从哪里来的?

4、水变成水蒸汽后到哪里去了?

5、杯子里的.水有没有少?

6、水在什么时候变成水蒸气的?

四、引导孩子讨论“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1、提问: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汽变成水?

2、孩子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操作验证。

五、帮助孩子梳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经验:当水的温度在“0”度 以下时,水就变成冰。冰融化了变成水。水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

六、跟读散文诗《会变的水》,启发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活动反思:

反思一:创设环境有利于孩子

反思二:追随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反思三:当提问不利于孩子活动时,及时引导,加以调整 反思四:重视幼儿的探索让孩子,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

存在问题:

1、我在课前还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观察的材料,如每组准备一只酒精炉、烧杯,让每个孩子都能亲自进行实验探索,从而能更加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

2、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

3、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孩子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

4、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

奇妙的我教案篇8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电影吗?看过什么电影?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特别的电影。(播放视频)

3、这个微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个微电影和我们平时看的电影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板书:奇妙的影子

二、 合作探究,认识影子:

1、 你们会用影子表演吗?试一试。(学生表演手影)

师:大家都真有表演天赋,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电影工厂正在招募能像刚才精彩表演的电影团队。我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团队在哪里?向我挥挥手。

要想成为电影工厂的'其中一员,还得具备一定的条件,请看招募启示。

a) 知道影子的奥秘。

a、影子是怎么产生的?(有光,有物体遮挡,就会产生影子。)

b、根据表格,用手电筒、小木块、白纸,小组合作做试验,探索影子更多奥秘。

小组内,分工合作,组长负责汇报试验结论。

通过试验,我们知道了影子的位置、颜色、大小都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影子还真是很奇妙啊!

2、 恭喜大家顺利闯过第一关!现在要进入第二关,难度加大,你们敢挑战吗?

出示合作要求:在小组中,互相合作,用手、胳膊等肢体;书、笔等文具以及从家里带来各种小物品,用影子的方式编排一个情景剧,还要进行配音和讲解。

小组合作进行创编,预演。

邀请小组展示,并颁发最佳表演,最佳编剧等奖项,欢迎加入电影工厂这个奇妙的大家庭。

三、 总结提升:

老师可以看出来,大家这节课玩得很开心,并能在玩中对影子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同学们爱上探索,发现更多生活中奇妙的事情。

奇妙的我教案8篇相关文章:

奇妙作文最新8篇

奇妙作文精选8篇

我奇妙想象作文400字8篇

我奇妙想象作文400字优秀8篇

奇妙的画读后感最新8篇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读后感8篇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的读后感通用8篇

小学的我教案6篇

梦中的我教案7篇

最好的我中班教案6篇

奇妙的我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