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作文的写作,很多人都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作文的结构思路明确才是优秀的,下面是好文溜溜小编为您分享的胡同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胡同作文篇1
十五年前,我降生在北京前门旁一条贯通南北,联系着千家万户生活的胡同里。具体的名字已经想不起来,但邻里融洽的气氛仍印在我脑海中。
它不比“史家胡同,三眼井胡同”来得出名,它只是一条平凡的胡同,似一根纽带,将人们聚集于此。我两岁时,由于家长工作压力大,一直生活在姥爷家-----这条胡同中。我时而去对门玩,有时又跑到隔壁去。只记得邻居有理发的----不是金碧辉煌的高级店面,而是路边几元几角前一次的摊位;也有卖蔬菜水果的----也不是干净整洁的水果店,而是一辆破旧载人三轮车平着搭几个木板改造成载货车骑车去卖。清晨,天边刚显出些鱼肚白,他们就随着不知哪家的公鸡鸣声早起劳作了。写到这里尽是些平凡人,平凡事。散到人群中都认不出的平凡,放到回忆里再忆不起的平凡。
一个夏天,风和日丽,正是出门游玩的好机会。姥爷去了相隔几条街的报刊亭,姥姥在院子里与邻里话家常。我不甘心就这样在家里,望了望大门的锁----实属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悄悄推开门,钻出了院子。
两岁多的我走走停停,直到眼前变得陌生起来才停下。我溜进路边一家小商店稍作休息。优哉游哉,岂不美哉!
老板闻声而来,见只是一个出来玩的小孩也就退回屋内。时不时抛来目光,确认我是否还在。
正当我悠然小憩之时,家中的两位老人已是满头大汗,紧张焦急。顶着夏日骄阳,在炎炎烈日之下,他们四处询问左邻右舍,寻找线索。他们倒是很热心,一直送到小路转角才离去。终于,他们在那里找到了我。后面发生了什么已不清楚,只是还时常能听到姥姥念叨的邻居们有多么热心,多么乐于助人。说话间眉头也舒展了几分。我心中常漾出一种对他们的愧怍。
平凡胡同里的平凡人做的一件平凡小事却成为了我心中挥之不去的不平凡。
读《骆驼祥子》时,有很多关于胡同的京味描写,出自老舍笔下的文字是那样逼真,那样栩栩如生。但它离著作很近,距离回忆却很远很远。
最近一次去胡同已是今年寒假,小组4人来到南锣鼓巷。在我眼中,它也不过是一具徒有“胡同”名称的空壳罢了。这个胡同有了美食,有了动漫店,却少了那些平凡,那些平凡人,平凡事。但它一举成为旅游胜地,变得不平凡了。
北京胡同里的故事还在上演,还在续写。但是随着岁月更迭,很多事已经淡出视野。有多少个平凡,才能堆叠出不平凡,我无从得知。我只知道属于我内心的那份不平凡亘古长存,铭刻于心。时隔十三年光景,我想大声对当年的老邻居们说一声:“谢谢!”
胡同作文篇2
我慢慢地走进了大江胡同,胡同的东侧是一座座民国味儿的的建筑,建筑旁边的围墙用青砖砌成,中间有着镂空图案,有的是半圆形,有的是三角形,清晨的阳光从空隙中穿过,在地上画出了一个个美丽的图案。
再往前走深一点,慢慢就有了卖东西的人,卖冰棍的,买汽水的,甚至还有卖烤串的。商家们大喊大叫着自己的优惠折扣,一个比一个吵,就如过年了,放了最大号的鞭炮一样。另一边,大柳树下,几个大爷正在乘凉,随着清风的起又落,落叶也随风飘动,挂到了太阳底下,就额外明亮;挂到柳树下,就如变色龙似的,变成了黑色。
行人们匆匆忙忙地赶过去,又赶回来,顺道看到啥就买点啥。商家看了看自己的挣的钱,微微一笑,骑着电动车、自行车,一排排地归家了。
中午的胡同,奇热无比。
太阳悄悄升起,在一望无际的蓝天中火热地照耀着。孩子们见不让踢球的人都走了,喜出望外,于是拿起了花边的足球,叫上小伙伴们一起踢球。天实在热的不行,就如火炉中的煤炭一般燃烧着,孩子们买了根冰棍,一边流着汗踢着球,一边又舔着冰棍享受口中清凉。冰火两重天,谁吃谁成仙。这就是王牌冰棍绿舌头,你,值得拥有!
夜幕降临,笼罩着大街小巷。皎洁的明月与浅黑的夜色形成了对比。胡同里已经空无一人,只有几只在月光下夜行的流浪猫,它们一会窜到琉璃瓦上,一会又跳了下来。胡同里十分安静,就连人的呼吸声心跳声也能听到。
远处是灯火通明的高楼大厦,另一边则是热闹的夜市小摊,冰糖葫芦、糖人儿、烤串……各种好吃的应有尽有。
明月升得更高了,我仿佛能看见月中的嫦娥,又好像梦回到大唐长安。
胡同里的黑夜,异常清静。
如果我是城市设计师,我绝不会将胡同抛弃,一是为了保存文化,二也是为了老百姓的需要。胡同不像繁华的大商场那么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在这样一个忙忙碌碌的时代,胡同让人们的脚步慢了下来,也让人们的心静了下来。在胡同里,人们的生活更加自由舒适。在遥远的未来,胡同会消失吗?谁也不知道,希望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胡同作文篇3
看惯了小家碧玉的苏州园林,眼前兀地现出气势磅礴的宫殿城门;听惯了温婉如玉的吴侬软语,一下子转为字正腔圆的气贯长虹;吃惯了江南小镇的家常菜,这次却端上来一碟热气腾腾的饺子。如此大的转变,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般的跌宕起伏,让我有些适应不过来,但我知道自己的的确确地站在了皇城脚下。
一直想去领略紫禁城给人的震撼,走走孟姜女曾经哭倒过的长城,游览处于北方的南方园林——颐和园,逛一逛八大胡同,尝一尝冰糖葫芦,走一走长安街,看一看天安门,驻足在宋庆龄的故居前,停留在郭沫若的宅邸中,感受我们的首都,触摸它的文化脉搏。
来到北京的第一印象就是路宽。四通八达的,不似苏州巷子的九曲回肠,也不像上海高架的纵横交错,它是直的、通的、畅的,看了就让人心里舒适。北京的人也像北京的路,心胸也是宽的,不论走到哪边,只要你稍稍皱皱眉头,就会有北京人热情地指引你,让你丝毫没有在异乡的感觉。去的那天是大年初二,我们来到亲戚家,年味儿还是那么足,桌上摆着瓜果糖仁,茶水总是温的,暖气使家里暖和得甚至忘了外面是零下的严冬。听他们讲昨儿个守岁,大家都等着凌晨的梆子声,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煮饺子、放鞭炮,庆祝着“炮竹声中一岁除”。
和亲戚一起走在北京的胡同里,没有目的地,只是沐浴着胡同里的阳光,听着老北京的吆喝声。不远处传来花甲老人清脆而又响亮的京剧声。渐渐地,人声消匿了。这儿也许是住宅区吧,不似前面一段店铺林立的热闹,安安静静的。我走着,看着,拥拥挤挤的青瓦白房,老式的四合院,院中有一两棵古槐,靠近门口停着一辆破败不堪却未曾丢弃的自行车。我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了北京最真实、最古朴的一面,我想,也是有北京人不愿去承受京城王气的,于是,他们便躲在胡同里,品品茶、翻翻报纸、听听收音机里的戏曲,偶尔哼上一两句,如此平淡过一生。
北京的路,北京的人,我们一踏入北京就能领略到他的宽阔与豪爽;而北京的胡同,却是北京的另一面,需要你去细细品味。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北京巍峨的紫禁城、北京不平凡的历史,却忽略了北京性格的另一面,它是安详的,也是宁静的。当你惊叹于鸟巢、水立方的现代化新北京时,别忘了,在巷子里,在胡同中,还藏着个老北京,在那儿静静地看着北京的变化呢。
老北京的胡同,胡同里的老北京。
胡同作文篇4
翻阅历史的古迹,漫步在幽深的巷口,凝视着攀援墙头的枝束骨朵,扬鼻长吮北京街巷中流淌的故息。
沉吟良久,沧桑沉淀至满的墙壁早已斑驳不堪,墙皮向外翻出,诉说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回忆。门前盘头驻立,枭混拔檐,纹理阙起,龙盘凤据,彻彻底底地散发出威严与庄重,似乎能使人将门阙的古老抛之脑后,任庄严充斥灵魂。再一瞧,红木漆质大门安详又静谧,阳光透过槐冠打在上面,随风摇曳,荡漾出百年的沉毅,仿佛一壶陈酿的老酒泛出悠远绵长的酒香。
若是叩下门钹三两声,定会有老北京人开门热情问候。但向里张望并不会感受到四合院真正的韵味,方整耸立的影壁墙扯走了外所有来者好奇的目光。便是细细琢磨石洼般的影壁,都会让人拍案不绝。每当阳光准点的洒下点点光斑时留意影壁,便会感到一阵高亢宏伟的气氛,影壁也不再是挡视之物,而是一尊情怀缱绻的艺术品了。
等到晨曦的阳光早已拉开一天的帷幕后,街巷中便鲜活起来,大街小巷走起了吆喝的小贩,嘴里念念有词;年纪大的街坊也开始走街串巷,倘使两位熟人撞在一起,就会听到久违的“来了您呐”。就在古时的府邸下,塑造出了一批批伟大的文学家,而每天他们的生活也就大抵如此吧。有谁能想到,如此传统的文化里,孕育了多少懵懂的心灵呢?
而且今再回到胡同,特别能注意到原先枝繁叶茂的老槐树,大多已伐去了高耸的树冠,如今的胡同,也变得更加的商业化。老北京们没有因此惘然,反而扩了钱锦,靓了衣襟。大家晨起散步,有头脑的街坊便摆起了摊铺,布满了老北京的小吃,外来的人们只有品了这些才会心满意足的归去,熟人吃好行了,便会笑着对掌柜的说:“舒坦!”
这等的和谐,也只有老北京胡同能承载的下吧,群居的人们无不享受这种和谐与自然。老北京胡同也在文化底蕴中交织着现代的繁华继续演绎着动人的旋律。
胡同作文篇5
北京作为“文化首都,世界名城。”它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同时也饱经了很多历史沧桑。就譬如那一条条简朴的胡同,背后则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卖糖葫芦喽,酸酸甜甜的糖葫芦哟!”目前漫步于胡同之间,依然可以听到这质朴的叫卖声。胡同里则是一排排青砖绿瓦,之后座落的则是一座座方正优雅的四合院,每家每户的四合院外整齐的排好两个厚重的石狮子,仿佛在诉说着主人家的兴衰史,这简容易单的胡同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呢?
打小儿大家一大伙子就住在胡同背后的四合院中,爷爷总对我说:“咱这胡同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咱这儿也不像那些高楼大厦外出要锁门,这条胡同的每家每户大家都视作亲人,忘记锁门也无妨。”是啊,每当中午的饭点在胡同里见面,大伙总会互相问一句:“吃了吗你呐?”这亲切的声音就仿佛自己家人喊话的声音。午后的阳光洒落在胡同里,几位爷爷奶奶便会坐在一块聊聊家常,说说笑笑,他们脸上虽已面脸皱纹饱经沧桑,但我却可以感觉到人与人之间丝毫没隔阂的那种声音,看上去十分温暖,这质朴胡同背后,保留了老北京的人美。
秋季一直老北京胡同最好看的的季节,秋风乍起,枫叶上金黄的枫叶好似精灵舞动通常卷起来,温暖的阳光也穿过枝叶斑斑驳驳散射在绿瓦红墙之上,枫叶飘落到胡同口的大井里,哥哥便会携带我到胡同口,用大网捞起落叶,清澈的井水映出大家稚嫩的面庞,别有一番风味。金黄的枫叶晒干后被大家制作成书签、叶画,保留下了大家纯真的童年。这青砖绿瓦背后,留有了老北京最好看的的景色。
新年则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拿源于己的绝活儿,有些负责酿腊八蒜做腊八粥,有些负责做豆汁儿驴打滚,我家则负责包饺子。这一天走在胡同里便会收到长辈们的红包,这是长辈对于晚辈的心意,这种文化也一直被流传到今天。到了晚上,哥哥会拉着我在胡同里放鞭炮,家会聚齐了亲人吃团圆的年夜饭,然后在一块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热闹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零点的钟声响起,爷爷携带大家兄妹两个为各家各户送上热腾腾的饺子,胡同里满是新年开心的祝福声,十分喜庆,胡同背后还保留了老北京的情美!
再听听这质朴的名字:帽儿胡同,水井胡同,新莲子胡同……容易的名字背后却藏着很多深层的文化内涵,这似简而深的胡同被永久的保留下来,流传下它独有些特殊魔力。老北京胡同的韵味无穷、魔力无限!
胡同作文篇6
“卖冰糖葫芦啰!卖冰糖葫芦啰!”听到如此的吆喝声,你会不会想起大街小巷,与那些把大街小巷就串联起来的北京胡同?
很有幸,春假期间,我跟随旅游团走进了北京胡同。看上去一般的巷子,可是假如你仔细去品鉴的话,就会发现其浓厚的人文底蕴。北京的胡同,有数百年的历史,胡同里的四合院,大多数建于清朝初期,规模宏大。轻轻触摸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好像都能感觉到穿越历史时空而来的那种神秘气息。
胡同,也叫里弄或巷,用于联结不一样的居民区或四合院。其中的南锣鼓巷,是一条很著名的胡同,在北京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天天晚上都是人满为患,巷子里头儿卖的风铃、镜子、手镯、手链等等小玩意儿,业务好得不能了。北京烤鸭、涮羊肉、爆肚、炒肝儿、炸酱面等等北京特点小吃在这儿也均有卖,整条胡同飘着阵阵香味,让人垂涎三尺。
我比较喜欢的有冰糖葫芦和涮羊肉。冰糖葫芦甜甜的、酸酸的,外酥里嫩,很可口!涮羊肉味道微咸、肥肉几乎没,嚼感十足,越涮越美味!
我曾想,一条一般的巷子是怎么样流传至今的呢?或许,是大家喜欢这儿丰富多彩的玩意儿,或是这儿美味的小吃。或许,大部分人喜欢这儿是由于这里的热闹氛围,能带给大家留下深深的回忆。或许,这就是胡同里那小小的狭窄地儿的奇妙之处吧。
行走在北京胡同,亲身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验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奥妙,实在过瘾!
胡同作文篇7
今天是大家在北京的最后一天,大家一就像前几日通常兴奋,兴奋里却还携带点不舍,路过天安门,急匆匆地瞧上一眼,来到什刹海的胡同口,这里与我想象中的热闹大不同,而是静谧的,甚至可以用清幽来形容。
两人结伴,排队有序乘上具备北京特点的人力三轮车,随着着悦耳的车铃声,车子驶入胡同,大家一边赏析着沿途的风景,一边听着张师傅讲有关胡同的故事,他告诉大家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来自于元代,最多时有6000多条,当时胡同最开始的意思是水井,大家的生活不能离开水井,打水的时候放木桶下去,就会“咕咚”的声音,这就是胡同的来由。大家环顾四周,凹凸不平的青石地板召显着它的历史,绿瓦红砖,阳光照在胡同里的几棵树上,从叶隙间漏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鸟儿蝉儿默默无言,宛若被太阳热的说不出话来,胡同离得远远的了闹市,好似隔了世般。
霎时,张师傅身上那湿透了的白背心吸引了我的目光,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稠乎乎的空气仿佛凝住了,惹火的太阳照得他汗流满面,我的心触动了,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生活贫穷,靠拉车为生,天天辛苦干活,却换不来应得的回报,拉完客后也得不到一声谢谢,再想想自己,从小在爸爸妈妈的疼爱下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不懂啥是辛苦啥是累,真是惭愧极了。
徜徉在胡同里,看路两旁的房屋都刷上了青漆,有的地方青漆掉落了,露出了斑驳的墙壁,是的,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一部凝固的历史,百年京城的人文缩影,就如此一点点地被高楼大厦蚕食着,仅有那些刻意保护的文物还比较漂亮,还有些只剩门前模糊的石墩,失去了棱角的棋盘和参天的古树记录着胡同昔日的繁华。
结束了胡同之旅,大家的游学活动马上就要接近尾声了,我的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怀恋,相信我,北京,我肯定还会回来的。
胡同作文7篇相关文章: