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感动事迹精选6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透过事迹的整理,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通过写事迹可以记录下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好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感动事迹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感动事迹精选6篇

2024感动事迹篇1

20xx年,王娅偶然看到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成立基金会,捐助甘肃贫苦学子的报道,深受感动。随后,王娅很快将6000元助学金打入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账户。这样的举动让基金会理事长陈章武记住了这位普通的天津电力退休女工。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一中的高一学生白云成为王娅的捐助对象。20xx年3月,央视《朗读者》节目纪念赵家和教授的录制现场,陈章武第一次见到了王娅,王娅也第一次见到她资助的学生白云。

陈章武回忆说:“那天在拍摄现场,我想请王娅女士作为爱心人士的代表上台出镜,可她坚决不同意。王娅女士跟我讲,见到那些孩子她就心满意足了,不要让孩子们有什么精神负担。”

20xx年初,王娅计划着再拿出一笔钱,多捐助几个孩子。然而20xx年3月份,王娅被查出患有胰腺癌。病魔来势汹汹,当年6月,王娅又萌生捐出唯一一套房产、资助更多西部贫困学子的想法,来帮助更多的孩子。忍受着癌症的病痛折磨,王娅跟随基金会踏上了甘肃家访之路,只有她自己深知,对于她来说那也是最后一次出远门了。当时他们去了学校和学生家里家访,看到了受捐助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劲头特别足,王娅特别高兴,浑然忘记了自己的病痛。

20xx年2月18日下午,西青区华亭丽园居委会的.同志和王娅生前两位好友来到王娅家,开门进屋,屋里和以前一样,用梯子做成的输液架、许久没骑的自行车、墙角还堆着准备给贫困学生寄去的衣物……一切都像在等待着王娅的归来。书柜里摆着两张打开的荣誉证书,分别是市文明办授予的“天津好人”荣誉称号和市妇联授予的天津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在王娅挚友陈海兰收拾遗物的时候,发现客厅茶几上放着一个没有拆开的大信封,上面印着“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的字样。在大家同意后,拆开了这个信封,里面是7封来自受王娅资助学生的信件。7名孩子在信里写了各自的近况,诉说着对王娅的感谢、思念和祝福之情。“亲爱的王奶奶,您是无私的人,是太阳、是雨露,光芒照耀着大地,滋润着我的心田,您用您的毕生心血来资助中国的贫困学生,这份恩情我此生难忘。此后,我定将用您资助的钱,好好努力学习,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决不辜负您的善心,我也会将您高尚的品质发扬光大!”一位名叫冯亚娟的同学在信中动情地写道。“亲爱的王奶奶,我一直记得您的话,要努力使自己活得有意义,在生活中也尽可能帮助别人。”信的落款是“您远在西宁的孩子白云”。

2024感动事迹篇2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这是给予香港无线电视的主持人陈贝儿的颁奖词。

2021年春天,陈贝儿来到内地,带着满腹疑问,踏上了一条“无穷之路”。历经3个月,陈贝儿一行5人,穿梭全国6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岭,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片,生动具体地见证了中国的脱贫之路。

伟大精神引领着伟大事业,“无穷之路”,寓意“没有贫穷的道路”,陈贝儿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这样的人间奇迹,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写在奔腾的历史洪流中,也诞生了无数的感人故事:有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的黄文秀;有“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用自己46年的短暂生命兑现了对党和人民承诺的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

在节目中,苏炳添直言:“一路走来,我最想感谢的是国家。是祖国的帮助,让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运动健儿一次次突破极限,创造佳绩。2014年仁川亚运会,中国队势如破竹,连续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奋勇拼搏,连续第五届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东京奥运会,金牌数、奖牌数均位居第二;2024年北京冬奥会,创造“史上最好成绩”。

历史前行的每一步,无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2024感动事迹篇3

?掬水月在手》是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的一部传记电影,导演陈传兴此前曾策划拍摄了在两岸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记录台湾最重要的文学家、作家的一生,随着《掬水月在手——叶嘉莹传》的成功上映,标志着陈传兴“诗歌三部曲”创作终章。导演陈传兴介绍,为拍摄全景式反映叶嘉莹先生“历经磨难又活得光亮的一生”,电影拍摄团队用时3年,分别在两岸、香港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叶嘉莹先生出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取景,采访了叶嘉莹先生的亲友、学生40余位,力图还原叶嘉莹先生以弘扬中华诗词为己任,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活出如诗一般铿锵人生的精神世界。

“她内心中因为有古典诗词作为支撑,所以历经磨难依然能够活得足够光亮,到了晚年,她还能够想到用曾经支撑自己走过苦难的古典诗词反哺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成为整个华人世界的一道光彩。”陈传兴说,这是叶嘉莹先生最让他感动的人生力量和去拍摄这部传记电影的驱动力。他希望透过《掬水月在手——叶嘉莹传》传递一个核心的.观念:中国需要有诗。在任何时代,不管是和平、战争、苦难的时代,诗人的存在为什么都是不可或缺?

“叶老师一直在我的拍摄名单里”20xx年,陈传兴成立行人文化实验室,策划一部在两岸、香港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文学主题系列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记录在台湾、香港生活的最重要的几位文学家、作家的一生,他本人还参与了诗人郑愁予和周梦蝶两集的拍摄。

“叶老师作为‘诗词的女儿’,她的生命光辉和精神世界一直感召和引领我。”虽然不是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出身,但是陈传兴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一种天然的心灵亲近。上世纪80年代初,陈传兴在台湾一家书店偶然看到叶嘉莹先生早期诗词研究的一部代表作——《迦陵谈词》,从此就书不离身,爱不释手。“到法国留学时,我把这本书带在身边,这次为《掬水月在手》的电影宣发来到大陆,14天隔离期中,我还不时翻看这本书。我觉得每每翻看中国古典诗词,都会带给我一种美感,给予我滋养。”尽管此前为拍片,陈传兴多次往来大陆,但此次大陆之行,让他对大陆、对古都北京收获别样的感受。

“我原来不知道北京的钟楼和鼓楼离得这么近,这次和朋友一起坐在什刹海一个茶馆的露天平台上,秋色浓郁的芦苇在眼前飘荡开,好似时光穿梭,我跟着当年的叶先生,穿过什刹海的胡同,到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家里吃饭。冥冥中好似天公的安排,让我跨越两岸的时光机,来讲述两岸的一段过往,叶老师就是联结两岸的一座桥。”

2024感动事迹篇4

看了很多报道,抖音中全是欢迎英雄回家的视频,说实话当时心真的是在滴血!也深深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而感动,每次有灾难来临的时候,都能看我们消防员的身影,他们冲在第一线,为大家换来了祥和,向这些“逆行者”致敬!

同时也想要提倡大家一定要提高消防意识,在天灾和人祸面前,虽然天灾我们没法控制,但请让人祸少些,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从昨天得知消息后,看了大量的火灾视频与哀悼消防员的文章,生命不由自主得变成了灰色。

就连晚上睡觉都无法安然,闭上眼就会想象凉山的那场大火,想象那样的大火如果烧在自己身上会是怎样的感觉……

看着商场里形色各异的人们——女人们认真试着鞋子,孩子们开心地大笑,男人们来去匆匆,老人们推着购物车悠哉悠哉……一切似乎都没有任何改变,但那30条无辜的生命却实实在在的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眼前的画面越是祥和平静,那种痛就越强烈。

我真的希望,那些点赞,发视频的人是真的在心底埋下了敬重,哀痛的感念而不是单纯的蹭着热点。请让那些牺牲的灵魂可以感到人间真情而不是冷漠。

愿每一个人余生可以珍惜生命,为自己,也为那些早早离世的英雄好好活着;同时,注意防火,不随意把易燃物品丢进森林或其他场合,你的任何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都可能让无辜的人丧命,让一个无辜的家庭毁灭……

三十名消防战士的牺牲,三十个鲜活的年轻生命,被三月三十号的凉山大火吞噬,你说能有啥感触,说真的,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就不用再说失去儿子丈夫亲人的心情了,他们有的是父亲,有的是儿子,有的是丈夫,但有一个共同的职位就是消防战士,他们就是在这个共同的职责面前,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共同的职责,不顾火海的危险,被无情的大火吞噬了生命。

水火无情,无疑,消防员做为应急保障的第一线战士,他们是最危险的职位,而且他们都是年轻力壮的年轻人,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个事业。不论消防事业怎么改,但他们冲锋在前的精神是不变的,所以我要善待咱们的消防战士,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不要让他们流血又流泪,最后默默的说一声英雄一路走好。

2024感动事迹篇5

王娅,一个普通的名字,连日来在天津市民口中传颂。

王娅是天津市一名普通的电力退休职工,她致力慈善事业三十余载。今年2月16日,与胰腺癌抗争了11个月的她静悄悄地走了。在弥留之际,王娅听说资助的学生家里发生变故,不仅从治疗费里拿出2000元捐赠,还再一次和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签订了20万元的'债权捐赠协议。2月20日,王娅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天津市红十字会向王娅的家属颁发了她公益路上获得的最后一张证书——《遗体捐献证书》,她成为今年天津市第十九位遗体捐献者。

王娅从1985年开始致力于慈善事业,30余年奉献爱心、捐款捐物,从西南旱灾、青海震灾、南方水灾、希望工程到汶川地震,处处都有她留下的爱心。清华大学已故教授赵家和倾毕生积蓄捐助西部贫困孩子的故事,让王娅深受感动,随后她通过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资助西部地区多名贫困学生。去年3月,当66岁的王娅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后,放弃使用昂贵的化疗药物,却向基金会捐款3万元,更将名下唯一房产无条件捐出用作助学。

王娅在遗赠书里写道:“我一生行善,已将生前主要财产捐赠,帮助了很多贫困的孩子,而今卧于榻上,每念及此,终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

2024感动事迹篇6

朱彦夫同志是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级伤残军人。1956年,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开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使全村群众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过上温饱殷实的好日子。20__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一)自费办起山村图书馆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时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老老少少识字的没几个。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朱彦夫决定在村里建个图书室,但是,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他拿出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创办图书室。又办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他亲任教员,为了在黑板上写字,他把粉笔上套上弹壳,用两只残臂夹着写字,弹壳扎进残臂钻心的疼。夜校离家很远,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风雨无阻。

他的心血没白费,在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此后各生产队、大队的历任会计,都是夜校的“毕业学员”。

(二)棚沟造地,向山沟要良田

张家泉村两山夹一河,村边的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把农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

要脱贫,先改地。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棚沟造地,用石头把沟棚起来,上面填土,让农田连成片;下边淌水,洪水来了也冲不了地。朱彦夫说:“不干,沟还会一年年荒下去;整起来,就是咱村的粮囤子。讲困难,我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还怕啥?”一番话,说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气鼓起来,发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张家泉人开进了“赶牛沟”。镢刨锹挖,筐抬车推,一干就是一个冬春。

一个冬春下来,搬了2万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荒废了的赶牛沟,变成了40多亩平展展的良田,当年增产粮食5万多斤。舍地沟、腊条沟也变成了70多亩良田,直到现在仍给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决山村缺水问题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别说浇地灌溉,吃水都是难题,为了吃水,村民得跑几里山路。

朱彦夫请来水利专家,翻山越岭,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水源找到后,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现场指挥。数九寒天,张家泉的打井工程热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开始见了水。朱彦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一起。

经过一个冬天,一眼深6米、东西宽24米、南北长33米的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两个冬天,朱彦夫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又打出两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问题。

2024感动事迹精选6篇相关文章:

2024好人好事事迹精选7篇

2024青年岗位能手事迹材料精选7篇

2024年集体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

《感动中国》2023观后感精选6篇

感动中国2024演讲稿7篇

《感动中国》2024读后感7篇

2024感动中国的演讲稿8篇

2024年感动中国的演讲稿7篇

微感动作文精选8篇

写感动作文精选8篇

2024感动事迹精选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