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实用的教案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其中,教案可以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思路,避免课堂混乱,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线的科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线的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用阅读资料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
2、能坚持较长时期的观察季节变化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科学知识
1.知道四季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物、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用阅读资料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不同季节里的动物、植物的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呢?板书:一年四季
2、展示一年四季变化的图片。提问:说一说下面图片各是什么季节?
3、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春夏秋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4、教师板书一年四季的主要特征。
二、新授:
(一)四季对我们的影响——学习合理安排作息
1、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四季的变化影响着我们人类的活动。请看我们学校各个季节的作息时间表。
2、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对照表。(要将四个季节的作息时间表综合为一让学生观察)
3、你发现各个季节的安排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4、你觉得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二)、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形态也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改变,我们知道些什么呢?小组里说一说。
2.ppt出示蜜蜂的四季变化图,总结一年四季蜜蜂在做什么。讨论: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这样的变化呢?(梅花鹿、雷鸟等)
3、提问何为动物冬眠?(动物冬眠,是适应不良环境的一种方法。动物冬眠期间,不吃也不动。呼吸次数减少,体温也下降。所消耗的营养物质也相对减少。)
4、你知道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吗?
冬眠的动物:蝙蝠、蛇、刺猬、乌龟等
迁移住的地方:大雁、燕子
加厚自己皮毛或羽毛:兔子、鹿、狐狸、乌鸦、麻雀等
储存食物:松鼠、蜜蜂、蚂蚁等
产卵过冬:螳螂、蝗虫等
躲在安全的.地方过冬:苍蝇和蚊子
5.ppt出示银杏等植物的四季变化图。体会四季对植物的影响。
百花齐放的春天、郁郁葱葱的夏季、硕果累累的秋季、万物萧瑟的冬季。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可真不小,让我们留心观察,发现更多动植物随季节变化的秘密吧。
(三)做一做。
1、下列现象与四季变化有关的有:
猫捉老鼠 青蛙、蛇冬眠 工人工作
日落而息 鸟吃虫子 大雁南飞 春耕秋收
2、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状况,一般来讲:百花齐放是( ),快速生长是( ),硕果累累是( ),植物休眠是( )。
3、连线。
春季 荷花
夏季 梅花
秋季 迎春花
冬季 菊花
(四)布置学生课外观察,做好纪录(可图文结合)。
(五)小结。
线的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2、能够在多个题目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题目。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对四周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题目。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题目的看法。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四周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回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预备:按组预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布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线的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自身探索与实践,感知轮子是圆形的;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它会滚动。
2、引导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生活中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通过尝试、比较,体验轮子能省力,体验发现的乐趣。
3、鼓励幼儿相互合作、积极交流,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带有轮子的玩具、实物;各种积木、物品(书)、相关图片。废旧纸盒、瓶盖、剪刀、双面胶、画笔、画纸
2、活动前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带有轮子的各种东西。
活动过程:
1、导入,第一次探索活动。知道有轮子的东西会滚,感知轮子是圆形的,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会滚动。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好玩的东西,待一会儿要请你们玩一玩,你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两个人玩,还可以几个人玩。玩的时候可以的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分散玩耍、探索,老师参与指导,引导小朋友相互之间交流。请每位小朋友拿两个不一样的东西坐到位置上。
2、谈话:
*组织小朋友和邻座交流一下:两人手上拿的东西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有什么发现?你现在手上拿的是什么?他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引导幼儿讲述总结,知道轮子是圆形的,会滚动,轮子还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
3、第二次探索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我这儿有许多书,我想请小朋友把这些书从教室的这边送到那边,再从那边送回来。小朋友可以想各种办法把书送过去,看谁想的、用的办法最多,你们可以自己去找朋友一起想办法送书。
*幼儿分散送书游戏,分别体验用手拎、抱、抬和用车推的方法,感受用车推的舒服,体会轮子能省力的优点。
4、集中交流
*请小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刚才自己是如何送书的.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你用了哪些方法送书?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引伸谈话:轮子的作用很大,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启发幼儿讲述生活中所见的一些有轮子的东西。教师还可以介绍几种,如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等)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发明一些有轮子的东西呢?
5、发明创造有轮子的东西
*画: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
*做:用多种材料制作。
*说: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和其他人听。
线的科学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大鼓一面,大米、豆子,串铃、响板、碰铃等乐器。
2、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①请幼儿闭眼,老师自我介绍。你们听见老师的声音了吗?,用什么听见的?敲鼓,什么声音,耳朵真能干。
②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
喉部经声带,嘴巴变形后发出的
③出示鼓?听见了声音,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幼儿手摸喉部,不发出声音(没有什么感觉)手模喉部,问客人老师好:喉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丰富词汇:振动
(二)小实验
1、让6组孩子分别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实验,并让物品发出声音。让幼儿动脑用什么方法使物品发出好听声音的?来;自.大;考吧;幼.师网;(敲、碰、敲击、打等)让幼儿自己总结并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
2、情境表演
大米:“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呀?”
把大米放在鼓上,放音乐>,敲击鼓面,大米在鼓面上跳舞。(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棒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
(三)分辨声音
1、教师分别播放好听的音乐及杂乱的音乐,请幼儿听听有什么感觉。乐音:好听舒服愉快……噪音:难听刺耳……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乐音?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噪音对人身体有害?幼儿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护声带,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使用声音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线的科学教案篇5
第一单元 我们的考察计划
一、教材设计说明
4 祝你胃口好
一.教材设计说明
a.齿轮的转动速度
提出研究问题 实施研究计划
教材的设计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在三个不同的探究活动中,设计了两条主线:
第六单元 饮料瓶能告诉我们什么
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单元,由《饮料瓶的知识》、《饮料瓶的材料》、《饮料瓶与环境》三个活动组成。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能对提出的探究问题独立做出书面计划”――就“计划与组织”的能力培养而言,重点在于“独立”二字。
1 揭开神秘的面纱
要点
制订研究计划,并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查阅资料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目标
(1)训练和培养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并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探究过程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和观看音像材料,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和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3)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艰辛和不怕曲折的精神,呵护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单元页是一个“招聘启事”及卡通的对话图,并设计了“我们去报名”的连环画,旨在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入活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看连环画,也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引入教学。
(2)提出问题
学生对月球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时先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了解,其中可能有美好的传说,有大胆的幻想,有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等,这些是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的重要前提和重要资源。围绕月球提问题是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步骤,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将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进行交流。
(3)计划与组织
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指导和训练学生对作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本课是落实这一目标的第一训练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研究相同问题的学生主动结合成小组,并制订书面研究计划,然后分组展示和交流研究计划。接下来着力对组员作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教学方式可以是讨论,可以是送给他人一句话,并引导学生总结怎样评估和选择研究计划,教材在竖栏内对怎样评估与选择进行了适当引导,这都是为了细化培养的过程。
(4)分组探究,集体分享
本单元的设计和编写尝试以小组学习的教学形式展开和呈现。在对研究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大家的建议完善和修正我们的研究计划,选择最佳研究计划分组展开探究活动,然后集体交流和分享各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展示一:
“穿越时光隧道”活动,展示的是探探小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收获。学生通过亲历这一活动,能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奥秘、揭开月球神秘面纱的艰辛历程,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满足与生俱来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决不能只让学生读一读书、看一看图片就算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丰富学习形式,教材还设计了一个“做中学”活动。引领学生探究环形山的成因,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疑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预测再验证,然后推想环形山的成因。
2 多样的面孔
要点
探究月相的成因。
目标
(1)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知道月相的成因。
(2)学会合作,尊重他人。
(3)积极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怎样进行
在分组探究活动中,究究小组按照研究计划探究了“为什么月球会有圆缺变化?”这一问题,教材展示的就是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展示二:
(1)首先,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猜想,培养猜想能力。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知道月球是个球体,本身不会发光,所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知道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是地球的卫星,这些都为猜想创造了条件。
(2)月球的圆缺变化与它的运动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是学生很自然的猜想与疑问。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三人一组,做“角色扮演”的活动。
活动一:三个学生分别扮演月球、地球和太阳,模拟它们的运动规律。
活动二: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体验月球围绕地球转动时,地球上的人所观察到的月相。
为了确保活动效果,教师要精心准备器材和场地,特别要在地面上提前画出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轨迹。还要对活动方法进行强调。
(3)在“做中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和推想为什么月亮会有圆缺变化。92页的示意图能够指导学生理解月相的成因,有利于他们对月球圆缺变化的过程有一个整体认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教师要切实用好这幅图。
3 招聘部长
要点
综合运用月球知识和生活经验,培养创新精神;评价和选择开发方案。
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月球知识,培养大胆想象的创新精神。
(2)通过评价和选择开发方案,强化二级目标的落实。
怎样进行
本单元是以招聘月球开发部长为主线设计的,力图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和整体探究的特点。为落实教学目标,本课创设了知识竞答、设计月球开发方案等活动形式,给招聘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1)引入活动
全体参聘学生进入招聘现场,让学生扮演成月球开发部筹备委员会主任,介绍评审小组成员,宣布评选和招聘的办法和规则,然后活动开始。
(2)知识竞答活动
参考书上内容设计好答题卡,也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主设计。活动时,由评审小组成员发给参聘学生每人一张答题卡,严格限制答题时间,统一收缴答题卡,统一批阅。
(3)设计月球开发方案活动
本活动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大胆想象的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教材里对设计月球开发方案活动作了提示。由于设计方案不是学生凭空想象的,课前要让学生准备相关的书籍,设计方案时允许查阅资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给学生讲清设计方案的要求。教材里的方案样张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
(4)综合评审
设计的开发方案要进行公开展示和介绍,由评审小组进行认真评选,评出最佳方案。然后与知识竞答成绩综合,最终评选出“月球开发部长”候选人。接下来可以组织一个采访活动,采访优胜同学和评审小组成员。
第八单元 走向两极
一、单元设计说明
本单元为“探究的探究”单元,由《挺进南极点》和《跟随位爷爷到北极》两个活动标题组成。“计划与组织”是本学期探究能力的训练要项,本单元旨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周密的计划与组织是成功的保证,这是本单元探究能力培养的“二级目标”(见表1-1)。
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组织是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计划能力与组织能力是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现代科学研究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因为现代化的科学研究不再是“单枪匹马”式的个体研究,而是“协作式”的团体研究;自然也是小组合作式探究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
考虑到学生年龄小,不可能亲身实际的参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故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科学研究读物,组织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细节进行讨论(如讨论科学家们研究的问题、收集的资料、使用技术的作用、对于数据的解释及科学研究中得出的结论等),使学生学习到“探究活动需要探究主体如何做计划、怎样组织”的知识,并了解到科学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在学生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对探究活动的方向、任务、目的'的选择,方法、方式的选择,步骤的确定,人、财、物、时的安排与分配,与活动结果的分析与活动计划的修正等环节,均是发挥学生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良好机会,可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由“指导性探究”向“自主性探究”发展,为五年级“自主性探究”水平的学习做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第一部分《挺进南极点》;第二部分《跟随位爷爷到北极》。《挺进南极点》是描写二十世纪初英国科学考察队和挪威科学考察队先后到达南极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以漫画的形式出现,采取鲜明的对比手法,使学生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可观察到两支科学考察队在“计划与组织”的要素。《跟随位爷爷到北极》一课中,通过介绍我国极地科学家位梦华教授和他提出的极地考察队员的挑选标准,进行模拟练习活动促进学生“计划与组织能力”的形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周密的计划与组织是成功的保证,从而实现二级目标。
1 挺进南极点
要点
了解“计划与组织”的要素
目标
(1)使学生对科学考察、科学研究产生兴趣。
(2)了解南极的地理特征、代表动物、使用的交通工具等方面
(3)了解极光、经度、纬度等概念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纵横比较法进行连环画故事阅读:比较两个科学考察队在相同阶段在计划和组织环节上有何不同,完成教材中的对比表“准备表”、“物价表”、“冬季活动表”、“旗的安插方法”,另外,引导学生找出两队还有哪些不同点,比如两位队长的品格有什么差别、两个队队员的态度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总结哪些是有利于考察的因素,哪些是不利因素;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哪些是我们应当避免的。
2、拍卖活动
该活动一定要把握好教学时机,插入在阅读“2、他们各准备了什么”这一部分后进行,在开始阅读“3、建造大本营”之前完成。每个小组4000英镑,按自己的意愿购买机动雪橇、矮马、狗等到南极点的交通工具。拍卖活动有利于各小组学生对财务的用途、购置、分配做出计划,同时促使学生进入角色。如,选购了机动雪橇的小组就会和斯科特的率领的英国队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而选购狗的小组则会和阿蒙森率领的挪威队同喜同忧。
3、计划与组织框图
让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总结两个队各做了哪些计划和组织。借鉴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框图,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总结计划与组织的要素和方法。
2 跟随位爷爷到北极
要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周密的计划与组织是成功的保证,从而实现二级目标。
目标
(1)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为全人类科学事业发展做贡献的志向。
(2)促进学生“计划与组织能力”的形成,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播放录像教学“中国第一次组队考察北极点”。也可以搜集我国进行南极考察的录像或图片资料,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北极方面的知识,了解我国在两极科学考察方面的进展,激起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2、对照讨论和模拟活动
对照位爷爷选拔北极科学考察队小队员的四个标准,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谈谈如何完善自己。“如果你作为中国少年北极考察队的队长,请拟写一份北极考察计划书。”
3、交流展示活动
我的科学探究经历——计划组织篇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一学期的学习中“计划组织”的经历。活动前做了哪些计划组织,人、财、物、时等是如何安排的;活动过程中做了哪些调整;活动后对计划组织工作的评价是什么。填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讨论并交流。科学教师要给学生们留出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分享他们自己的科学体验,促使学生对自己的科学体验的反思。
线的科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