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制定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出色的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观日出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观日出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把握课文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塑造人物形象的。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用多媒体作教学辅助手段,介绍作家、作品、剧情背景等,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指导学生演出课本剧,开展人物形象的对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体验中,把握人物性格,进而产生审美愉悦,获得相关的戏剧知识和生活教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潘、李形象的现实意义,学生学会辨析社会中巧取豪夺、尔虞我诈的社会现象,学生懂得做人做事要讲天地良心、仁义道德,对不幸的人要怀有同情怜悯之心。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话题引入:同学们,知道中国现代文学中四大文学体裁是什么吗?以前我们学过诗歌、散文、小说,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戏剧。
(一)了解戏剧知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种类:
a、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
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说明,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戏剧《日出》
(二)作者简介及《日出》内容概述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戏剧“三部曲”有一鸣惊人的《雷雨》、名振剧坛的《日出》、别具一格的《原野》。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选文中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三)你预习好了吗?
用心
爱心
专心
1、需要掌握的字词
嗫嚅(nièrú)萧条(xiāo)踌躇(chóuchú)凄(qī)楚咳嗽(sòu)狞(níng)笑
爆发(bào)岂有此理(qǐ)半晌(shǎng)存蓄(xù)瞅(chǒu)庶务(shù)
2、课文内容的了解
(1)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
(2)这几个人物之间有哪几次大的冲突?第一次是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
第二次是李石清让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最后竞让他去自杀。第三次是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请求。
(四)视频欣赏,分角色朗读精彩段落(p61其实,事情很p63拼命我也得活下去啊!)合作探究
1、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了三条什么样的出路?(李石清让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这三条根本不是出路,而是把黄省三逼上绝路)
2、从这一节戏剧冲突中看,黄省
三、李石清各有什么性格特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的三条出路,表现了他的狠毒、阴险、没有人性。
黄省三的一次次恳求、辩解则表现了他的懦弱、无能、爱面子、胆小怕事,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家庭责任感和爱心。
3、片段中人物语言有时欲言又止,耐人寻味,你能补充下列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吗?试体会其好处。
①那你可以到街上要——(饭)
②您说,要我去——(偷)潜台词
一种特殊的台词。潜:隐藏。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人物所要表达的真意,常常起到“言外有意”,“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
使用潜台词的好处:使人物语言耐人寻味,推动剧情,刻画人物,吸引观众。
(五)拓展延伸
在《日出》第四幕中黄省三被迫自杀,升为银行襄理的李石清也被潘月亭无情解雇,成为又一个“黄省三”。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更深刻的'表现潘月亭的之流的冷酷残暴,从而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巧取豪夺,尔虞我诈的金钱关系,让人们清楚的认识那个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六)小结
通过这个剧本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戏剧的一些基本常识。这篇课文描绘了下层劳动者的饱受欺凌,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正是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吃人的罪恶本质,表达了作者憎恶黑暗、同情下层劳动人民、渴望光明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结合相关语句自己分析潘月亭的性格特点。
2、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观日出教案篇2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与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海上日出,作者在晴天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二、精读第二、三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用笔勾画表示日出前天空景色变化的词语,并展开想象。
课件出示: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地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有从天边升起来,便目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一片浅蓝、转眼间、一道红霞、慢慢扩大、越来越亮)
2、理解“目不转睛”“知道”的含义以及在文中说明了什么?
(说明作者通过多次、细致地观察、了解了日出前天空、云霞的变化规律。)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插图,学生观察并作详细描述。
投影图1:天空还是一片浅蓝
投影图2:(覆盖片)天空出现红霞
投影图3:(覆盖、抽拉片)在天水相接处出现太阳的小半边脸,红红的。然后,太阳一跳一跳地往上升。最后,定格为本课图1的景象。
4、默读第三自然段,讨论:太阳升起时的颜色、亮光有何变?
课件出示句子1: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思考:日出时太阳的`形状、颜色和亮光各发生了怎么的变化?(小半边脸—圆东西)课件演示
(红——深红)
(没有亮光——夺目的亮光)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1)读句子,缩句。
(2)再扩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所填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太阳在上升的过过程中很费劲、很吃力的样子)
课件出示句子2:
“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从“冲、跳”这两个词体会到什么?(“冲”体现了太阳上升时有力量、势不可挡、“跳”体会到太阳冲破云霞,如释重负、可爱)
总结:1、颜色:红得很、红得可爱、深红;
2、亮光:没有亮光、发出夺目的亮光、;云彩也突然有了光彩。
3、上述内容从色彩和亮光方面让学生体会到海上日出的“壮观”。
课件出示句子3: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地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有从天边升起来,便目不转眼地望着那里。(日出前天空、云彩的颜色)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日出时的动态美)
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日出后)
观察顺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使人颇感壮观。
三、总结、扩展
1、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作者感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晴朗的天气还是有云的天气,太阳都能最终冲破云霄,给世界以光明,所以这样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美的热爱。)
2、日出日落其实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作者把很平常的事物写得很细致传神、变化万千呢?
(由于作者善于观察并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多方面地展开描写。)
3、要获得丰富的作文内容,写好文章还要讲究方法,联系全文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4、作者运用语言有什么特点?
四、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写。
那我们观察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景象时,有xx前、xx时、xx后的顺序,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观日出教案篇3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新课讲解]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日出》,大自然的壮美莫过于日出了,当一轮崭新的太阳冲破黑色的束缚,喷薄而出,把光明洒向人间,无不引起人们对它的赞美。本文以“日出”为题,表明了本文所描写的对象,揭示了作者歌颂自然,礼赞新生活的主旨。
(二)谋篇立意
本文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回来,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但作者并未直接写飞机上观日出,而是为写飞机上观日出蓄足了势,接下来,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日出时的瑰丽景象。并将“光彩夺目的黎明”与“新中国瑰丽的景象”相比拟,以一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日出图,讴歌新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自己从书上了解到的看日出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7—9自然段):写自己两次错过观日出。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详细描绘在飞机上所观日出的景象。
(四)结构图解
①海涅高峰看日出。
从书上所知向往
②屠格涅夫原野看日出。
①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两次错过看日出惋惜
②黄山的狮子林
归国飞机上看日出惊异
(五)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写作技法应用
(1)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文中有关日出的图画共五幅。前四幅全是铺垫,全是曲写,是“扬”前的“抑”,是欲扬先抑。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
(2)细致、生动地描绘。作者写飞机上看日出,采用了充分、细致,甚至是油画般的描绘,把一幅壮丽的日出图生动地刻画出来了。作者抓住了它的色彩,它的形态,它的气势,以及它给人的思索与遐想,全方位展现出日出的美,笔墨不多却令读者无法忘怀。
2、语言欣赏
绚丽、奔放,善于用准确、新鲜而又富于变化的文词细致而完满地表现形象,描写细节和表达情感,是本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特色,如写太阳初露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再如“突然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些句子,既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又写出了日出之时那喷薄的气势。作者观察得细致,描写也十分细腻。
3、写作借鉴
(1)衬托手法,本文的重点是写飞机上观日出。可作者并未只写在飞机上所观之景,而是用海涅的高峰观日出与屠格涅夫的原野观日出,以及自己的两次不成功的观日经历来衬托。这种方法的使用,既突出了所重点描绘的景象,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浓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交融,以造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本文在细致描写高空日出的奇景的基础上,阐述“革命的哲学”,高唱“战斗的诗歌”,诠释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盛赞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光明的前景,从而大大加强了散文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感染力。
二、课文重点难点易错点导析
(一)重难点句子导析
1、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导析:本句为开篇之句。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渴望见到日出,特点是能在高处见到日出。这为后文写飞机上观到日出作铺垫。“从幼小时起”突出了渴望之久,“富有魅力”强调了向往之切。
2、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
导析:本句所引诗句都是写落日之景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的诗句,写的是无边无际的沙漠之上,一缕孤烟正笔直地升上天空。黄河的尽头一轮圆圆的太阳正滚滚西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杜甫在《后出塞五首》(其二)中的句子。写的是边地傍晚行军时的情景。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这两句诗都描绘了边地的落日之景,透出的是一股苍凉之气。因此,作者说“不免有萧瑟之感。”这里提到落日,是为后文写日出作比,以突出日出的壮丽与伟大雄浑。
3、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
导析:本句是作者的想象之笔,他以站在海边为立足点,想象到在海边观日出时的景象,突出了海边日出壮观的特点。作者先点出海边日出所具有的广阔背景:“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接着用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海上日出时的景象,另外,语句中饱含有欢悦的情调,这是本句的.又一特点。
(二)重点段落导析
1、第②自然段中作者为何要写落日?
导析:首段中作者强调指出,看日出是他从幼小时便向往的事。第②段中作者故意宕开一笔,引用古人的诗句点染落日的妙处,旨在与日出形成对比。落日虽美,但难免有“萧瑟之感”,它远不如朝阳,因为那是伟大的诞生,是火、热、生命与光明的诞生。相比之下,日出之美要胜于落日之美。这样一比,更突出了作者希望见到日出的急切之情。
2、第③—⑥自然段中写海涅与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绘有何不同?他们的描述有何作用?
导析:海涅所描绘的日出是在高峰之上所见的情景。屠格涅夫所描绘的是原野之上的日出。海涅所写的较简单些,直接写太阳的很少,而重点写云海与山峰,以此来烘托日出的壮丽。屠格涅夫重点描绘了日出的过程,从初升之时一直写到“一轮朝日”被拥出,中间突出了日出时不断变化的情况,着重从色彩的变换上、云层的变化上写日出。作者引用两人对日出情景的描述,目的是为下文写自己在飞机上所见日出作铺垫。作者在飞机上要比海涅站得更高,所见也比屠格涅夫更广阔。
(三)易错点导析
作者是如何写飞机上看日出的?这段描述与作者感情又是怎样融汇在一起的?
导析:写飞机上观日出是本文的重点。在第⑩段开头,作者就盛赞其“雄伟、瑰丽”的特点,并用了“最”字极言该景的美妙。接下来,作者按时空顺序写日出的美景。抓住了颜色的变幻,突出了其动态上的美。其中,作者用了大量的修辞句。如:“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再如:“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这些比喻句形象而准确地描绘出了初升之日的特点,颜色鲜明,又富有动感与神韵。
作者见景生情,由雄伟、瑰丽之景产生了喜悦之情,他在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由此作者产生了联想,进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至此,作者已把日出的瑰丽景象与新中国的瑰丽景象融合在一起,并获得了新的感受。伟大的祖国正如这初升的朝阳,她是那么地新鲜,又是那么地充满生命力,作为祖国的儿女们,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一句的引用,已明白地表露出作者的豪情。
观日出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理解词句,想像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自然景观,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丽的。前面,我们学习的《暮江吟》一首诗描写的是太阳落山时,江面上的迷人景象。日出又将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2、揭示、板书课题:海上日出。
看了课题,你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指名朗读课文。
讨论:课文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描写了哪几种天气情况下的海上日出景象?)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3、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共同感受?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
这是伟大的奇观。
读读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三、细读理解,中心突破。
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
(一)指导学习2、3自然段。
1、学法指导:
(1)读。(自由读课文。)
(2)找。(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划出来。)
(3)思。(想一想所划句子该怎样感情朗读,并试着读一读。)
(3)谈。(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感受或喜欢这句话的原因。)
(先小组内汇报,再集体交流。)
2、重点理解:
(1)、理解目不转睛的意思,并说话。
(2)、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设问:简洁地说,这句写的是什么?
——太阳向上升。
如何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写出来呢?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这样描述:
——太阳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比较着读一读,谈出自己的感受。
想像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二)学法迁移,小组学习4、5自然段
重点理解:
1、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1)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你愿意跟谁比一比读这一句话。(赛读)
2、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三)自学1、6自然段。
四、品读升化,总结全文。
1、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指名展示,他人评价。
[评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表能力,听读能力。]
2、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充分感受了海上日出的壮观美景。虽然我们还没看过真正的海上日出,但读了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就如同亲眼看见了大自然的这一伟大奇观。作者为什么能把日出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逼真形象呢?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用词准确,抓住特点,发挥想像……)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板书设计]:
跳出海面 躲进云里
使劲上升 透过云缝
小半边脸 海 直射水面
扩大变亮 上 镶了金边
一道红霞 日 透出重围
一片浅蓝 出 染成紫红
晴 朗 伟大奇观 有 云
(2、3) (赞美) (4、5)
观日出教案篇5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观日出教案5篇相关文章:
★ 观海洋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