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的作文6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注重段落的衔接,确保文章通顺连贯,一篇优质的作文要有精准的表达和准确的观点,这样才能给评分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获得高分,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我的扶贫故事的作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我的扶贫故事的作文6篇

我的扶贫故事的作文篇1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党和政府着力于“两不愁,三保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这几年的努力都有了显著的成果,让人民群众享受了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贫困群众觉得自己有了“明显改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扶贫路上这些“风景”的变迁吧。

从“土胚房”到“小洋房”的村容之变

在脱贫攻坚战中,在住房方面的政策主要有c、d级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以重庆市云阳县宝坪镇凤凰村姚某为例,在鉴定该贫困群众住房为c级危房后,县、镇、村三级联动保证资金到位,并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对该房屋进行修缮加固。在后面的走访中,姚某对我们说了句心里话,“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房子一直破破烂烂,现在这样一修感觉气派多了,住着心里也踏实了。”在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上,d级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对贫困群众的帮助可谓是“雪中送炭”。很多贫困群众的房子为土灰砌成,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雨水的浸泡,住在原来的危房里是胆战心惊、夜不能寐。云阳县宝坪镇桂坪村向某在d级危房改造完成后说,“我这辈子也没想到我能住上这样的‘小洋房’,都是党的政策好啊”!

从“泥水路”到“水泥路”的村貌之变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时代大家都追求“原生态”,然而原生态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好的。在路上表现得就极为明显,阡陌交通、蜿蜒小路看似浪漫,实则“害人不浅”。在晴天的“一骑红尘”并没有“妃子笑”,有的只是漫天黄沙,让人蓬头垢面、满身灰尘。在雨天的'“众星拱月”并没有“王者风”,有的只是裤腿上“繁星点点”。出门大小水坑交错,坑坑洼洼,一不小心摔一跤更会让身上沾满家乡泥土的“香味”。如今,道路全程硬化,村里出入的道路通畅了,农产品能够销售出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出去购买电器等商品更加方便,也提升了生活质量。从“泥水路”到“水泥路”的村貌之变不仅只是表面上的变化,带来的更多是生活质量的提升。道路的延伸并非只是村貌的变化,其中蕴含的是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提升。

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村风之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对于贫困群众自身来说,要想打赢自家的小型“脱贫攻坚战”,最重要的是要有“士气”。以前很多贫困群众苦于缺乏致富技能或缺乏产业启动资金,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党和政府坚持“靶向治疗”,技能培训、小额信贷、岗位推荐等政策、服务让贫困群众有了坚强的后盾。贫困群众文某以前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靠政府救济,在经过养蚕技能培训和小额信贷贷款后既有了技术又有了启动资金,文某就开起了自家的养蚕坊。经过后期的培训指导,文某又对蚕蛹进行再加工,制成蚕丝被,增加产品价值。文某说:“国家政策好,现在我也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不仅不能给国家拖后腿,还要努力带动周边的贫困群众一起致富。虽然现在我的蚕坊规模不够大,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并不多,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我相信大家都会越来越好的”。

从“粮饱肚”到“地淘金”的产业之变

“靠天吃饭”是农民最无奈的“叹息”。针对农村发展农业面临着种地农民年龄结构老化和无产业带动的问题,党和国家发出了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号召。以云阳县宝坪镇红电村为例,村支书带头投入资金,带动村民开荒山和土地,让原来荒草丛生的土地上种满了红肉脐橙,让村民们能够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带来的红利,让传统的“粮饱肚”变迁为“地淘金”,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升了群众干事创业的劲头。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扶贫路上的“风景”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明显变化”。但是,我们仍然要不懈努力,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我的扶贫故事的作文篇2

今天,是我今年第5次来到汉寿县崔家桥镇东仓铺村,一路金秋美景映入眼帘:路两边整齐立着两排崭新的路灯,稻穗迎风招展、清香阵阵……想到以前的泥巴路灰尘漫天,一路农舍衰败破旧,如今大变样,我微微笑了,不禁加快了进村的脚步。

我局是市委驻汉寿县崔家桥镇东仓铺村扶贫工作队的牵头单位。来到村部,扶贫工作队队长、我局派驻的扶贫干部刘绍清,正与村干部商量工作。没有寒暄,也没有什么议程,我们首先步行到了杨家冲组贫困户胡定国的家中。我局每名科级以上干部都和该村的贫困对象进行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年老多病丧失劳动力的胡定国便是我的帮扶对象。

正在休养中的老胡见到我们,欲起身相迎。我加快几步先迎上他,握着他的手说:“好好休息,我们又来走走看看,还有什么困难慢慢说,我们一起解决。”老胡笑着连声道谢,细细介绍他的脱贫进度:村里给他办理的社会保障已经到位,现在每月可领取167元低保金;工作队帮助其子女完成了技能培训,孩子正在找工作。我从老胡含笑的眼眸里,看到了他对美好未来的信心。临走,我塞给老胡一点慰问款,他推辞着不要,我鼓励他说,都是一家人了,自家人不用客气,希望他尽早脱贫,当全村榜样。

结对帮扶,是我局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扶贫责任之一。今年,由我局牵头,与市残联、九三学社常德市委、常德中联重科液压有限公司、华融湘江银行常德分行等后盾单位多次深入东仓铺村贫困户家中,对识别出的71户174人贫困对象摸贫情、找贫因、谋发展,并多次为帮扶对象送去慰问金。今年,东仓铺工作队共筹措资金2479.5万元。除相关项目资金,仅我局机关就捐款40万元,走访慰问贫困户30余户,发放大量米、油、肥料、医药用品及法律法规宣传手册等。

离开老胡家中,我们又陆续走访一些贫困户后,来到该村三口里渡口,查看正在筹备施工的东仓大桥。三口里位于东仓铺村级公路尾端,河道宽约200米,渡口在民国年间就已存在,曾发生过多起安全事故,一直是交通部门安全监管的重点,如能打通这个瓶颈,可让近10万人受益。为此,我们努力申请将此桥纳入汉寿县交通会战项目,汉寿县委、县政府等主要领导多次到现场查看,决定修建该桥,并定名为“东仓大桥”。目前,该建桥项目已争取资金2000万元,并已完成地勘和招投标工作,预计明年将建成通车。

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经济的重要职能部门,而且是全国文明单位,我局一直以来关注民本民生,始终以人民满意为工作的标准。今年初牵头扶贫东仓铺村以来,党组决定由市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晏丰儒具体负责扶贫工作,并派出机关年轻上进且居重要岗位的注册分局局长驻村扶贫,按照联点市级领导市政协副主席朱传宏要求的“抓好六项建设,坚持四个并重”的扶贫原则,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组织市农科所的专家到村进行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培训;动员和组织6户种粮大户注册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林下放养土鸡;在该村八斗丘组一片贫瘠的荒土上组建60千瓦集中式扶贫光伏发电站;率先在43个市级贫困村实现光纤通村入户;在该村平整土地480亩,硬化沟渠3000米;对全村电网进行升级改造;硬化通组入户公路7.1公里。

从东仓铺回去途中,脑海里浮现的是村民们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和工作队加倍努力,力争2017年完成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给东仓铺的村民带来更大实惠!

我的扶贫故事的作文篇3

一大早,村民杨远芬来到离家不远的蛋鸡养殖扶贫车间上班。这个扶贫车间位于贵州省开阳县毛云乡鲁底村,由当地致富能人秦大江创建。扶贫车间占地400亩,消毒、投料、拾蛋、分拣……十几名工人按照各自的分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杨远芬过去在家务农,自从去年8月扶贫车间建起来后,她便来到车间上班,每月工资2400元。从家里到车间仅需步行5分钟,而车间的工作半天就能完成,杨远芬基本上能实现上班、务农两不误。

在扶贫车间里,像杨远芬这样的工人还有12个,他们均来自当地的低收入家庭。相同性质的扶贫车间,秦大江在全县12个乡镇28个行政村建成29个。

从建立扶贫车间伊始,秦大江就坚持用企业化的思路经营管理车间,他成立的贵州开阳珍硒瀚宝富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当地重点发展蛋鸡养殖产业。

说起建立扶贫车间的初衷,秦大江表示,过去自己在四川、云南等地做爆破工程,工作危险不说,还经常回不了家。现在车间建起来,不仅自己能够留在家乡,和家人一起,还能带着老乡们一起增收致富,秦大江内心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

养鸡拾蛋这个活儿普通村民就会干,只要进行简单的培训,统一标准,村民很快就能上手。“村民不用离乡离土,降低了交通和生活成本,赚的钱能实实在在存下来。”在秦大江看来,这是在村里建立扶贫车间的最大好处。

春节期间,新冠疫情让秦大江的每个扶贫车间都处于停滞状态。那段时期很艰难,车间每天产出的鸡蛋需要资金回收,工人工资要按时支付,4个刚建成的养殖基地也正等着资金购买鸡苗投入生产……而当时一切都无法推进,秦大江感到焦头烂额。

正当秦大江一筹莫展之时,县里农业、畜牧、就业等部门的同志主动上门,了解困难,和他一起找销路、解难题。

“开阳县农业农村局帮我们向银行协调了50万元低息贷款;开阳县商务局帮我们对接了贵阳市农投集团旗下150多家超市;贵阳市商务局推荐我们参加农特产品产销会;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林业厅、科技厅等部门则到现场指导……”各级政府部门对扶贫车间的一系列支持,秦大江如数家珍,“要是没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我怕挺不过这个难关。”

有了这次的经验,秦大江对扶贫车间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目前,秦大江的29个生态富硒蛋鸡养殖基地扶贫车间里,上千名低收入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年支出劳务工资超过100万元。

我的扶贫故事的作文篇4

今年3月初,我被选派到东城开发区枧槽村任“第一书记”,协助村委会抓好精准扶贫。枧槽村位于东城开发区东部,辖区面积4.7平方公里,全村现有耕地356亩,林地3800亩,全村总人口963人。枧槽村精准扶贫工作经过2015年“五定五看”大核查及2016年数据大清洗后,共锁定贫困户45户98人,建档立卡土坯房户有10户,其中3户经机场项目建设拆迁,给予货币补偿,剩余3户愿意易地脱贫搬迁,村民主要来源是蔬菜种植及外出务工收入。

转眼间,两个月已经过去,从刚驻村时对未知工作的满腔热情变成现在对工作的冷静思考,从满脑子的致富之路到认清农村农民的客观现实,我发现扶贫任务的艰巨、精准扶贫的重要性。精准扶贫,不单单指的是扶贫对象的精准、包联干部的精准,更体现在帮扶措施、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无误上。只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精准扶贫,在年度脱贫的基础上找到管长远的脱贫措施,才能确保脱贫人口不反贫,最终实现稳定脱贫。

在这两个多月相对宁静的时间里,我脱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一心一意抓扶贫,几乎走遍了全村贫困户,掌握了第一手扶贫资料。通过各方面的走访调查,我了解到,由于机场、高铁、天然气等项目建设,枧槽村土地被分得七零八落,产业发展严重受限,且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群众长远发展意识淡薄。村内劳动力较少,人口老龄化明显,村集体无任何固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属标准的空壳村。为此,我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班子会,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讨论研究扶贫措施。扶贫要扶到点上,脱贫不仅是村容村貌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唤起百姓的致富动力,让百姓获得发展技能。扶贫要因情施策、因人制宜,在入户走访中,很多干部百姓都认为政策方向是对的也是好的,可没有好成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扶到根上点上。同时,我了解到,对贫困户不能一概、一味地采取资金补助,应该视情况做出不同选择,缺资金的帮筹钱、没技能的帮培训,真正把各级组织的帮扶政策用好用足;对村集体的帮扶不能仅停留在“输血”上,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造血”上,逐步壮大村办企业、合作社等,有步骤地引导贫困户通过合资入股等方式获得收益,使村集体和百姓携手走上幸福康庄大道。

这些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实情,让我对精准扶贫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对枧槽村和村民未来的发展路线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也鞭策我更加努力做好“四员”:一是要当好学员。虽然出生在农村,小时候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民充满深厚感情,但缺乏农村工作经验。驻村后,要虚心向实践经验丰富的村干部和群众学习,把办公室设在田间地头,边学边干,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当好联络员。我既是区委、区政府选派的“第一书记”,也是区信访局扶贫工作队的队长,今后要发挥好枧槽村与信访局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借助职能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做好扶村帮户工作;三是要当好服务员。枧槽村要脱贫,百姓要致富,关键是要有项目和资金。听村主任邓文涛介绍,这方面村里已经有了一些打算。今后要协助村里,积极做好对上项目和政策的争取工作、对外项目和资金的引进工作,利用自己机关工作的优势,多做具体的跑腿服务的工作;四是要当好宣传员。我将以此次精准扶贫为契机,广泛宣传各种惠农及扶贫政策,为地方发展助力。

办法总比困难多,贫穷不会生根。我坚信,有区信访局、东城开发区全体包联干部和驻村干部的支持参与下,有村组干部的配合,再多的苦、再多的难我都能克服,我有信心和全村人民一起努力,如期实现45户9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但愿离开枧槽村时,我可以骄傲地说:枧槽村今天的成绩里,也有我的一份汗水!

我的扶贫故事的作文篇5

单位换了,联系村也换了,对原联系村那些朴实的村民和干部仍旧有些不舍。

根据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工作要求,首要的任务是到户走访了解情况,虽说我没有充足的把握帮助联系户解决多少实际问题,但是至少可以把当前的扶贫政策给联系户做个宣传,可以把联系户致贫的实际情况向上反映,以供党和政府正确决策。其实,对我本人来说,这也是一次洗礼灵魂的机会,因为可以从这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找到满足感和优越感,当我们在抱怨各种津贴补贴减少的时候,还有人连工资都没得拿;当我们抱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还有人连工作都找不到;当我们在抱怨减肥不见效时,还有人在担心生活无着落……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完全取决于心态,把名利得失看淡一些,把生活要求放低一些,幸福指数就会上升一些。

在网格员的带路指引下,我顺利地来到了联系户家,户主对我们的到来好像有所准备,既客气又轻松。户主虽然年过6旬,但是思维敏捷、乐于交流,还懂得玩微信。在交谈中得知,户主一家5口人,除了老伴,还有女儿女婿及正在上初中的外孙女,由于户主老伴和女儿有轻度弱智,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十分有限,全家虽然有2.7亩自留地和自己开荒的7亩林果地,但由于缺乏劳力和疏于管理,几乎没有产生什么经济效益,全家主要收入来源是翁婿二人断断续续的打工收入,每年也就3万元左右,加上全家的低保金(400元/月)、计划生育金(80元/月)、养老保险金(80元/月),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仅仅7000多元,生活确实捉襟见肘。好在通过搬迁解决了住房问题。

通过对联系户的走访调查,我得出的结论和村里给出的信息是一致的——因病致贫,这种情况在农村相当普遍,我们单位联系的12个农户,有11户是因病致贫,还有一户是因残致贫,说到底,也是因病致贫。在现今的农村,村民种田不仅不需要缴费纳税,而且还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惠农政策,只要有脑力劳力,只要踏实肯干,日子总会越来越好,可以说,村民致贫的根源几乎都是因为病痛。因此,完善和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于我而言,帮扶联系户任重而道远。初来咋到,情况不明,我还不能拟出系统而有效的帮扶措施,当前,我除了帮助联系户不折不扣地落实扶贫政策外,还打算就近帮助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以便户主在打工增加收入的同时照看家人,如果经济形势向好,还可以帮助户主把7亩林果地以流转、租赁或入股的方式增加收入。

我深信,只要政策到位,只要协力并进,我的联系户完全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走出困境!到那时,天会更蓝,水会更清,百姓脸上的笑容会更灿烂!

我的扶贫故事的作文篇6

10月13日,我们村挂包单位保山市水务局一行5人到村里进行“挂包帮”“转走访”走访、回访工作,分三组对所挂钩的贫困户进行走访。大家对扁里村的变化给予了肯定,近来加大了水利、人畜饮水安全、水泥路、路灯、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成,最直观的感受是村里人家日子越来越好,很多人家都在建新房和实施危房改造,户户通水通电,农忙之余有了文化广场活动场所,大学生读书也有了长期的帮扶,路灯照亮了扁里,大家对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我们首先到了张光明家走访回访,他家正在请人建盖新房,面积120平米,两层基础先盖一层,第一层基本建成,询问了他家的家庭情况、收入来源和眼前的困难,家庭主要来源与外出昆明务工的大女儿,外出6年了,每年节省1万元给家里补用,茶叶收入0.5万元,核桃收入0.3万元,买黄牛一头0.5万元,但由于建盖新房也还差点欠账,贫困户对目前自己的生活状况很有信心,时间过得最快,一聊一个小时过去了。

接下来,我们去了杨光福家,门没有上锁,主人不在家,经过几番周折打电话,电话联系上了主人在县城打工,他父亲在家采茶去了,请隔壁邻居去找贫困户的年迈80岁的老父亲,等了20多分钟,迎面走来了位瘦高的老人,看上去很精神,身后背着一箩筐新鲜茶叶,他说附近有块近一亩的茶地,他去采茶弥补家用,我们与他说明了来意,并与老人聊聊天,问问家庭生活和贫困情况。他说他家的贫困情况主要是2个孙女在上学,一个在普洱读大学明年毕业,每年费用也要1.5万元;一个在昌宁县读高一,学习很优秀。老人说很高兴与我们在一起聊聊天,由于困难,杨光福也只有外出县里打工,主要是做改木板和房屋漏水的技术活,有活做每天收入也有80-120元。老人自己读过小学,由于当时家庭原因没有继续上学,十分遗憾,现在2个孙女读书很好,他很欣慰,满足了老人家的心愿。老人说:“孙女读书就像是帮我读书一样,家里住房条件差一些,不与别人攀比,暂时没有能力盖新房,再苦再累一家人也要帮助孩子完成学业”。我们了解了他家的困难,心里很感动,我暗自敬佩起这位80岁的老人,明道理重教育懂得感恩。我们鼓励老人,明年大孙女毕业工作了,负担就减轻了,您也可以享福了。我们告诉老人:“如果小孙女在读书上有啥困难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力帮扶,孩子考上大学一定与我们联系,我们可以长期对孩子继续教育帮扶,今年市水务局已经教育帮扶了村里11个大学生读书长期帮扶,有困难一定打电话告诉我们”。老人激动的说:“你们是我见过的人品,素质的干部”,说着说着几次落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最后我们陪老人去附近茶叶收购站卖了6公斤鲜茶叶,每公斤2.5元,老人说:“今天的茶叶收购价已经很好了,他采摘的是一牙两叶的,很标准。”看到老人知足的笑容我们也为他高兴,也深知挣钱不容易。

回忆白天与老人的见面,难以入眠,干脆坐起来写这篇日记,我心里十分敬重这位年迈的老人,向他学习一种精神,一种家穷志不穷,在困难面前永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在我激励我前行,我会找时间多陪陪这位老人,多关注这个孩子的读书状况,尽心尽力帮扶。我一定会在扶贫的工作中越做越好,务实努力。

我的扶贫故事的作文6篇相关文章:

心中的故事作文600字6篇

写好的故事的作文精选6篇

写好的故事的作文通用6篇

关于笑的故事的作文模板6篇

风的故事作文800字6篇

笔尖流出的故事满分作文6篇

一的故事作文700字精选6篇

《成长的故事》作文600字6篇

作文《成长的故事》300字6篇

身边的故事600字作文6篇

我的扶贫故事的作文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