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编写,帮助教师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所写的教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资源的使用,确保教学效果,好文溜溜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6的数学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6的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6的数学教案篇2
活动名称:
拼数块(数块多想法组合)
活动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拼插数块锻炼幼儿的想象能力,培养幼儿多想法多方法的思维习惯。
活动准备:
配备教具:
用3—5个数块组合的图样若干张。
学具:每人一份数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将数块拼插成不同的组合。
数块自由拼插组合。教师:“小朋友喜欢玩数块拼插玩具吗?”“现在请你们每次取出3个数块拼插在一起,看看可以组合成什么样子。
教师:“每次取出4个数块拼插在一起,看谁拼插的花样多。”
幼儿操作。教师请几个幼儿展示其不同组合的作品。
二、引导幼儿按图样将数块拼插成不同的组合,培养其识图能力。
按图样将数块拼插成不同的组合。教师出示一张图样,告诉小朋友这是用数块拼插组合的图,然后提问;“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这是用几个数块拼插在一起的?你怎么看出来的?”
幼儿操作。教师:“请小朋友每次取一张图样,再照图拼插数块。”
请小朋友之间互相检查,教师个别指导。
三、请幼儿完成书上的评价练习。
1、观察讨论。
教师:请小朋友翻开儿童用书第14页。再拿出小数块。
教师:请小朋友先看上图:找出和方框中颜色、数量相同的小数块拼成和上面相同的红、蓝两组数块组合。再看下图:请小朋友猜一猜下面的图是用哪些数块拼插成的。
2、幼儿操作
教师:请小朋友用红、蓝两组数块组合拼出图样,然后涂上和数块相同的颜色。
请幼儿展示自己的评价练习,互相欣赏。
6的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8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主题图(有条件的地方可做成多媒体课件出示),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
2.观察图中学校门前的两个花坛,说一说这两个花坛都是什么形状的?怎样比较两个花坛的大小?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3.引入学习内容: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计算了,今天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用多媒体或幻灯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教师用课件或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如教材第81页的图示)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可以出示讨论题: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三、巩固和应用
1.出示例1。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讨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6的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认识11~20各数
教材分析:
11~20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体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一数,摆一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摆一摆,想一想,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把图像与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同时,学习本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合成的。二是数的认识的拓展。为了让学生较全面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
学情分析:
10~20各数学生能数出来,但是对于它们的组成不了解。还有就是10根捆成一捆的简便性更是一片空白,怎样能让学生感知10个的数的简便性,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和建立数位的概念,但是一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样实效地组织活动也是本节课所要考虑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经历观察、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
建立初步的数位概念。
教具学具:
10根一捆的小棒和10根散开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火眼金睛,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有多少?
生1:图中有水果、小棒、正方体、圆球。
生2:水果有11个,小棒有10几根,正方体也有10几块
师:说的真不错,那到底它们的数量是多少呢?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物体的个数超过10的时候,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老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
师:张老师这里有一些铅笔,请小朋友们猜一猜有多少根?
师:指名学生来数一数。 师:你猜对了吗?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大家一下子看出铅笔有多少根?
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先数出10根,十个一是10;捆成一捆,一个十是10。因此,10个一就是1个十。
学生操作:自己先数出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圈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1)师:现在,您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多少根?(11根)你是怎么知道的?(一捆是10根,还有1根,合起来就是11根),这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如果现在让你自己摆15根小棒,你会怎样摆?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己开始摆小棒,并思考: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现在再添上1根小棒,是多少根?(16根)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4)现在摆出19根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说一说再添加1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设计意图:老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数的顺序
(1)补充上面没有涉及到的11~20的各数,并齐读一遍。
(2)看着直尺上的数,从0数到20,20倒数到0。再从7数到13,20倒数到11。
(3)13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4在15的( )面,14小于15;15在14的( )面,15大于14。
(4)看着直尺上的数,你还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既可以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
三、练习延伸
1、数一数73页的学具各有多少?
2、读一读。20 13 15 18 11
3、翻书游戏:比一比,看谁翻得快。找出数学书的第7页、12页、18页、20页。介绍好的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
四、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 11~20各数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些数?你能用从这之间选一个数,说一句话吗?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11~20以内的数?找一找。
6的数学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长度守恒,对量的守恒感兴趣。
2、在尝试与比较中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发展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培养幼儿小心验证的科学品质。
(二)经验准备:会使用自然测量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演示,它们一样长吗?(初步感知长度的守恒)
①出示2条长度相等的毛线,这两条线一样长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根据幼儿讲述进行演示、比较)
②将其中一条线摆放成s形,现在这两条线一样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幼儿讲述进行演示、比较),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长度的守恒。
③出示例图,这两条线一样长吗 (排除箭头干扰) ? 你是怎么知道的?如幼儿意见出现分歧,借助测量工具(火柴或小棍)来验证。(培养幼儿验证的'习惯) 原来有时候眼睛看到的并不准确,我们还是要认真仔细地比较、检查一下。
2、幼儿操作,进一步感知长度的守恒(工具:毛线火柴)
①教师讲解要求:任选一张图,比较图中2条线的长度是否相同。(可借助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根据线条不同,选择合适的工具)
②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③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测量过程。
3、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测量过程。
a b c d
④小结,帮助幼儿理解长度守恒。
4、拼搭火柴(毛线),巩固长度守恒
①讲解要求:利用相同数量的火柴棍(相同长度的毛线),拼搭出不同线形。
②幼儿自由拼搭,利用双面胶将火柴(毛线)粘在白纸。
③幼儿自由交流。
5、延伸活动:利用不同材料,组合拼搭出长度相等的不同线形(如毛线的曲线和火柴的折线)
6的数学教案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