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为了提高自我批评的能力,我们要认真写一写教学反思,很多教师都习惯用写教学反思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教学情况,以下是好文溜溜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篇1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重点更是难点。

讲完这节课,我的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学情和教材,编写的学案指导自学的方法具体,尤其是四个问题的设置将自学活动引向深入,课堂自学效果较好。其次,对混合运算中题目的分析应多引导学生尝试分析,这一点教师分析偏多,应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只有分析好了,才能做对题。再次,课堂检测过程中,学生板演出错后,应该让学生说出错的原因,多数明白,还要着重强调易错点。我不应该带着学生更正,自己指出出错点,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果能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做题顺序步骤,这样“兵教兵”,效果就更好了。最后,由于对课堂教学环节把握不到位,应该在练习结束后适当课堂小结,对照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心里有底儿,反思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以及哪些目标没有达到,以便课下有针对性地练习。

再就是我觉得不能以教师的眼光去看学生,要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上去看待问题,发现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共同去解决出现的问题。我们做教师的往往认为一道题很简单,学生为什么不会,不理解,殊不知是在用十几年的经验去和刚开始学习的儿童去比较。

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事情,需要一如既往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上进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篇2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六年级的数学学习进入到了综合复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最容易感到无趣,但实际是,通过课堂的40分钟的复习,仍会有不少的同学不能把要复习的内容掌握。那么,在复习阶段,给学生设计不一样的课堂,每节课都有不同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更高,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更积极,更主动,更活跃,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数学教学反思

?数的运算》这节课我采用了从整体入手,再分块复习的方式进行复习。首先,前一天就给学生布置四则运算的'有关知识内容,让学生在上课之前,把能够自己独立复习的知识在家就完成。在课堂复习的过程中,不再平均分配力量,学生前一天整理过的知识,进行小组内交流,然后提出质疑。课堂上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笔算方法的复习上面。因为学生在历次的考试中,往往计算失分比较多,计算能力比较薄弱。复习中还重视学练结合,在学生计算过程中归纳计算方法,把归纳的计算方法又及时用于计算过程,这样既为学生计算方法的归纳提供了实践操作的依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归纳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对计算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这节课,学生交流的比较多,课堂气氛很热烈,在交流中,学生把计算方法、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能通过讨论的形式解决,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复习课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主要复习了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让学生明确了算数平方根、平方根和立方根等几个重要概念,会求一个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难点是绝对值的有关化简运算,非负数的应用。

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

1.基本知识点讲解细致。对基本知识把握准确,讲解过程中,提出了可能出现的错误点,并教给学生避免出错的方法。

2.注重数形结合。对于一些概念,一定要找到与之对应的数量关系。

3.例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顺序。本节设置了三个例题,第一题是纯粹的实数的运算;第二题是有关算术平方根、绝对值的非负性的应用:第三题是数形结合的题,直接利用数轴,进行绝对值和二次根式的化简,达到本节课知识的引申与升华。

4.练习题设计题目典型,有代表性,包含的知识点多,知识深度够,达到基本知识的灵活应用。

5.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数形结合直观,符合复习课的特点,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黑板板书较少,板书设计应更细一些。

通过这次讲课我得到的体会是:讲复习课,尽量在制作课件方面注意挖掘数学本身的动画效果,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方面容量要大,知识点要全,深度要够。例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达到欲设的最佳效果。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篇4

前面我们学习小数的乘除法,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你给他稍做提醒,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

而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力,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从几方面体现了我的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其次,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深。同时也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法则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习量的不够。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二、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习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课的优势,还是不足,他都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篇5

教学内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1、教材p56~58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开门见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算律”。

2、看:(运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

“律”指什么?那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

3、想想,今天会研究哪一种运算的规律?为什么先研究加法?(一年级先认识加法)从几步计算研究?(一步)

4、好,我们就从简单的入手,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好吗?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仔细看图,你能提一个最简单的用加法计算的一步问题吗?

预设:跳绳的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怎样列式?

28+17=45(人)17+28=45(人)

17+23=40(人)23+17=40(人)

观察第一组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引导板书:28+17=17+28

那第二组两个算式呢?板书:17+23=23+17

3、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4、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

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想一想,以前学习中什么地方用过它?

引入:简单的研究过了,下面我们要研究稍微复杂一点的,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呢?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三)比较两种运算律的异同。

说说两种运算律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3、比一比,谁算得快。完成第三题。

4、拓展560+(140+70)=(□+□)+□

(64+□)+27=64+(□+27)

71+68+□

你认为□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5、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四、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律》这一节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基础。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中学会学习。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做得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兴趣,现实的问题情境、有趣的数学游戏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上课伊始,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上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根据提供的信息来选择所提问题有联系的条件进行分析、计算,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二、注重策略方法,指导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一开始学习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得出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结论这一学习方法。并应用这一方法去学习加法结合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去探究加法的结合律,合理地构建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猜测中产生举例验证的心理需求。在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得28+17=45、17+28=45之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相等。我适时提出这样的猜想:“是不是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都相等呢?”学生不敢肯定,有了举例验证的内在需求。二是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增强结论的可靠性。课上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独立举例是很有限的,我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共同举例,达到资源共享,丰富了学习材料和数学事实,知识的归纳顺理成章。三是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的用图形表示:△+○=○+△,有的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也有的用字母表示:a+b=b+a。这样的思维方式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三、及时评价、鼓励。

在课堂上我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捕捉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闪光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当然,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少遗憾。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准确把握好每一个孩子,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整节课,由于新授部份花的时间较多,显得有些拖沓,有些细节引导还不是很到位,还需要加强,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挖掘,不断学习。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篇6

1.知道分数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能正确按混合运算顺序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类推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按混合运算顺序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①150+32×5÷8 [(45-27)÷6]×32 学生自己完成后,抽学生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②??

2914135797??

??

?? 28141016

4 完成后,抽几个学生汇报结果,并分别说一说一步计算的分数加、减、乘、除法该怎样计算?

2.教师告之学生:今天我们就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

二、进行新课

1.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混合运算,还学过哪些混合运算呢?

学生:学过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师: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整数混合运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发学生的积极回忆,在多个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总结。)出示:如果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教师:从刚才的练习中,我知道同学们对整数混合运算和一步计算的分数加减乘除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怎样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呢?这就要研究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凭借你们在学习整数混合运算和小数混合运算时掌握的运算顺序,大胆地猜测一下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其实: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理解“相同”,出示: 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齐读

教师:我们知道了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后,就可以试着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了。 出示教学例1:

3312??11?4???

??????? 4469??26?3?

先抽学生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第一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第二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312??11?4???

??????? 4469??26?3?

然后抽学生到台来展示,让其他学生注意这个同学的计算顺序和书写形式。计算完后从三个方面组织学生对这个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评价:一是计算顺序对不对,是不是按照刚才讨论的计算顺序进行计算的;二是每一步计算是否正确;三是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在练习题中

1、

3、4题中各抽一小题,使一道题没有括号,一道题有小括号,一道题有中括号,让学生独立计算。计算完后抽学生的作业在展示台展示,全班集体订正。

2.运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了。同学们能不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书本上题目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按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又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按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乘法,也就是先算?,再算减法。

教师:按我们列式时解题想法的计算顺序和写出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致的吗?

学生:是一致的。

教师:说明什么?

学生:这说明我们列出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算式是正确的。

教师:像这样检查自己写的算式是否正确?你们会了吗?

4523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第2题,然后全班交流。汇报时说清楚:我的想法是怎样的?我写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我的想法和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否一致?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按要求添括号)

教师出示:2???,提问:如果这道题要求先算减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该怎样添括号?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判断是否正确。

同桌按上题要求互相练习剩余两题。抽学生作业展示并评价。

四、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计算分数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相关文章:

小学信息课教学反思通用5篇

2减几教学反思通用5篇

小学语文教案教学反思通用5篇

金色的鱼钩反思教学反思6篇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6篇

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6篇

函数的教学反思6篇

猫的教学反思6篇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6篇

漏的教学反思优秀6篇

数与运算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